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鄭州北郊普查時,在緊挨黃河大堤旁的金水區姚橋鄉來潼寨村發現了一棵千年皂角樹,樹高約30米,樹圍3.85米,需三人合抱方能抱住,枝繁葉茂的樹冠向外伸展,罩地一二畝,雖然已至冬季,四周樹木早已落葉,可這棵樹卻葉子青翠,枝杈縱橫,樹上的小鳥不停鳴叫。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據村民講,這棵皂角樹就是當年南宋皇帝趙構南渡時的拴馬樁。(大河報)一棵圓周3米多粗,樹齡1000年左右的皂角樹,近日在鄭州北郊黃河岸邊被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隊普查時發現。普查隊結合當地傳說及《南渡錄》認定,這棵老皂角樹就是北宋末年康王南逃時拴馬休息的拴馬樁。這棵千年老皂角樹位於金水區姚橋鄉北來童寨村,黃河大堤北部約200米處,北部距黃河大壩約50米。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居住在來童寨村的一位退休老幹部鄭克明介紹說,這棵皂角樹從他記事起就這麼大,一直長勢旺盛。村裡一直流傳著“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據說北宋末年,這棵皂角樹只有碗口粗細,康王趙構從金營逃出來時,曾在此拴馬歇息,因此備受當地人的關注。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據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南渡錄》和有關資料記載,宋徽宗為了與金國媾和,喪權辱國地將第九個王子康王趙構派到金營為人質。趙構遠離故土,水土不服,又思念父母和親人,趁箭射怪鳥,兀朮監管鬆懈時,逃了出來。他跑得飢困交加,累倒在崔府君(名王玉,字子玉,進士出身,唐初任磁州知府,故稱崔府君)廟裡昏睡起來。此時夢見一神人對他說:“金兵鐵騎離此不遠,小神已在門外備好良馬,王爺趕快起駕吧。”趙構驚醒,睡意頓消,跑出廟門一瞧,果然有一匹黃驃馬。這時從北邊傳來了人喊馬嘶聲。趙構不假思索,飛身上馬,狠狠打了一鞭,黃驃馬長嘶一聲,蹄下生雲,快如閃電,趙構像駕雲似的,兩耳風聲呼呼。他緊閉雙眼,抱緊馬脖,不到半天,馬已飛過了黃河,過河後把馬拴在一棵樹上稍作休憩,轉身後發現馬已化為泥塑。趙構大悟,才知道是崔府君救了他。這就是流傳千年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普查隊的汪松枝說,書中的故事雖然離奇,但趙構逃出金營後,逃奔南方,還當了南宋的開國皇帝,史稱宋高宗。當時的人們非常迷信,認為既然開國皇帝在此落腳,肯定是風水寶地,許多人就在此定居了下來,於是,就有今天的馬渡村。“普查時,我們發現皂角樹西側不遠處有個村莊,就叫做馬渡村。皂角樹的故事也因此得以印證。”


發生在鄭州黃河岸邊的泥馬渡康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