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焦慮、嘮叨、學習,你還為孩子做了什麼?

除了焦慮、嘮叨、學習,你還為孩子做了什麼?

朋友圈裡還在炸鍋狀態,Q爸卻發現女兒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跟打菜的師傅說一聲:“這個菜我不是很愛吃,稍微少打一點,我保證吃完。”

當Q爸在電話裡和我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笑他:“這才剛讀一年級,為個吃菜就焦慮成這樣,接下來到你女兒第一次考試,估計你都要睡不著覺了。然後分數高了、分數低了要焦慮,任教的老師是年輕的、年老的啥啥啥要焦慮……”

“你兒子從小到大,你又是老師,又是家長,你怎麼做的?你如何處置自己的焦慮情緒的?趕緊說說。”Q爸放下身段,開始虛心請教。

放下電話,我陷入了沉思。Q爸的女兒讀小學前,他沒有遇到過關乎自身的教育上的問題,所以很瀟灑,有時還能對著已經做了家長的朋友們指手畫腳,如今關心則亂,不由自主就進入了焦慮模式。

我是一個母親,也是一個從事教育教學27年的老師、班主任,在教育我自己的孩子上,我是一直在摸索之中走過來的,今天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1. 無論多忙,別把孩子丟給別人

從小看書,看電影,有個發現,壞小子們在作者筆下都是手放在口袋裡走路的,甚至還有放在褲子後面的口袋裡的。都說作家是對生活觀察最仔細、眼光最敏銳的人,他們這樣關於手插口袋的共同描寫,引發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甚至做過試驗,我走路的時候故意把手插在口袋裡,結果卻發現很是彆扭,不多一會兒就要拿出來。

後來看到一句話:“他們只是貪戀口袋裡的那一點點溫暖”,我的內心有所感悟。

因為從事教師職業的緣故,我接觸到了很多問題學生,細細觀察,慢慢琢磨,終於發現了一些東西。餘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說所有的陰影都來自童年的傷害,我雖不完全贊同(畢竟人還是有很大的外塑空間和自塑能力的),但這確實是要作為一個很大的警示,來指導我怎樣做母親。

每個女人都是第一次做母親(二胎除外),誰都沒有經驗,除了借鑑上輩人或者同齡人交流,似乎只有照書養了。我的做法是:

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可我能觀察到什麼是不好的。

比如經常性大聲地呵斥、一次次的重複囉嗦、毫無原則地溺愛、除了成績其他很少關注、遇到一點點事情就咋咋呼呼、自己碌碌無為不求上進卻對孩子極其苛責……

我想:摒棄了這些不好的,那麼我就可以慢慢接近比較好的。

我告訴自己:再忙也要帶著孩子。這不僅僅是建立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唯有長期貼身陪伴,才能對自己的孩子的性格脾氣、喜怒哀樂有所瞭解,才能因材施教。

記得有很長的一段日子,兒子的爸爸在哈爾濱工作,兒子幼小,我在一個寄宿制學校教書,我清晨出門他還沒有醒來,我一週有兩三個晚自習,晚上十點左右到家,他已經在我婆婆的照料下睡著了。很多次風雪的夜晚,我站在馬路邊上焦急地等待出租車,心裡惦念著孩子,常常在路邊眼含熱淚。

這樣的日子經歷了幾個月後,我發誓我再忙也不能這樣不陪伴孩子。傍晚最後一課結束,我就衝回家把兒子接到學校,晚自習時,兒子就坐在教室最後面的位置上看看書做做作業。我在教室裡巡視,或是指導學生作業,每次走到最後面的兒子身邊,就對他露個笑臉或者摸摸他的小腦瓜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剛把兒子帶進校門,昏暗的天色下,突然校園新裝的玉蘭花路燈一下子亮了起來,藍色的朦朧的,美得天堂一般,我和兒子都驚呼了起來。這一幕也深深印在兒子心上,後來他還寫了一個小文章,記下了這件事情。

有一個階段,我做著班主任還教著三個班級語文,人很疲累,上完了課就不再想說話,陪伴兒子的時候,我就不說話,微笑和擁抱卻不落下。

一個孩子的7歲前格外重要,父母長期的真正意義上的陪伴(而不是玩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不會冷漠,這樣的孩子性格脾氣比較平和篤定。而父母也能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比較瞭解。15歲之前,孩子建立起對世界的安全感,個性基本穩定。

