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就是希望就是未來,

所以家長會把自己的所有幻想都寄予孩子的身上。無論什麼事情,都希望孩子能夠平穩的發展,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學習還是生活習慣,都會一一插手,為了能幫孩子強化正確的行為,家長也會選擇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但是我們的鼓勵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有用嗎?獎勵的結果真的是積極正向的嗎?其實也不盡然,如果用錯了獎勵的方法,可能還會毀了孩子。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我們給予的所謂獎勵,正在毀掉孩子

  • 一、前兩天跟樓下鄰居聚餐,她家的小兒子現在2歲半,不喜歡吃飯,為了讓孩子能夠穩當的多吃點飯,媽媽拿出了手機,給兒子看動畫片,兒子扒拉手機的動作非常的嫻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然後一邊看,一邊等著媽媽喂。

鄰居不好意思的說,兒子平時在家都習慣了,以前孩子不喜歡吃飯,我就用看動畫給他作為獎勵,這樣他就能乖乖地老實吃飯了。

這樣的獎勵,讓孩子認為吃飯=看動畫片,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認知,吃飯本來就是人類生存的本能,結果卻變成了孩子講條件的法寶。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 二、大姑姐的女兒3歲開始,就在家做家務,幫媽媽刷碗、掃地、擦桌子,並且對這些都明碼標價,擦桌子2塊錢、刷完3塊錢,到垃圾1塊錢。女兒在超市看上一個過家家的玩具,想讓媽媽給買,結果大姑姐告訴她,“回家幹活掙錢吧,刷碗吧。”女兒回家就開始幹家務,等買玩具的錢湊齊後,在家也不幹家務了。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這樣的獎勵方式,讓孩子認為家務=錢,如果不需要用錢的時候,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但是做家務本來就是所有家庭成員的義務,誰都有責任去灑掃。

  • 三、朋友家兒子上小學了,為了激勵孩子的學習,朋友獎勵孩子只要能考出100分就給孩子獎勵一頓好吃的,或者帶孩子出去玩。結果孩子考試成績並沒有到達100,自然就那不到任何的獎勵。孩子非常洩氣,覺得自己那麼努力,但是仍然沒有得到獎勵,覺得自己是根本沒有那個能力了,於是就自暴自棄了。

這樣的獎勵方式,讓孩子認為學習=獎勵,為了得到獎勵而努力,如果達成目標得不到獎勵,孩子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


下面有幾個心理學小實驗,能夠說明“獎勵”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用

一、破壞效應的實驗

這個實驗挑選了一些喜歡畫畫的孩子,並且將他們分為了兩組,一組孩子得到許諾“如果畫的好,能夠得到獎品。”另外一組只是被告知“我們想看看你們畫的怎麼樣”。

兩組孩子都安全要求畫完了畫,經過對比來看,得到許諾的孩子,並沒有很積極的去畫畫,他們的畫畫興許所有降低了。反而是沒有任何許諾的孩子們畫畫的興趣非常高,畫的也非常的開心。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通過這個實驗,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獎勵僅僅能夠強化一種行為,但是卻又能帶來負面的消極情緒。看重獎勵卻放棄了行為。

獎勵機制降低了孩子的興趣,為了獲得獎勵而做出的行為,這就會阻礙孩子潛能的發揮。靠獎勵鼓勵孩子,為了維持孩子的行為,還要不斷的提升獎品的價值,這樣有一天,家長的獎勵達不到孩子的期許,孩子的行為就會戛然而止,興趣點也會斷崖式下滑。

二、德西效應

這個效應很有意思,跟我們的工作環境非常的相似。一個老人住在一個偏僻的房子裡,生活環境非常的安靜,但是有一天,一群孩子們打破了寧靜,孩子們敲鑼打鼓的到來,讓老人很是煩惱,於是老人想了一個辦法。

