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財務往往是公司裡最沉默的人群。

這種沉默表現在很多方面:出於職業特性的保密;話語權的傳統性缺失;被視作“工具人”的自然忽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與財務人員的交集很少。往往只集中在報銷、工資、獎金寥寥幾個方面。這種固有的傳統認知甚至影響到了許多人的職業選擇。

“做財務工作有前途嗎?”

在知乎上,這個問題有45個回答,893個關注者,372666次瀏覽記錄。數字不多,但堪稱字字血淚。

​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是時候改變這種刻板印象了。隨著經濟與技術的發展,商業文明的腳步日漸臨近,一個“大中臺”時代正在到來,而作為大中臺的重要一環,財務管理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自我革新。

如果將公司比作一臺快速向前的汽車,財務團隊的作用可比作安全帶。

對於它,你已經習慣成自然,但關鍵時刻,它可以挽救生命。

另外,還有個冷門的故事:安全帶的革新曾經讓未來提前到來,或者說,在上個世紀中葉,它就是未來本身。

01

未來已來,趨勢已現

2002年10月某個週六的下午,一位老人在瑞典特拉那市立醫院的病床上溘然長逝。只有很少人來送他最後一程,甚至連他的兩個兒子都遠在美國。

老人叫尼爾斯·博霍林,是三點式安全帶的發明者。

三點式安全帶,即是如今司空見慣的安全帶,是每臺汽車的標配。但在幾十年前,它屬於“來自未來的發明”。

1902年5月20日,在紐約舉行的一場汽車競速比賽中,一名賽車手為防止在高速過彎時被甩出賽車,用幾根皮帶將自己和同伴捆在座位上。這是最早的汽車安全帶——實際上,它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當時,這輛汽車意外衝入人群,造成兩人喪生,數十人受傷,但被皮帶捆著的賽車手卻成功死裡逃生。

此後,所有的汽車公司都意識到安全帶的重要性,分別著手研發,專家們在一開始通常選擇兩點式或者Y字形安全帶來保護用戶的安全,但由於結構不合理,不能起到實際作用,安全隱患始終都在。

1958年,沃爾沃汽車的工程師尼爾斯·博霍林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將人體結構、安全意識與使用場景完美結合。此後,沃爾沃公司還在博霍林的建議下,向所有汽車廠商開放了三點式安全帶的專利。

​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安全帶的革新,帶來了風暴一般的鉅變:未來的幾十年中,普及的安全帶挽救了超過一百萬的生命;未來的幾十年裡,人們對汽車不再恐懼,直接促成了汽車工業的大繁榮。

三點式安全帶從1958年使用至今,還會走向未來。

互聯網時代,有句話叫“未來已至”。技術的進步、基礎理論的革新、觀念的轉變,讓很多過去只存在於想象中的事物,比未來更早到來,這個時代的我們就像1958年的汽車駕駛員,率先體驗到未來。

而對這句話的另一個理解是:

在不斷的實踐、試錯、數據積累和理論迭代中,一些趨勢已經漸漸明朗,只要沿著這些趨勢,就能通往正確的未來。

在企業管理領域,一些趨勢日漸明顯,一些未來已經到來:比如,企業中臺的作用越來越大,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看重,曾被視為“超前”的“業財融合”,已漸漸成為主流。

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一種“大中臺+小前端”的組織架構,過往被細分的支撐部門,包括財務在內,都被劃歸到了“中臺”。資源傾斜、權限放大的中臺有“精準打擊、管理高效、資源整合、靈活敏捷”的優勢,但也對其中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就像現代戰爭,“航空母艦+特種部隊”的組織架構已經在各種戰爭中證明了價值,但想要更好的支持“特種部隊”,“航空母艦”需要能發現敵人、制定策略、遠程指揮、精確打擊。

現代企業對中臺、對財務的要求也是如此,從現在開始,財務部門不再只是一個職能部門,而應該能比別人更早看清未來,從財務管理角度為中颱提出建議,也結合前端一起進行“精確打擊”。