但是有些家長,沒有對孩子真正的陪伴,孩子成為少年後,家長對老師說:“老師,我說話他根本不聽,我也不知道怎麼管他。請老師多管管他吧。”每當遇到這樣的家長,我都暗自嘆氣。所有叛逆期呈現出來的問題,都是孩子在用叛逆出格的方式表達童年時代的某種缺失。而這個,是老師無法彌補的。

2. 無論多累,別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少說廢話,多幹實事”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規定。我雖是語文老師,但沒有自己做兒子的老師。從小到大,兒子寫的作文我極少指導,因為指手畫腳反而讓他無所適從,我只是默默地把他寫得相對比較好的作文打成電子稿,放在我的博客上,這樣他會很驕傲,也能慢慢琢磨出什麼樣的文章是被我欣賞的好文章。

等他讀高中的時候,每天晚自習後回家已經十點多鐘,我自然知道他的疲累,除了他進家門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聲“辛苦啦”,我每天變著花樣給他準備一兩樣他愛吃的夜宵,他換了鞋坐下來就能喝到熱乎乎的鮮湯美食,我默默陪伴。

兒子在一篇文章裡寫道:“生活總是充滿驚喜。而她則是我驚喜的來源。在我結束一天疲累的學習生活,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她總是會以一桌別出心裁的點心讓我煥發生機。我真的想不通為什麼同樣是一天的勞累,她總是能開開心心的回家。大概這就是愛好吧。她總是很喜歡教書的。更重要的是,她的學生都很喜歡她。每次節日都能收到無數的祝福。她也有意無意的向我炫耀她的學生是如何的熱情體貼,或者每天和我講講學生有什麼新的進步,彷彿我就是這群學生的家長。”

如果一個孩子勞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長無趣的一張臉,聽到的是嘮嘮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騷和責怪,以及命令式的“快點吃,吃了馬上去做作業。成績那麼差,還不知道認真!你什麼時候可以讓我省點心啊!我這麼辛苦,上班累得要死,還不是為了你!你呢,還給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績多好呀……”換了是你,這個家是你每天放學後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嗎?這個家是你傷心委屈、蒼白無力時想要依靠的港灣嗎?這樣的父母是你值得無需思考就能撲過去的懷抱嗎?

我當然知道家長一天工作的勞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後累得話也不想說,我們的勞累除了自我謀生,更是想要給孩子創造較好的生活條件。可是如果我們的勞累成為我們刺向孩子的利劍,我們就不再是孩子的親人,而是孩子的敵人。當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嘮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裡想的是:我又不要你這麼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這樣的父母。

我們常常忙忙碌碌,工作與家庭,老人與孩子,但我們常常在忙碌裡似乎充實了自己又反而迷失了自己,跑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而出發。

家庭是個複印機,孩子就是複印件。一個充滿負能量、充滿焦慮不安情緒的家庭氛圍,瀰漫成充滿有害的空氣,被孩子每日呼吸,孩子如何成為一個陽光朗潤的少年人?

我們辛苦工作,是要給孩子做榜樣的,讓孩子看到我們怎樣認真地工作、精彩地生活、充滿正能量的過日子,再逼仄也不忘記細膩與精緻,再艱難也不忘記微笑與擁抱,再焦慮也不忘記慈愛與信任,這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的終生修煉,這也是一個家庭美好家風的傳承。

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孩子。從來都是不完美的家長和不完美的孩子一起慢慢成長。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卻沒有看到他的父母如何努力(尤其是在孩子三歲前的每日陪伴和行為規範的管理,以及營造的溫馨的家庭氛圍);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卻沒有看到他的父母是如何言行自律、榜樣引領。一朵花的盛放,需要空氣、水、土壤;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風滋潤、氛圍營造、父母陪伴。

3. 除了嘮叨,請找到其他的溝通途徑

當一個人(尤其是女人)用尖利刻薄的聲音在你耳邊每天每天不停地嘮叨時,你的感受如何?要瘋了。然後呢?就算她說得再有理,你也是聽不進去了,對嗎?

