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中華,世界文化之花。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大地湧現出不可勝數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及文學家等等,才略卓絕,道全德備,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老子十聖輝耀其間。但回首近代中國教育的探索與改革,卻大師蹤影難覓,大才難求。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梁啟超、王國維、馮友蘭、錢鍾書、陳寅恪、辜鴻銘、胡適……在上個世紀西學東進的暮鼓晨鐘中,幸有這些孤獨高大的影子,給我們還留有拜祭和反思的藉口 。回首這些文化大家所接受的教育,我們也許會有些新的感悟和發現。

……

王國維幼年私塾苦讀。後受聘清華,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之一,桃李門生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陳寅恪少時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36歲時,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人稱學者本色。

近代哲學之父馮友蘭7歲開蒙,飽讀詩書。

錢鍾書先生6歲入私塾,終成一代大師。

辜鴻銘幼讀家塾,10歲到英國,用誦讀外文經典的方法,半年或2個月即能掌握一門外語,精通9種語言文字,學貫中西。

胡適幼讀家塾,後留美獲博士學位,26歲受聘於北大教授。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老一代革命家政治家皆自幼受經典文化薰陶,文韜武略兼備。

……

“上個世紀之交,文人都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國學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樣的理工學生在內,從而產生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近幾十年,為什麼我們沒有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沒有產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如是說。

“民族經典文化對人格養成、人的思維方式與水平的影響極大,所以我規定了我所指導的博士生,必須學背《老子》《論語》等經典,否則,不予論文答辯。”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如是說。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我之所以懷疑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讀《易經》的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同時也有陰陽消長、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如是說。

“西方有人認為中國在本世紀初葉將成為經濟大國,甚至是軍事大國,其實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要無愧於這樣的光榮使命,不光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讓孩子從小汲取傳統文化的滋養。”國學大師季羨林如是說。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沒有中華民族的幸運,有儒釋道三家經典文化以滋養。我們的祖先念念都想著後代的子孫,所以他們把宇宙人生的原理,把人生最寶貴的經驗記錄下來,希望後代子孫不再走人生的彎路,而現在這些智慧的典籍就擺在我們面前。面對每一部經典,就像面對一位五千歲的智慧老人,正滿含慈悲地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指點我們人生的航向。


諾貝爾獎楊振寧竟從《易經》中懷疑奇偶不滅定律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現今是各類知識、信息、技術高度迸發並迅速更替的時代,各種知識技能都會在新陳代謝中迅速凋零。唯有用經典作為一以貫之的中線和樞紐,才可能不在“無涯的知識”中衰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經典的才是恆久的。所謂大才正是基於民族精神與文化之上的融通與整合。幸諸多有識之士,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使得經典吟唱之聲,重新在中華大地迴響。


熱愛傳統文化,關注家庭教育,就關注本號【大才教育】。有什麼問題和建議,請給小編留言。小編將組織老師和專家持續為大家提供更多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