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東宮時常暗指太子,太子是指被現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確認為的皇位繼承人。在古代封建社會,皇位代表著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無論王公大臣還是王子皇孫,都對王位存在覬覦之心,皇位繼承,也變成了權力競爭的焦點。

通過古書記載,在古時,因為爭奪皇位繼承而引起的一系列爭鬥、政變,以致造成社會動亂的事例 ,每朝每代都有。如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靖難之役、九子奪嫡等等,比比皆是。

而這也成為歷代統治者既不能迴避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因此也開始出現了一些防範措施,讓皇位的繼承之路少一些血雨腥風。

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限制東宮權力

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一旦選定太子,便會重視對太子的教育和培養,為太子選定老師,設立東宮官屬,並給予一些從政實踐機會。“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自西漢時起,便為太子設立太傅,少傅,至西晉以後,開始形成以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的“三師三少”東宮師傅制,歷代幾乎相同。

師、傅的職責在於輔導教育太子,傳授知識和“治國之道”,提高其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使其成為理想的繼承人。

除了這些以外,還仿照朝廷為東宮設置了官屬,讓太子熟悉政情,掌握為君之道。有時太子還能招攬到賢能之士,通過這些賢能之人來擴大自己的影響,鞏固自己的地位。為了培養太子處理政務的能力,一些皇帝也會有意識的讓太子參與國政的處理,採取將兵、任職、參政、監國等方式,讓太子得到實踐的機會。

雖然這些方式能夠對太子的地位、培養和提高實際治理能力有積極作用,但是物極必反。當太子太出風頭又會引來皇帝的猜忌,為了太子權力過盛,又出現了一些限制太子權力的措施。如:“唯以監門率府副率為環衛階官”。刻意消弱太子的護衛力量。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宋代之後的東宮官屬變成了虛名,太子的三師三少也成了褒獎的功勳,沒有實權,也不會再教育太子。

在清代以後,建立了秘密建儲的制度,也就沒有太子之位,東宮官已經成為國家機構。

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禁止女主、外戚干政

對於依附於皇權的各種政治勢力,在皇權之下,除了不斷髮展自己的政治勢力以外,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對皇權造成威脅,同時也會威脅到皇權繼承人。常見的依附於皇權的人有母后、外戚、宦官、宗親、權臣、功臣等。

在新舊交替時期,他們就希望擁立對自己有利的人成為新君。許多朝代都明令禁止他們干政,特別是對於女主,漢武帝劉徹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又怕“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於是將劉弗陵之母賜死,之後也有人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

對於外戚來講,一般採取的是崇其位而削其權的方法,對他們“分封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認為這樣可以減弱他們對於皇位的覬覦,但是在分藩還是削藩的問題上,又讓統治者十分頭疼。

對於宦官,統治者往往限制他們的官爵,禁止他們干預朝政。由於不同朝代的歷史背景不同,也有出現母壯子弱的情況、或需依靠外戚來壓制權臣等等原因,後世中母后和外戚干政的事情也有在發生。

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託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衛新主

當太子年幼或者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皇帝會採取“託孤“的形式,委任大臣輔佐新帝。章武三年春,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諸葛亮對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保證了蜀漢政權的延續。

但並不是人人都是諸葛亮,不少受命託孤之臣,不是挾制新主,便是被貶斥殺戮,非此即彼。鑑於秦”孤立而亡“和權臣專擅朝政,漢、晉、隋、唐、明等朝代都曾經大封同姓和諸子為王,分藩鎮撫天下,試圖”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期望他們拱衛中央、維護中央集權,使新主能夠得到宗親的支持和保護。

遼、元、金等朝的早期甚至賦予宗親以較大的軍政實權。這從根本上就是相互衝突的政策,而導致的結果往往是架空朝廷,直至發動兵連禍結的大動亂。

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削弱老臣勢力

在新帝即位之際,老一輩的文武大臣及皇族長輩他們在朝廷中的影響遠大於新帝,新帝想要駕馭他們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老一輩皇帝在位時,還能對這些人加以控制,但是他們一旦去世,新皇帝就難以控制,為了維護“家天下”,老一輩的皇帝便採取殺掉功臣來讓新帝順利繼位。當然也有較為溫和的方法,給予這些人優厚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同時削奪他們的權力。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限制宦官的官爵

對於宦官還是存在很多的爭議,朱元璋在宮中明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但是在東漢中葉、唐代中葉、明代中葉以後,許多宦官受到重用,他們擅權、弄權乃至專權,宦官政治成為當時的特點。為了防止宦官威脅到皇權,統治者直接限制宦官的官爵,禁止其干政。

從東宮說起,為了防止謀朝篡位,歷代帝王都採取什麼措施?

與皇權相比,那種:“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的政治倫理和社會道義已經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一場又一場的血雨腥風,有多少人死在追求權力的道路上。

同時也反映出“家天下”的世襲罔替。最後也只剩一聲嘆息,為後人增添茶酒故事。

參考資料:《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二》《資治通鑑》《日知錄》卷二二《郡縣》《禮記 禮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