孩子更是如此,當他發現你總是不停地嘮叨,那麼你說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聽了,他知道你會說第三遍第四遍的,時間長了就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每句話說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沒有聽進去,吃了虧,那就長了記性,下次就會認真聽你說話。

家長說話別過速,口齒清晰、正常語速,把要說的表達清晰,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是重要事情,不放心,那就寫在紙條上。

是的,寫下來,書信字條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家長寫的時候,為了表達的簡潔清晰,就不會寫囉囉嗦嗦的話,這個快節奏的年代,選擇一種慢表達,反其道而行,反而帶給孩子一種好奇心,想看看你寫了啥。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雖在同一屋簷下,但是我給他寫過很多信。都是手寫在漂亮的信紙上,寫完後放在他的書桌上。我從不詢問他是否認真讀了。

在這些書信中,我談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談了我們家庭的代代傳承,談了我對孤獨、友情、愛情、名利的看法。我選擇了一種平等交流的方式,摒棄了無聊空洞的說理,充滿情感,但又很從容平靜。這是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後,擇其優而為之。

有時,我會請兒子去咖啡館喝一杯咖啡,這種成年人一樣的相聚聊天方式,不同於平日,帶給兒子很大的新鮮感。磕著瓜子,喝著咖啡,有時說話、有時不說話,就這樣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而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會覺得總要說點什麼才好,於是他會主動找話題(自然是與學習無關的),我就微笑著聽,偶爾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兒子從小到大,只要有空,週末我們就走進大自然,請他擔任攝影者,我就是那個選景的人。田野、莊稼、古鎮、花草、河流……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接了地氣。人如果長久地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心胸就狹隘,氣度就侷限。爬山涉水,登高望遠,藍天白雲,大自然是一個好老師。這種走進大自然,要從孩子幼年時代開始,不然等他沉迷於手機電腦電視的時候,就再也喊不動“宅”人了。

兒子的房間,除了傢俱和檯燈,沒有電視機和電腦。減少輻射,睡眠更好。他的床頭我只扔一兩本課外讀物,臨睡前他會看一會兒。過一階段,我就再換一兩本。我沒有命令過兒子必須要看課外書。但他看的書,一定是我自己看過的,不聲不響向他推薦。他的大學畢業論文,就是賞析我放在他床頭的《汪曾祺散文》,我看了,的確是精讀過了。我比較主張少年時代精讀,大學時代泛讀。精讀之物要有選擇,在正確的三觀形成之前,需要父母的引導。

手機是在兒子讀了大學之後才買的,在這之前,他沒有手機。記得他曾問過我一句話:“其他同學都有手機,我會不會就和時代脫節了?他們談論遊戲的時候,我都插不上嘴。”

但他很快就不焦慮了,就算到了高三,我依然確保他每週六週日兩個小時的電腦時間,上網瀏覽新聞,還有我好朋友中的軍棋高手陪他網上廝殺,非常過癮。或者我在打網上160分的時候請他來指導我,過把教練癮,說我蠢,罵我笨,順便請他幫我捏捏肩膀和脖子,嘻嘻哈哈之間完成親子溝通。甚至到了高三,他依然能夠和自己學校的老師們踢上一會兒足球,以至於到了大學的第一天,他就組建了足球社,隊長裁判一身兼。

在和兒子的溝通中,兒子清晰地看到了我的底線:不求成才,只求成人。身心健康第一位,保護視力很重要;學習上盡力而為,把能學好的學好;家務必須分擔,為人要有禮貌。

我和兒子的爸爸都是近視眼,出門的時候時常對他說:“有一雙好眼睛真是令人羨慕啊,那麼遠你都能看得那麼清晰。”“我出門不戴眼鏡啦,有你這雙好眼睛呢。”這樣的正面暗示,讓他感覺到有一雙好眼睛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再加上不允許他彎腰駝背,讀大學前沒有手機,還真的就沒有成為近視眼。他的大學畢業照片上,一群男孩子,他是唯一不戴眼鏡的人。

因為從小就是我自己帶大的,所以對他的智商、情商、能力水平,我很瞭解。學習上我不苛求,把能學好的學好。英語這門功課他始終不感興趣,成績不高,那就請好朋友幫忙補著,但是心裡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有些東西的興趣與否,真是天生的,很少有門門功課都好的全才)。我雖是一個老師,但我沒有虛榮心,沒有非要孩子考第一第二,沒有因為孩子成績中等而萬分焦慮。教書這麼多年,我比誰都清楚,一個孩子的成長中,遺傳的東西改變不了,後天能改變的急不來,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每當兒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總是對他說:“我相信你,你是小器晚成的人。你小學成績一般,初中好一點點,高中更好一點點,將來會更有出息的。老天會善待善良的人。”

我也告訴兒子的高中老師說:“不要有任何壓力,孩子既然讀了高中,總能考上一所大學,只是名牌不名牌的區別。成人最重要。他的人生路還長。”

