范睢能否与商鞅,张仪等并肩?

天启7900


上官敏学举手回答👋

个人认为范雎不能与商鞅、张仪并肩。

范雎,商鞅和张仪三人曾都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商鞅的贡献是最大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秦国曾长期处于各诸侯国的边缘,不仅是指在地理位置上,而且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

在春秋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变法。他利用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通过这次声势浩大的改革立法运动,秦国由弱变强,国力显著增强,位列六国之首。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商鞅是中国历史进入新篇章的开创者,战国史最后的胜利者,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商鞅的千秋功业在后世无人能超越他,是中国历史最后的变法集大成者。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商鞅的法治思想,其改革,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仍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大家认为三人中,商鞅的贡献是最大的吗?欢迎留言哦~🤗


上官敏学


导入语:

须贾妒贤又嫉能,范叔几乎丧残生。

幸遇苍天得怜勉,张禄秦国鱼翻身。

智斗穰侯显才能,远交近攻战略神。

若无陷害白起事,商君张仪可比朋。——自赋诗一首。

在战国末期的风云激荡的舞台上,范睢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作为与商鞅,张仪、李斯等齐名,也是被秦王重用的“外国人”,作为秦昭襄王的相国,他为秦国的崛起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秦帝国》剧照

范叔的功劳

范睢在秦国的内政和外交的方面颇有建树。赢得称赞。

一、使得秦昭襄王权力得以稳固。

范睢到秦国之前,昭襄王在秦国执政已经长达三十九年之久。然而,当时秦国除了秦昭襄王之外,昭襄王的母后秦宣太后,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包括宣太后的其他两个弟弟,都位高权重。虽然不能对秦昭襄王构成致命威胁,但是也影响了秦昭襄王的权力的集中。

范睢到秦之后,晓之以理,使得秦昭襄王废除穰侯,使得昭襄王的权力更加的稳固。

二、完善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思。

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现在看来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普通人也会想到这个战略。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个战略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这个战略,并不是在范睢当相国才开始实施的。一直以来,秦国都在不同程度的执行这个战略。因为临近秦国的三晋一直是秦国攻击和蚕食的重点,燕国也大部分时间是秦国结交的对象。虽然秦国也时不时“跳槽”去攻打齐国。

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战国的舞台。齐国的退出,使得战国中后期的“两超多强”格局变成“一超多强”。秦国一枝独秀。

在以前,秦国的目标都是明确的。魏国强大的时候,削弱魏国,齐楚强大之时,削弱齐楚。现在魏,齐、楚都衰弱了,该怎么继续削弱他们,以一统天下。成了秦国君臣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个时候,范睢,准确的来说,是张禄出现了,他提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简单易行的战略构思——远交近攻。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下,秦国实力有了,统一中国的战略步骤也有了,于是,四十多年后,大秦一统天下。

三、奇谋助秦赢得长平大战。

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决胜的地方主要是在战场。但是后方的较量也是相当重要,而且会更加的惊险和诡异。在外交方面,范叔的两个奇谋为秦赢得长平大战立下功勋。

1、应对赵国来使。

长平大战连绵,赵国首先吃不消了。因为赵国没有打大仗的打算。

所以,大战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赵国派来使臣郑朱入秦和谈。

这时,秦国想摧垮赵国实力。所以不可能同赵国和谈。但是,秦国又怕赵国联合其他国家,再次合纵。

范睢剧照

于是,在范睢的运筹帷幄之下,秦国高调接待赵国使臣,弄得沸沸扬扬,使得山东诸侯都知道秦赵要和好了。打消帮助赵国的念头。之后,等秦国看着没人帮助赵国的时候,秦赵和谈就失败了。

2、换掉廉颇。

秦赵双方长平大战,秦军长途奔袭,劳师远征。因害怕军粮缺乏,六国合纵。故想速战速决。但是赵国老将廉颇坚守壁垒不出。双方在长平坚持着。秦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于是,秦国派遣奸细到赵国,说廉颇不行了,准备投降了。赵王相信奸细的话,加上赵王也想速战速决。于是,派遣赵括替换廉颇。使得赵国终有长平之败。

