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西汉及以前流行的高台建筑到了东汉逐渐衰退。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纵、横剖面复原图

汉代建筑其中一个特点是从高台向阁楼的过渡,木构技术的进步、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对神话思想的追随使楼阁建筑得到迅速发展。楼阁之间常建二层通廊。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汉代的建筑中特色类型有望楼、戏楼、仓楼、水榭、门楼、阙、飞阁。阙是建立在宫殿、衙署、祠庙、宅邸、关隘、陵墓、仓廪等重要建筑群前的对称性标志物,具有引导作用。阙的建筑形式至少在西周已经出现,汉代的使用更为普遍。

阙:是塔楼状装饰性建筑物。常建于道路两旁,作宫殿、庙坛、陵墓入口的标志,一般两旁各一,也有一大一小,称:子母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通常是宫室大门外的两座夯土墩台,台上有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又可称为观。

最早汉阙均以块石构筑,阙身以凹凸低浅平面的减地平钑形式雕出画像故事和铭文,粗犷而简洁,生动而形象,大气而磅礴,展现了泱泱汉风,其内涵之丰富、铭文之庞大均为现存汉阙中之魁。


阙的功能

可以分为五种:

01

城阙

立于城门两侧,作为城市入口标志,是阙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城阙是阙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在城市产生以后为防卫而产生的。城阙开始是为防卫的目的,后来城阙逐渐演变成等级的标志。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城阙 四川汉画像砖


据文献记载,北魏洛阳城宫城正南门——阊阖门前有双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阊阖门遗址中城门基址和宫城南垣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门址向北内凹,门前的双阙直接坐在宫城南垣形成的缺口上。双阙均系夯土筑成,两阙东西对称,单个阙体东西长约29米,南北宽约28米。该城门是一座殿堂式建筑。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应天门是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向南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庞大的建筑群体。整体平面呈倒凹字形,城门是一门三道,阙楼是双向三出。(图三)阙基夯筑,底部施有条形基石,其平面形制为中间一平面方形母阙,向北、向东(西)侧各伸出二出子阙,形成双向三出形制。


02

宫阙


立于宫城和宫殿两侧。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是一座重要的宫殿遗址,含元殿的平面布局及形制:中心的主殿,左右连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再向南折并斜上,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主殿与二阁组成的倒凹字形的布局,正是隋唐时期宫阙成熟的形制。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宋代城门已不建阙,而宫城仍保留建阙的制度,如北宋东京宫城丹凤门,于门楼(宣德楼)两侧建朵楼,自朵楼向外伸出行廊,连接阙楼。这种情况与大明宫极为相似。


明清两代,宫阙设置一如前代,故宫午门两侧向外伸出城台,城台上的行廊与阙楼相连,至今午门两旁通向太庙和社稷坛的门仍成为阙左门、阙右门。说明了午门两侧伸出的城楼确实起着阙的作用。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明清故宫午门是城阙和宫阙发展的最后阶段


03

宅阙

立于贵族府第入口两侧,其规模较城阙和宫阙略小,无实物留存。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河南空心砖


04

祠庙阙


立于祠庙入口两侧,规模较小,多见于实物。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太室阙西阙北立面图(左)东阙北立面图(右)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太室阙东阙北面 太室阙西阙南面


05

墓阙


立于墓前神道两侧,规模较小,留存实物最多,且其图形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上极多,后代仅见于帝王陵墓前的夯土残基。


在许多汉唐时期的墓葬壁画的建筑中也有城阙资料,在已发现的唐墓壁画中,部份高规格的墓中发现了绘有唐代建筑图,其中在唐永泰公主墓、三原县唐李寿墓和唐懿德太子墓中均发现城阙壁画。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唐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的东南隅,是按照唐代皇室所规定的“号墓为陵”的制度而修建的。该墓规模宏大,在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内都绘有精美的壁画。特别是在墓道北壁的建筑图及东西壁的城墙和阙楼是一组完整的唐代建筑图,阙楼是三出阙,阙楼位于城墙的南面,由屋顶、屋身、平座和墩台四部分构成。