記得高中時代,兒子成績也一直是中等,有一次終於上了紅榜,興奮地喊我去他學校看,哪知一夜大風大雨,紅榜在泥水裡爛掉了。他很沮喪,我安慰他說:“沒關係,紅榜貼在媽媽心裡。”

我瞭解他,他的音色不錯,所以從小時候開始,他的堂兄堂姐來我們家玩,就搞個小型朗誦比賽;他容易丟三落四,那就讓他和親戚、同學一起去重慶、香港、日本、美國,父母不在身邊,他只能自己管理好自己。意外收穫是英語好起來了,大學裡四六級都是一考而過。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嚴慈相濟的父母之愛。每一個父母都要問問自己:除了焦慮,除了嘮叨,除了學習,你還為孩子做了什麼?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4. 請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的良苦用心

記得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晚自習是一個老師看一層樓面的紀律,學校對晚自習的要求非常嚴格,發現不遵守紀律就要讓這個學生停止上晚自習一段時間,如果屢教不改,就不再允許上晚自習並作出處分。

有一次兒子被老師看到在晚自習上講小話,他的班主任依照學校規定立即做出停止上晚自習三天的處分,並要求寫出檢討書和家長簽字。

我在兒子的檢討書上籤了字,讓他驚訝的是我同時給了他我寫的檢討書,我誠懇地向學校和老師致歉,因為兒子給大家添麻煩了。

兒子很吃驚,我告訴他:“任何人都要遵守規則,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做人重要法則。”之後再也沒有發生他晚自習違規情況。

我是一個老師,我清晰地瞭解每一個老師的用心良苦。學生的進步退步左右著我們這些老師的每天的心情。面對學生,雖然知道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但是日日相處,不由自主就入戲很深,做了孩子的父母。看到學生點滴進步,我們樂得笑開花;看到學生不思進取,我們恨鐵不成鋼。你若是隱身人站在老師們的身邊,你會看到老師們是多麼傻的人:為了一群別人家的孩子喜怒哀樂。

請理解我們的用心良苦:在教育上,必須要嚴慈相濟,獎勵和懲罰,缺一不可。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韌勁的人。一味表揚,一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不堪一擊;一味懲罰,孩子沒有自信,容易自暴自棄。請相信老師一直在尋找最佳的表揚和批評的時機。這是一個老師的專業性。

理解我們這個職業的特點:不僅僅是備課、上課、批作業這樣簡單,這個職業勞心勞力又費時,這個職業很可能付出很多卻收穫很少,這個職業容易被人誤解。

“老師,我們家孩子小學語文就最差,現在讀初中了,你能不能給他補補課?”

“老師,孩子讀書不認真,我們說話他不聽,怎麼辦?”

“老師,你是第一年工作嗎?你HOLD住學生嗎?”

“老師,你批評了我的孩子,對嗎?他回來哭得不肯吃飯!”

“老師,孩子視力度數增加了,你可以讓他坐到前面對嗎?”

……

家長的焦慮之心很有可能綁架了學校和老師。就像Q爸關於光盤行動是否人性的討論,若是Q爸利用網絡,開展所謂的討論,營造了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若是Q爸集合一群家長,衝到校長室來論理……那麼,不用論了,Q爸們一定就贏了。Q爸們關心的不是校長的解釋,Q爸們只要一個結果,學校迫於壓力,大多隻能屈服。

好吧,不光盤了,學生愛吃不吃,就讓營養不全面好了,總比家長鬧事要好……

好吧,不批評了,學生愛學不學,就讓學生不認真好了,總比家長投訴要好……

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越來越不自信。就像一個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邊上指手畫腳、厲聲呵斥,孩子變得無所適從、越來越不自信,一樣的道理。

親愛的家長,請相信學校和老師的用心良苦,如果對某些做法一時不能接受,可以單獨和學校和老師好好溝通,彼此真誠,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永遠不要用惡意揣測學校和老師,任何職業都可能有老鼠屎,但不要因此以偏概全,相信老師和您一樣愛著您的孩子,甚至比您關注更多:身體、學習、習慣、做人……孩子的成長需要集體的氛圍,需要成功與失敗,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需要適應各種環境……就像植物成長,需要風霜雨露,一樣的道理。

5. 教給孩子勞動的本領是最好的教育

兒子出生不久我身體不好,一個念頭常在腦海裡盤旋:“如果父母離開人世前,只能教給孩子一個本領,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勞動。這是生存的能力。

五歲開始去菜場買菜,小學二年級發表《我會買菜》;初一開始做菜,大學裡出國能在公寓裡為同學們煎牛排;

