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其實說到對孩子的愛,天下沒有哪個父母會認為自己不愛孩子的。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父母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就好,其他的都沒那麼重要,比如成績。可是在孩子慢慢長大後,當初的那種想法就消失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比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更為關注了。

其實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剛大結局不久的熱播劇《小歡喜》中,作為父親的方圓說了這麼一段話:父母對孩子的愛肯定是無私的,但是多少總帶著一些這樣那樣的條件,比如說要好好讀書、要聽話。不知道作為父母的你給予孩子的愛是否無私,不求回報的呢?其實“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每一位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但是我們作為父母都是直接上崗,並不像找工作那樣,需要培訓考證合格了才允許上崗。這就導致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去愛孩子。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下面我們一起跟隨書籍《愛和自由》來探索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本書作者孫瑞雪,中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書籍中以愛和自由為立足點,強調愛孩子要有科學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兒童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愛、自由、選擇。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一、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的一切

兒童一切生活的基礎和對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都歸結於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個方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得到愛的孩子,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在陌生的環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為他有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

熱播劇《小歡喜》中有個片段是讓學生做兩個心理遊戲,一個是《認識自己》,簡單的向大家介紹自己和父母,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環節,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些是很大方自信的介紹,有些顯得膽小,有些表現出不願意訴說等;而第二個環節叫擁抱療法,不需要跟對方有任何言語交流,每個人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心理學孫老師對此活動意義作出瞭解說。其中方一凡在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看出他是很大聲自豪,一點都不扭捏地向同伴介紹自己和父母,可以看出他的家庭生活是比較幸福的,平時跟自己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密切的,他自己本人也沒什麼孤獨感。在擁抱療法中,方一凡跟自己的隊友擁抱幾秒鐘就彈開了,說明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來自家庭的這種安全感是很充足的所以當外界釋放出的善意,他呼通得並不是很積極,因為我們有句話叫缺啥補啥。而有些同學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或者是某些原因跟父母的關係不是那麼密切,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關愛不足夠,所以他們對來自於外界的善意的舉動,會做出很強烈的呼應。

所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對孩子建立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錯覺,就是覺得父母過於愛孩子,孩子就就越依戀父母。其實應該恰恰相反,父母越愛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戀父母。比如孩子離開父母去幼兒園哭鬧,這是很多父母都特別頭疼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要離開孩子去上班或者忙其他事情時,他們都是悄悄離開,沒有告訴孩子,這就讓孩子特別害怕離開父母,以為父母要拋棄自己,不愛自己了。如果有很多經驗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知道父母只是暫時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能夠使孩子知道,不管父母到哪裡,愛是穩定不變的。所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這種孩子更容易產生安全感,適應環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別人教給他的。因為他已經建立了安全感,有了這個基礎,他也容易對別人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父母可能會給予孩子哪些不太正確的愛的方式?而孩子又會如何回饋呢?

(一)一種看自己情緒的愛,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

我們看到過很多父母在打罵完孩子後特別後悔,這種對孩子的愛是看父母的情緒,這是真正愛孩子嗎?情緒好時覺得孩子是天使,捧在手心裡,情緒不好時怎麼都看不順眼,大聲呵斥。這樣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長期以往,孩子為了不捱罵,就會學著去觀察父母的臉色,而且經常會感到惶恐,擔憂,焦慮,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讓父母生氣。在這種情感下,孩子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二)一種包辦、為你好的愛,可能會讓孩子喘不過氣

我教的高中學生很多都跟父母關係特別不好,有些甚至跟父母沒說兩句話就能吵起來,或者乾脆一句話都不說,任由父母在一旁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自己的不容易。這類父母會說什麼呢?他們會說:我把所有的時間精力給了孩子,從小到大他們要什麼給什麼,家裡的什麼活也沒讓他做過,就只要求他專心學習等等。這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很明顯,這是有條件的愛,只是父母自己也不知道。

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媽媽宋倩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她把心思都放在了女兒英子身上,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她,把自己認為好的強迫女兒接受。但她從未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沒想過這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還有一類父母會把自己沒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孩子。這種有條件的愛,其實父母愛的是他們自己。實際上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過分照料,不但對孩子無益,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她的成長,這才是愛孩子的關鍵所在。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三)孩子對有條件的愛的回饋方式可能也不同

對於有條件的愛,孩子可能會有兩種回饋方式,第一種就是叛逆,處處跟父母作對,父母不讓她做的事情,她偏偏要去做,這類孩子就是我們眼中所謂的壞孩子,他們可能沉迷於遊戲,上網,不愛學習等等。而另外一種就是深知父母的不容易,能夠感受到父母沉重的愛,但是這種愛讓她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自己的舉動傷了父母的心,這類孩子在我們眼中往往是好孩子,可是大人並不瞭解孩子的內心,經常壓抑就容易出心理問題。比如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她就是這個類型的孩子,所以在得抑鬱症後,對父母大喊:覺得自己配不上父母給予的愛,覺得對不起父母,因為自己沒有變成父母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二、孩子因為愛才會願意順從,而不是因為說教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貼上“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的標籤,是通過她聽不聽父母的話來判斷的,也就是父母都希望孩子對大人能夠順從,越順從就越認為這個孩子懂事、聽話。而父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似乎能做的就是說教與樹立榜樣。在電影《小孩不笨》中,有一段孩子的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聽、自己爽,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出。所以這樣做的結果,即使孩子表面上順從你,但內心他根本不想順從。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順從,而是大人的要求他還做不到。一位優秀的父母,他的愛的能力首先要表現在他對孩子的瞭解上。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記得我家侄子剛學走路時,特別喜歡爬樓梯,一樓至五樓,來來回回好幾遍都不覺得累,可是那時他自己一個人是還不能走穩的,必須要大人牽著他的手,每次大人都筋疲力盡了,他還不願意停止。但是他現在兩歲左右,走路已經很穩當了,可是帶他出去反而不願意自己走了,每次還沒走兩步就抱著你的腿,抬頭望著你說:抱抱。我想帶過娃的都有這種體會。這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在孩子剛開始學走路時,他的腿不斷地告訴他“要走路”,他必須順應他的腿。於是他開始不斷地練習,直到腿的行走機能成熟以後,他走路的能力完全鞏固的時候,他就開始轉變了,也就是開始不願意自己走,反而會撒嬌要大人抱了。其實這是孩子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練習一項能力,當這種能力一旦具備了,他就會放棄它而開始新的能力探索。可是這個時候大人因為不瞭解孩子,往往就會給孩子貼上“懶”的標籤。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給足心理營養,其中一點就是給予無條件的愛

書籍《愛和自由》中還有特別多新理念值得我們去學習,比如如何給孩子自由?自由和紀律會相沖突嗎?期待大家都能愛上閱讀,去從書籍中找到適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成長之路只有靠他們自己去探索,而父母能給到的就是提供一個愛的環境,並且給予充分信任,相信他們會健康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