總結下來,轉型中的財務人員必須掌握一個新的基本法——“財智”——一種得自專業知識積累、前端實踐反饋、理論學習賦能,能梳理出一條清晰趨勢和正確規律的智慧。

問題是,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歷史不長,企業管理有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傳統,遠遠稱不上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對“財智”不重視,“財智”不足,或者無法將財智與實際業務融合,這些現實都讓許多公司的財務團隊成為“木桶的最後一塊短板”。

02

先有“財智”,再有“業財融合”

讓真正的CFO幫企業撥開迷霧看清未來

小黃車ofo的遭遇讓人惋惜。

自2015年6月啟動,ofo迅速成為行業標杆,甚至開啟了一個共享經濟時代。不過,面對競爭對手摩拜的咄咄逼人,ofo創始人戴威選擇了錯誤的爭奪市場的方向——盲目擴張。

在與摩拜的“燒錢”戰爭中,投資方動作的停止,讓ofo背上了高額債務,資金鍊斷裂。

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業務發展與財務管理的脫節。在一昧向上攀登的過程中忽視資金後援,對飛速發展的市場難以把握而做出錯誤的財務決策,戴威的“自斷後路”,終於讓ofo深陷債務危機。

​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這樣的困局,很多中國企業都遭遇過。這源自於當下特殊的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後,中國迎來了長時間的高速發展期,無數成功的先例,讓中國商人普遍自信。當互聯網時代到來時,日益革新的技術,彷彿讓創業變成了“更簡單”的事,無數人帶著想法踏入創業大潮,“高負債創業”成為常態。

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遇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資金緊張,投資謹慎影響著全球一體化中的每一個個體。

一些大企業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大中臺”的目的正是追求收縮、整合、再出發。

而這次大規模的“內部升級”,正是財務管理團隊的機會和挑戰。

“如何在發展中把控財務,如何進一步在業務與傳統審計、成本控制中實現企業價值創造。”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財務與業務結合的重要性,並且對以CFO為首的財務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跟過去不同,現在和未來的CFO應該是一個能夠從財務端發現問題,倒逼業務端迭代的角色,應該是一個能夠幫企業撥開迷霧看清未來的角色,還應該是一個能夠幫助企業及時踩下剎車,保障企業安全的角色。

從業者中,這種認識已經越來越明確,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劉萍就表示,“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傳統財務會計已無法滿足企事業單位高速發展的需求。這促使他們需要向戰略決策、價值創造、績效評估、內控及風險管理方向轉型,轉變成為新型的戰略管理會計。”

讓自己成為企業的“安全帶”,CFO可能要帶領財務團隊比企業先一步踏入未來:一要率先領悟“財智”,看清經濟大勢,把握未來趨勢。二也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給業務端提供戰略支持,實現“業財融合”,真正讓財務中臺發揮作用。

​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那麼,問題來了,財務團隊的升級路徑是什麼?

有人在知乎給出了一個緩慢的、有關自我生長的答案:“天天和業務接觸,不斷了解公司業務,進而分析公司業務,發現問題,提出建議。99%的機械重複勞動加上1%的專業思考判斷,這就是財務的本質。”

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朱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探索企業財務轉型之路,應該有三個關注點。第一個關注點,財務要為業務賦能,財務人員不能總把自己當做職能部門;第二個關注點是業財要真正的融合一體化,業務和財務彼此不分開;第三個關注點是技術賦能財務的趨勢,比如數據驅動。”

遠見、思考、學習、轉型,上下求索之路看起來無比漫長。不過,在知識可以共享、信息峰谷容易被拉平的互聯網時代,還有一條更簡潔直接的道路。

認準目標,刻意學習。

03

提升財智,學會業財融合

需要專業平臺賦能

何為目標?如何學習?