我曾經被兒子的大姑責怪心狠,也曾經偷偷跟在兒子身後看到他提了一袋子菜吃力前行而心疼不已,但是心裡知道,我的堅持對孩子一生有益。

何須父母嘮叨買菜累、做菜累,孩子買過做過了,就能有體會;何須教育孩子付出就有收穫,在鍋碗瓢盆、油鹽醬醋裡,親手端出一盆菜餚,滿頭大汗卻心生喜悅。

勞動是一種儀式。屋簷下,每個人都要承擔一份責任。

在勞動中,孩子會見識到社會百態,能觀察到自然萬物、人情世故,能學習統籌合理的時間管理,能鍛鍊身體,能與陌生人交流,能知道錢的概念從而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能懂得責任與擔當,能體恤底層勞動者的艱辛……

這是對孩子有深度、廣度、高度的最好的教育。

在學校裡,那些有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術的學生,很受同學和老師歡迎,他們熱情大方,樂於助人,為人真誠善良,是老師的好幫手,就算成績不是很好,也能夠得到老師的喜愛和表揚,這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很有好處。而那些成績很好卻自私冷漠的學生,其實在班級裡是不受歡迎的,內心深處很孤獨,除了學習,老師也沒有其他可以表揚,更何況漸漸的老師發現,就算表揚他們,他們也不會很感激老師,因為他們覺得是自己聰明,不是老師的功勞。這樣的孩子,對待家長也是一樣的。但是一旦你批評了他,那就會記恨你一輩子,或是脆弱到要死要活了。這樣的孩子,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體力勞動,沒有吃過苦、受過累、沒有咬過牙、沒有摔過跤,沒有韌性,是直直的扁擔,很容易“哌”地一聲就斷了。

親愛的家長,你若沒有教給孩子勞動的本領,那才真正值得焦慮。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還能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真正的終點線,是父母纏綿病榻的時候,孩子有照顧好父母的能力。

孩子幼小時,別以為“他還小長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就百依百順;孩子讀書的時候,別對他說“只要把書讀好了別的就啥也不用管了”;孩子沉迷於手機和遊戲的時候,家長好好反思一下最近是否缺失了對孩子的陪伴和幫助;孩子脾氣暴躁、一碰就跳的時候,家長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是遇到問題就是炸藥桶充滿負能量……

20多年來,我從兒子的成長中研究對學生的教育;從學生的成長中研究對兒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擁有一個情緒平和的母親,是孩子之幸;

一個班級擁有一個情緒平和的老師,是學生之幸。

嚴慈相濟的正確理解:嚴是嚴格,不是諷刺挖苦打擊;慈是善良,不是溺愛、縱容、放棄。

孩子在我這個母親手裡時,我相信自己,我努力做個好母親;

孩子在老師手裡時,我相信老師,他們的一切做法自有道理。

父母之愛,當如日月。

熾熱如日,但不至於灼傷;涼淡如月,但不至於冷漠。

不聲不響,不言不語,但始終都在,永遠都在。

有時隱去,讓風霜雨雪肆虐一下,這是自然的規律。

日是發光體,月承日之光,父母之愛,自己要有光。

從未見過日月言說:“我每天照著你們,我很勞累,我為了你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親愛的家長,當你焦慮的時候,抬頭看看日月吧,天地之間,有樹有花有草,有豔麗有素淡,有盛放,有含苞。

日月之愛,默默陪伴,靜靜等待。

正因如此,寸草心也報三春暉。

後記: 文章寫到一大半的時候,兒子走進我房間,看著他高大的身材,我有點恍惚。一個小小的孩子就這麼長大了,成為我們家第四代教師,教初中語文。今天是他做老師後第一個週末。

我笑著喊他:“來,幫媽媽看看有沒有打錯的字,我去做飯做菜,清炒蝦仁,番茄蛋湯,冰糖百合,鮮榨西瓜汁,如何?”

我在廚房裡忙乎著,他在電腦前細看。

我偷偷地笑了:兒子,你已經二十出頭啦,過個幾年,你也要為人父母啦,這個文章,就當我教你怎麼做父母吧。這是最好的時機,最無聲的教育。

作者:於潔,江蘇崑山葛江中學教師,全國知名班主任。2011年蘇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於潔沙龍”主持人。出版專著《我就想做班主任》《教育如此美好》《最好的教育在哪裡》等。

本文版權為長江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頭條號長江小教室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至任何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