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黃河上游中段地區,位於東經104°17′~107°39′,北緯35°14′~39°23′之間,東鄰陝西省,南、西南、東南與甘肅省接壤,北、西北、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北最長456公里,東西最寬250公里,土地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0.69%,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

這種地處陝、甘、蒙之間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寧夏成為絲綢之路必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這是《穆天子傳》中的《白雲謠》,優美哀傷,穆天子西遊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解不開的美麗傳說。“天子北征,乃絕漳水……至於山之下……北循虖沱之陽……乃絕隃之隥……至於焉居禺知之平……”

著名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發表了《穆天子西征地理概測》,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對《穆天子傳》中的歷史地名進行了考證,我們根據岑先生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測出穆天子西遊所走的路線:穆天子從長安出發,經過秦漢時期的長水(漳水),經山(今寧夏涇源縣東南)、涇水、隃(今寧夏固原南部)、焉居(今甘肅武威以東地區),最後抵達中亞的吉爾吉斯。

傳說是歷史史實的一種表現形式。

從穆天子西行的路線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通行的中西交通路線經過寧夏固原地區,它的走向和漢代的絲綢之路的走向是密切關聯的。

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漢魏時期,絲綢之路東段即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到敦煌有南、北兩條路線。

南道是從長安出發,沿渭河西行,經寶雞、天水、隴西、臨洮、金城(今蘭州),由此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

北道路線是從今天的西安出發,沿涇河向西北行,經陝西的乾縣、永壽、彬縣和甘肅的涇川縣、平涼市進入寧夏固原境內,過三關口、瓦亭,經青石嘴、開城抵達固原,再往北經三營、黑城,沿莧麻河到海原的鄭旗、賈埫,過海原縣城、西安州、幹鹽池又進入到甘肅境內,從靖遠縣東北的石門附近渡過黃河,經景泰縣抵達武威

(古涼州),再轉河西走廊去敦煌。

這條經固原的北道路線在寧夏境內長近200公里,行程比南道少100公里,路途平坦易行,開闢的時間要比南道和中道早,是秦漢時期關中通向河西的主要道路,西北草原遊牧民族東進和建都關中的政權西出常常走的是這條道路,也是絲綢之路形成後東段的一條最佳線路。

這條道路上的重鎮之一是今寧夏固原,在古代稱為安定郡或原州,它地處六盤山下,地勢高平,七關輻輳,是隴西、平涼、會州、靈州的四方交會之地,是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為了抵禦匈奴進犯,保護這條道路的暢通,秦代曾修築蕭關,漢代又築了瓦亭關。

唐代,絲綢之路經過寧夏的線路發生了變化。

安史之亂以後,吐蕃乘著唐朝國力衰弱之機,從青海北上,逐步佔領了秦、蘭、原、會各州。

781年,吐蕃佔領了沙州,控制了整個西北,從長安通向敦煌的南北兩路都受到阻隔。絲綢之路東段在寧夏境內的路線不再經過原州往西,而是從今天的西安北上彬縣(邠州)

、慶陽(慶州)、環縣(環州)到靈武(靈州),再從青銅峽渡過黃河,經中衛到甘肅武威,或者經過銀川,向西翻越賀蘭山,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或肅州(今甘肅酒泉)。此時靈州就成了通向河西、漠北的交通樞紐。

唐末、五代直至宋朝初年,經過靈州的道路比較暢通。

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先後統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落。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們先後發動了三次西征,對歐亞政治格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6年攻滅南宋統一了全國。

元朝初年,在固原開闢了新的路線,把原來從長安西去河西的北道路線改為從西安出發,行至瓦亭後,直接向西翻越六盤山,經過今天的隆德縣和甘肅的會寧、定西到達蘭州。

六盤山此時就成了東西交通的要道。

這條路線一直延用到清代。現在橫貫中國東西的312國道西蘭公路段走的就是這條線路。

寧夏人文地理:絲綢之路在寧夏的走向

文章選自《絲綢之路在寧夏》圖片源於口述寧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