老人告訴孩子,“

我非常喜歡你們敲鑼打鼓,不如以後你們每天都來,我會付給你們酬勞的。”於是孩子們每天都會開開心心地來敲鑼打鼓。沒過兩天,老人對孩子們說“我的錢沒有了,可能酬勞要減少了”,結果第二天就有幾個小孩沒有來,並且孩子們敲鑼打鼓的開心勁沒有以前足了。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對孩子們說“我沒有錢了,不能再付給你們酬勞了。”結果第二天小孩一個都沒有來,老人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這個效應說的就是,不管是物質獎勵還是金錢獎勵,都是外部的動機,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對的話,不僅不會強化孩子的行為,反而會然給孩子失去動力。

這兩個實驗,很有力的證明了一味的獎勵並不能激發孩子的更多動力,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興趣。

難道就不應該給孩子獎勵了嗎?其實正確的使用獎勵,才能真正的正向強化孩子的行為,獎勵才會變得有意義。這就要運用上一個叫“補強性原則”。


如何使用“補強性原則”恰當的給孩子獎勵呢?

、獎勵的內容一定要和活動的內容有關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興趣,我們要先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制定一個相應的獎勵措施,並且告訴孩子,之所以給你獎勵是因為你感興趣,儘量避免和別的行為掛鉤,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的獎勵是對自己興趣的支持,這樣才能鼓勵孩子繼續發展下去。

例如孩子對畫畫感興趣,並且在畫畫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一套新的畫筆,紙張、顏料等,當孩子有了更多的資源可以使用,會利用這些條件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特長和興趣。

用這樣的方式來獎勵孩子,並且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的行動上,會更好的激發孩子的興趣。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二、說到的獎勵一定要兌現,並且堅持到底

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意識,所以說家長說到就一定要做到,不然孩子也會出爾反爾。

獎勵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自己不能承受了就中斷,這樣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讓自己在孩子的面前失去信用和威望。

有一個孩子,上5年級,爸爸為了鼓勵孩子能取得一個好成績,就給孩子制定了一個獎勵的機制,一門功課考90分以上,獎勵孩子10塊錢,95分以上獎勵20塊錢,100分獎勵30.結果沒想到,孩子學習成績單下來以後,爸爸傻眼了,孩子的成績提高很快,好幾門學科都考了100分,也有好幾門考了95以上,孩子樂壞了,找爸爸要錢。結果爸爸突然猶豫了,工資都快讓孩子拿走了還怎麼生活呀,於是爸爸就返回了。這下孩子不樂意了,說爸爸是個騙子。爸爸面子也掛不住,也怕自己的反悔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所以還是兌現了。

如果爸爸不遵守承諾的話,孩子的學習興趣肯定會受到打擊,甚至可能以後都會撩挑不幹了,所以在制定獎勵之前,一定要想好分寸,要能在自己承受的範圍之內,避免自己實現不了而影響孩子的積極性。

“獎勵”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使用補強性原則,這樣獎勵才有效


三.

靈活運用各種獎勵的方法

獎勵的方法一定要合理。像為了讓孩子吃飯而給孩子看手機,這就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獎勵,面對孩子的生理上的需求,家長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自己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要看電視看手機,就算孩子一口也不吃的話,也不能給孩子看手機,養成壞習慣。

給孩子的獎勵一定要多樣化,不能老是拘於一種獎勵,像鼓勵孩子做家務,不能老是獎勵孩子金錢貨幣,這容易讓孩子成為見錢眼開的孩子,而是要換另外一些獎勵,像誇獎孩子說孩子是自己的小幫手,或者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再或者是帶孩子出門去溜達、或者帶孩子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玩等。

多多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從興趣點出發給孩子獎勵,這樣的獎勵對於孩子來說才更具有誘惑力,也有更強的刺激作用。

結語

獎勵並不是說獎勵就獎勵,如果獎勵方法錯誤,不僅沒有激勵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興趣,這樣做得不償失,還不如不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