这是范睢为秦立下的功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题目中另外两个人为秦国立下的功劳。

商鞅——变法强秦

商鞅之名,只要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会如雷贯耳。

他是秦国的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启崛起之路。

战国初期的秦国,是僻处一隅的西方蛮夷小国。被三晋牢牢锁在函谷关以西。更是被吴起打的屁滚尿流,丢了河西。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

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引来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明法度,奖耕战。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开始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的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基。

当然,商鞅对于秦国的功劳,还不仅仅是变法强秦,他还曾经带兵大败魏国。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虽然赢得不光荣。

商鞅剧照

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

张仪之于秦国,最主要的贡献,是用连横之策,破除各国的合纵。使得秦国得以避免一次次亡国大难,向东发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惠文王上台之后,灭了商鞅,也顺便灭了反对变法的贵族。掌握政权。窥视东方。这个时候,惠文王急需外交人才。张仪来了。

张仪以一张如簧巧嘴,破除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使得各国纷纷与秦国亲善。又离间齐楚同盟,使得楚国在秦齐的夹击之下,丧师失地。从此衰落。

自张仪始,秦国获得对付六国合纵的方法,并且用的得心应手。

张仪,还曾经为秦国夺得不少土地。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之后,秦国归还蒲阳,但是要得魏国的上郡十五县。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和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秦国国力大增。

张仪剧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实力强大,有实力,才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才有外交大臣发挥的余地。所以,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张仪、范睢乃至李斯这四人,商鞅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贡献也是最突出的。他的贡献之大,并非张仪范睢可以比拟的。

那么,范睢可以和张仪比肩吗?范睢还差张仪一截。因为范睢不仅仅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利好。他的缺点也给秦国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害。

范睢的缺点以及对秦国的伤害

范睢给秦国的伤害,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外交上,魏齐事件损害秦国的声誉。

范睢在魏国时曾经是须贾的门客。须贾出使齐国,范睢因为应对有方而得到齐王的赏识。因而让须贾心生嫉妒。后来,须贾无中生有,向魏齐谎报说范睢卖国求荣。魏齐将范睢打的半死。范睢因此恨透了魏齐。

后来,范睢当了秦国的相国。便威胁魏国,要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这对魏国是个巨大的侮辱。

后来,魏齐逃到了赵国,秦国竟然把赵平原君骗到秦国,威胁赵国交出魏齐。最终迫使魏齐自杀。

范睢虽然得到魏齐的人头,但其睚眦必报的性格,和对魏赵两国的威胁,不仅仅让秦国得罪了魏赵两国,而且让秦国坐实了“虎狼之秦”的名声,成就了“暴秦”的恶名。

二、内政上,排挤魏冉并非良策。

魏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和秦宣太后辅助秦昭襄王多年,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连大名鼎鼎的白起都是他发现并且推荐给昭襄王的。

然而范睢的一席话,使得秦昭襄王逐步排挤魏冉。直到最后将其驱逐到了封地。

魏冉的离开,对秦国来说并非好事。秦昭襄王不是个做事沉稳的君主。早年就曾经干过绑架楚怀王的蠢事。

范睢剧照

魏冉离开之后,秦昭襄王缺少能够羁绊的人,于是干了很多冲动的事情。差点使得秦国提前崩溃。比如长平大战之后,昭襄王等到赵国准备充分,才发动邯郸之战,屈杀白起,葬送秦军三十万。用人失误,河东大败。秦国领土缩水。等等事件,如果魏冉在,未必会让昭襄王这么干。

三、军事上,范睢得为邯郸之战惨痛失败负一定责任。

长平大战后,大将白起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并做了大量准备。范睢受到赵国的贿赂,加之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劝说昭襄王停止进攻邯郸。并构陷白起。

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应当说,长平大战之后范睢劝说不攻取邯郸,是对的。因为以白起能力,攻取邯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定引来东方诸国的再一次合纵攻秦。以秦疲弱的兵力对抗合纵之兵,必败无疑。后面邯郸之战的失败就是明证。

但是范睢收受贿赂,构陷白起,则是暴露其贪恋权位,不择手段的本性。

而在赵国已经有所准备,秦昭襄王失去理智,下令攻击邯郸的时候,范睢因为白起的威胁已除,并没有劝说昭襄王停止攻打邯郸。

商鞅

更为让人叹息的是,范睢用人不当,郑安平与王稽并非可以大用之才。而因为两个人救过范睢。郑安平被任为将军。王稽成为河东太守。结果一人创造秦军投降的先例,一人创造密谋反叛的先例。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

