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對長輩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和畏。敬來自於畏,先怕才會敬。”

這短短的一句話,對沒有孩子的人來說可能感受不到其中的力量,但對很多家長都有醍醐灌頂一般的感受。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很多家長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不聽話!

為什麼不聽話?還不是因為孩子失去了對家長的敬畏,家長的話自然就沒有了力量

孩子對家長沒有敬畏感,很可能就是因為家長有以下6種行為,失去了自己作為父母天然的“威信”。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一、溺愛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爾》中曾提出: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最能給孩子帶來痛苦。因為孩子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會越多,早晚有一天,家長沒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拒絕對孩子的傷害遠遠大於孩子不曾得到過的傷害。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有些家長心疼孩子,總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寵寵沒什麼關係,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懂事,於是對孩子百依百順,無節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可時間長了,孩子只會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一旦家長沒有滿足他的意願,就會撒潑耍賴。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很早就會發現家長會因為他們的哭鬧而讓步,家長的管教也就形同虛設。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而《圓桌派》第四季第七期講的故事也體現了溺愛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其中一個罪犯正是因為家長的過分溺愛才走上的不歸路。節目嘉賓武志紅也對此評價說:“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一個謊言,就是因為我們父母對你太好了,你才會犯錯。”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二、過度忍讓孩子

有些家長什麼都不怕,就怕孩子哭!為了不讓孩子哭,就毫無原則的忍讓孩子。比如:孩子在商場中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本來家長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家長怕尷尬就妥協了。

這種毫無原則的退讓,會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也是隨時可以降低的,只要自己哭鬧就能達到目的。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三、一味地物質獎勵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去學習新的東西,比如:家長想要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於是對孩子說“寶貝,只要你掃地,媽媽就給你十塊錢的獎勵。”

孩子一開始可能會因為獎勵而幹活,但是時間久了,如果家長不給獎勵,孩子就不會去做。甚至演變成:沒有獎勵、沒有好處就不聽話!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從長遠來看,一味地用物質來獎勵孩子,除了讓孩子變得功利,還會讓孩子變得拖延,做事沒有明確的方向。從心理學來講,人做事分為兩個動機,即內部和外部動機。物質獎勵是外部動機,自己努力是內部動機,如果外部動機的刺激過多,勢必會減少內部動機,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四、自誇

還有一部分家長總是會自誇,覺得這樣孩子能更加崇拜自己,自己也有面子。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認知水平提升之後,就會發現家長的話語言不實,這樣孩子就不會再信服家長的話,家長在孩子心裡也就變得毫無威信。

五、粗暴專制

粗暴專制的家長一般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對孩子教育過分嚴格,孩子一旦做的不合心意,就對孩子非打即罵,非常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這一歪理。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這樣會導致孩子過於順從,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冷漠,更有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變得行為不一致,在家長面前非常乖巧,而在外人面前又會膽大妄為,無惡不作。

另一個極端就是專制的家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要按照家長的要求來,對孩子太過於保護,這樣會讓孩子變得過分依賴,不利於成年後的生活。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六、嘮叨說教

家長的嘮叨似乎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這樣會督促孩子上進,其實不然。家長的過度嘮叨會讓孩子變得懶惰,沒有人催就不會去做事情;做事情也沒有絲毫主見,因為習慣了按照家長的嘮叨去做事,所以,成年獨立後自己做事,總是不知道如何決定。


這6種行為很容易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越長大越不服管教



最後,瞭解了這幾種不當的教育方式,家長就要儘快改正,並學習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好“管教”,成長的也會越來越優秀。



#育兒有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