阙的分布及数量

我国历史上修建的阙数量众多,但保存至今的却非常稀少,城阙和宫阙除故宫午门一处留下外,历史上的都已不见踪影,古代城市、宫殿遗址挖掘中尚能看到原有基础和残存土台。我国现存阙37处,其分布是北京1处,山东5处,河南6处,四川25处。其中墓阙31处,祠庙阙6处。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① 高颐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② 渠县沈府君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建造年代最早:四川梓潼县李业墓,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建造最晚是建于晋代的几座阙,如四川渠县的无铭阙。


阙的类型

我国现存阙的实物都是墓阙和祠庙阙,体量较小,以石块垒砌。两阙之间设门,而独立于神道两侧,多数富有子阙,是为二出阙。河南、山东等处的阙,多以实心石砌体,表面有模仿木构阙的雕刻,多雕以奔月、秋菊、百戏、狩猎等图案。内部不能登临,外形粗犷,朴实。


启母阙,位于郑州登封太室山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与太室阙相同,顶部稍有区别。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启母阙


东西两阙间距6.8米,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各长2.13米,厚0.7米。阙身保存较完整的画像有60余幅,其中有反映大禹治水的“夏禹化熊图”,反映儿女行孝的“郭巨埋儿图”,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幻术画像图”等等。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玉兔捣药图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女子蹴鞠图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双马图


四川各地留存的阙以墓阙为多。阙身雕饰华丽。这些阙虽为石砌,但四周都模仿木结构阙,雕出斗拱、柱、枋、等构件。可以看到当时木阙的建筑建构。由于古代木阙无一留存,故这些石阙成为今天研究古代木阙的重要资料。


01


石结构实心阙


如河南诸阙和山东武氏阙,阙身方正平直,用扁平石块垒砌,主阙与子阙砌为整体。阙身雕刻浅雕人物、车马、动物等图案。阙顶刻出瓦陇、正脊,设有斗拱、柱、枋等木构件的仿刻,保持了石结构建筑的特征。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02


石阙檐下仿木阙

如山东平邑诸阙,阙身采用整块方石,雕刻人物禽兽等,檐下雕出仿木斗拱,用以承托阙顶,元柱、舫等构件,应是一种不能攀登的实心阙,其形状同山东沂南汉墓石刻中的阙相近。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功曹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功曹阙雕刻


03


仿木雕石阙川西型

分布于四川西部雅安、芦山、绵阳、梓潼、夹江等地。虽为石雕而宛如木作,雕出各类构件,型如木阙。这类阙是实物最高大的,一般在5-6米之间,阙身用四至六层石块垒砌。主阙和子阙分别砌筑。透过其仿木构件,可知其结构与成都汉墓出土一块庭院画像砖相似,内部是有楼梯,楼层可登临。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芦山樊敏阙


04


仿木雕石阙川东型


主要分布于重庆、渠县和梓潼、德阳的个别地方。这类阙阙身用一硕大的整石雕成,而不是由数块石头砌筑,阙身雕出柱、枋等构件,阙身上的斗拱层和阙顶形式近于第三类。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渠县无铭阙


05


仿木雕石阙忠县型

分布于四川忠县境内,此类阙身较狭,平面近方形,上下两重檐距离较高,两檐间设有楼层,各层檐下雕出斗拱、枋头等,这种阙的形象多见于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图案之中。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乌杨阙


忠县的5个汉阙分别是丁房阙(一对)、无铭阙、乌杨阙(一对),其中丁房阙、无铭阙移存在白公祠,乌杨阙陈列在重庆三峡博物馆。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丁房阙


汉代遗留地面建筑——汉阙

无铭阙


结语

这种独特的建筑类型——阙,通常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它的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


门阙同楼阁一起,以细高的体态冲破了民宅建筑以水平铺陈为主的建筑平衡,产生出蓬勃向上的动感和激情。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