结束语:商鞅、张仪和范睢三人,皆是为秦国立下赫赫功绩,名留青史的人物。但是论其功绩,商君无与伦比,当居第一位。范睢功过都相当突出,比对秦国有大功而无过错的张仪明显不如。屈居第三。想要比肩商鞅和张仪,是不可能的。


《资治通鉴》


填哥讲史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这是一道比谁牛的问题哈。范雎、商鞅、张仪都是秦国著名的丞相。我想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商鞅和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巨大,那么范睢对秦国的贡献是否能够与这二人相提并论呢,我们下面通过比较他们功绩的不可或缺性来排个序。

功劳簿

我们先看上图,商鞅、张仪、范雎分别对应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三代秦王皆是相对很有作为的,可以说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人。从时间上看,范雎是最晚的,前面有商鞅和张仪打下的好底子,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要比拼分量的话,先天就有些吃亏。

1、商鞅变法

论功劳的话,个人觉得还是以商鞅为先。

原因要从秦国的历史说起,话说秦人一路披荆斩棘,创业艰辛,到了春秋时期,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算是使秦国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是进入战国初期,秦国在饱受晋国压制多年后,再次受到了新兴魏国的打击,屡战屡败,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衰弱期。邻居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迅速地富强起来并且在战国初期让秦国吃了无数的败仗,丢失了大片的河西之地。这些都深深地刺激了秦献公,于是秦国的改革从秦献公那儿就已经开始了。

△商鞅剧照

而秦孝公只不过是延续了父亲的改革政策,并且任用商鞅进行了更为深入彻底的革新。

商鞅的改革可以描述成一次全面的社会大改造,主要通过新修律法、鼓励农业、整顿民事、激励军功、削弱贵族、引导文化、中央集权这几个方面来使陈旧落后的秦国焕然一新,从而迅速崛起,逐渐赶超六国,为后来的天下霸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恐怕后来的张仪还有范雎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作为,因为很多功劳的建立要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

2、张仪连横

张仪很有本事,也很有功绩,但是个人还是将他排在商鞅后面。秦惠文王对他足够倚重信任,他也没有辜负惠文王。张仪不愧是鬼谷高足,一身纵横术甚是了得,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赚足了利益,打破了反秦合纵,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在他辅佐秦王期间,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并且攻下了楚国的汉中,吞并了巴国和蜀国,还蚕食了一些周边邻国的土地,使得秦国的国力有了明显的飞跃。但还是那句话,他到底还是蒙了商鞅的恩情,没有变法图强在前,任张仪说破了天,一个弱小的秦国也不会被六国所忌惮。到时候,他的六国游说可就成了笑话。

所以,张仪连横的成功是在秦国变法的基础上的,其功绩的不可或缺性不如商鞅,但张仪的功绩是必须要肯定的。

△张仪剧照

3、范雎定策

范雎和张仪一样,又是一个魏国人,看来魏国还真是不能用人啊。范雎的主要功绩说起来主要有两个:

一是帮助秦昭襄王废掉了宣太后的权利并放逐了以魏冉为首的四贵势力,使得秦昭襄王能够完全掌握大权,稳定了秦国的内部局势;

二是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国家策略。这一策略就是先对付眼前的三晋国家,较远的齐楚先交好,日后再图谋。范雎这个计策使得秦国在已有的良好形势上,选择了一个最有利的夺取天下之策,为秦国的统一天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起到了加速作用。

这样一看,范雎的功绩也是足以位列秦国名相行列了。但是之前的宣太后、魏冉和白起做得也不差,大家都不可否认地沾了商鞅和张仪的光。所以有没有范雎对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因而在排名上我还是要把他放在最后。

结语

范雎作为秦国的一代能臣名相还是够格的,但是要和商鞅、张仪比,在其功绩的不可或缺性上还是弱了几分。毕竟没有商鞅,后面都是做梦;而张仪要比范雎更有不可替代性,毕竟如张仪这种大才更加难得;范雎则只是加速了秦国的统一,换作他人也能做到,只是效率上的差别。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范雎可与商鞅、张仪同入秦国名相行列,但是排位在商鞅、张仪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