財務應該幫業務端去創造價值,已是共識,但具體如何“業財融合”,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探索。

華為是先行者之一。多年之前,任正非就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一個稱職的CFO,要隨時能接任CEO。”

儘管根據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英美20%左右的CEO都曾有過任職CFO的經歷。但所謂的“知易行難”,正是另外80%無法升級的原因。

這不僅僅是職位的變化,甚至不能完全算是職能上的拓展,而應該是從精深到全局的無縫轉變。這要求極高,一個掌握“業財融合”秘密的財務人員,要隨時參與到業務決策,隨時提供數據支撐,要對全鏈路瞭然於胸,還要有能力做及時有效的反饋。

但即便清楚方向,華為在進行“業財融合”轉型時,仍阻力重重。

《華為基本法》要求所有財務人員多參與項目管理,多參與公司經營分析和決策,還要在瞭解全局的情況下做預算測算。但能力不足、內驅力不足、學習途徑不明朗,依然導致華為大部分財務人員無法跟上任正非的腳步。

這其實正常,企業的內部革新和探索通常緩慢,而且任何變革都是阻力重重的,一旦試錯成本過高,革新很可能會戛然而止。更何況,要掌控先發優勢,時不我待。

在這場財務人的集體焦慮下,外部力量的引入必不可少。越來越多的CFO開始帶領團隊“走出去”,走進各類公開課、大師授業、交流沙龍,學習先行企業、經驗人士的融合路徑。

“如何讓中臺不變為‘孤島’”“財務人如何成為項目人”“新形勢下,CFO這一角色如何躍遷原有成色,如何用集體的智慧破解身份謎”“CFO的未來角色究竟是什麼”

財務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線上與線下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找到答案。

2019年11月21日至22日,由高頓教育集團主辦、高頓財稅學院協辦的第二屆“CFO萬象節暨2019財智未來高峰論壇”上,來自數百企業的財務官與決策者共同探討了這一系列問題。

“CFO不僅僅是執行者,更應該是決策者和參與者。不應只限於財務管理,更應該參與到企業的整個創新、組織甚至文化決策中;應該作為企業的中臺,對數字背後進行洞察、洞見,讓企業能夠實時監控到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而為決策提供合理的戰略建議,實現為企業管理賦能。”

這次回答,這次峰會本身,都是2019年財務管理者逐漸找到方向的一個縮影。在轉型大潮中,財務人急切的期望有一個理想的平臺:

​ CFO如何掌握企業未來?

坐擁數萬家企業的鮮活案例,以及最真實的數據;連接了數萬家企業高管,可以實現資源整合,結果擴大的效果;平臺端上經濟學教授、知名專家、稅務政策制定者,高端的專家顧問庫可以提供最前瞻的思想。

最好還有教學+實踐+回訪調查的模式,讓學習者及時修正方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同時經常舉辦高峰論壇、各地講壇、線上社群,多線並舉提供及時且有針對性的服務。

問題是,有能力有遠見追趕未來的教育機構並不多,很多元素需要時間,來整合、迭代、重生。

作為財稅教育的先驅者與領軍者,高頓教育正在嘗試打造這樣的平臺,這平臺不不光包括偏向理論萃取的萬象節,還有在今年多次舉辦的“名家講壇”。這些講壇中,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國際研究公司的專家學者張承慧、向松祚、孫立堅、曹遠征為數萬名企業負責人“解構大國創新,把準經濟航向”,解答現實問題。

越來越多的財務人意識到財智的重要性,開始嘗試“業財融合”,而且幸運地找到了能夠砥礪自己前進的平臺。他們正在辛苦地奔向未來。

當然,未來給出的不僅僅是高要求,也包含晉升的階梯。

你看,阿里巴巴的張勇和蔡崇信都曾經當過CFO,拿到未來鑰匙,願意入局的財務人,終歸會有掌控全局機會。

故事再回到最初,世界其實並未忘記安全帶的發明者。

——正當尼爾斯·博霍林在醫院彌留之際,他的兩個兒子正在美國代表他接受美國頒發的國家級發明家名人堂證書。這個獎項僅為表彰對改變人類生活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發明家而設立。

洞見未來,掌握未來者,世界予其考驗,也必予其獎賞,這一點,從過去,到現在,從未改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