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歷史是不是中國歷史?要正面評價它還是要負面評價它?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關於這個問題,簡單說幾句:

1、歷史是已經過去的現實,不能捏造、也無法改變。

2、面對嚴肅的歷史,娛樂化、輕薄化、虛無化、有意識地全盤否定、無意識地照單全收,都是荒謬的、可笑的、幼稚的、低級的……

3、歷史是記載過去的,但須知,歷史是面向未來的。

4、研究歷史做什麼?

研究歷史,就是要釐清真相,看見全面的、真實的人和事;

研究歷史,就是要給當下以借鑑、給未來以方向;

研究歷史,就是要給暴虐者以警示、給良善者以希望……

5、歷史很長,人世很短;清代的歷史,在中國大歷史中,只是很少的一段。

因為清末革命者的鼓動與煽惑、因為離當下較近、因為有心無心者的刻板教化與禁錮,因為種種……故而,今人對滿清懷了最大的仇恨;其實,這種仇恨,大多時候,是無智識、是被操縱的結果,是群體無意識的表徵。

從滿清上溯,蒙元要把華夏變成草場,有人卻在歌頌“汗”的英武;

金將南宋趕到了臨安,很多人的記憶,卻只停留在了評書小說的層面;

五代十國時,沙陀族、南方諸族的政權,誰還記得清他們是所謂的“外族”還是“本族”?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混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所謂“外族”,很多人連他們的族名都不一定認得清楚;

再前一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對某些人來說,似乎就是神話傳說了……

按照某些人對清朝的態度,就得把這些全都從中國歷史中割裂出去。

試問,割裂之後,中國的歷史,還有什麼?

況且,這也是難以割裂的!

按照某些人對清朝的態度,歷史上,中國人要痛恨、要謾罵、要詛咒的……大約,還有很多、很多,試問,他們是否忙得過來?

6、對於滿清,我沒有特殊的喜愛,也沒有刻意的憎恨。

7、無論歷史學家怎麼定義,怎麼論說,我都堅持大歷史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中國的歷史是不可割裂、也是不能割裂的。

8、判斷那些所謂的“外族”統治,是否屬於華夏(中國),我的標準是:

“化我”,還是“我化”。

所謂“化我”,簡單來說,就是我隨了他們,接受了他們的文化;

所謂“我化”,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隨了我,接受了我們的文化。

有人可能會說,滿清強迫“長辮子”,這只是外在,我們沒有全用滿人的文字,我們沒有接受遊牧文化。按道理說,國家機器在他們手裡,他們可議強力推行他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有人說,漢人文化更好統治漢人。從消極面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漢人文化贏了滿人文化。

有人或許還會再不以為然,那就看看當年的殖民地國家,文字、語言、文化……不都有全被征服、全被磨滅的例證麼?

還有人說,全盤西化可能更好。這一說法,我不辯論,因為,我喜歡並深愛中國的文化,這是不能辯論、不可辯論、辯論輸贏都不會讓步的問題。

8、清朝的歷史,就是清朝的歷史,不在於一兩個人的評價、不在於一兩個群體的評價,不在於一兩個時代的評價……

評價它好,如果它無法成為當下的借鑑、無法指示未來的方向,那麼,所謂的好,也完全沒有意義。

評價它差,如果它也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它也有阻止悲劇的教訓,那麼,所謂的壞,也不會減少它的厚度。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朝的歷史是不是中國歷史?外國人力挺《新清史》,稱“滿清非中國”,聽他們的?中國的歷史憑什麼交給外國人?


新清史反對清朝不是中國的邏輯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新清史長期流行於美國,必然是國外觀點,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

其次,我們再看看美國的所謂“新清史”究竟是什麼套路?

一是否認清帝國為中國的朝代。

二是否認滿族漢化之事實,而認為滿人有其民族國家之認同,清帝國乃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一部分而已。

三是指責“清朝為中國朝代之說,乃現代中國民族主義之產物”。

著名臺灣省歷史學者汪榮祖予以駁斥認為,“將漢化與現代民族主義聯結在一起,是新清史的武斷建構”,他反問美方,難道魏文帝漢化的事實也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建構?

毫無疑問,國外歷史學者妄圖顛覆中國歷史,艾米認為,這根本不是翻案的問題,而是別有用心、處心積慮地“分裂中國歷史”。

翻案或有助於歷史真相之發掘,然能否成立主要有賴於新史料的出土,或新理論的出臺。新清史雖強調新史料,然無非是滿文舊檔;滿檔既非新出,也不足以支撐翻案。至於理論,無論“歐亞大陸相似論”或“阿爾泰學派”之說,皆屬一偏之見,也難以支撐翻案。歷史學者如果不願意盲從新說,則必須有所回應,表達不同的意見。

作為新清史的積極回應,我認為,汪先生的論點是符合事實的。畢竟,中國人更瞭解中國歷史。清朝完成了中國化進程,毋庸置疑!清朝,不但是中國的歷史,而且,對今天國家的發展還能提供很多借鑑意義甚或深刻的反面教訓。

無論是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都無可厚非,因為,歷史已然發生就擺在那裡,可以允許不同的歷史評價聲音。因為,歷史有不同的“面”,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站在的高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大不同。


歷史的面目,或瑰麗、或峻峭、或偉岸、或渺小,皆因歷史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時空交錯,層巒疊嶂,形成猶如一座高山般的歷史形態,崇山峻嶺之間,充滿了神秘的未知的力量,總是引導著好奇的人們去探求未知世界,不斷髮現真相,獲得啟發。

高山仰止已無路,曲徑通幽別有天。

所以,對待清朝歷史的評價,你不能純粹地正面,或者負面,簡單粗暴對待,而是要客觀真實,必須言之有理,言必有據,做到論從史出!

既然清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就不要怕正面還是負面,正面是鼓勵,負面就是批評,我們既要學會傾聽好聽的聲音,也要學會包容批評的、負面的聲音。

那麼,清朝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呢?我要說,清朝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驚心動魄的。因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又兼具有古代和近代的雙重品格和特點,所以,他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歷史高度和氣勢。

本來應該豐富多彩的清朝歷史,卻偏偏因為歷史的特殊原因,變成了雄偉壯觀的“華山”!

但也因此讓清史研究變成了“自古華山一條道”,這條道不好走,很危險,那就是因為滿清遺民留下的《清史稿》。

它可以把洋務運動美其名曰“大清新政”,可以把義和團運動稱之為“庚子拳亂”,可以把太平天國公然蔑之為“長毛、逆匪、粵匪”,清人遺民寫清史現象,如此口無遮攔,史觀不正,這在我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朵奇葩一般地存在。

所以,《清史稿》不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清朝歷史,但卻因此影響了很多人的歷史觀,造成認知混亂。


與此對應,國外興起了《新清史》,要和我們搶奪清史話語權。

國家聞風而動,成立《清史》專項編撰組,意在奪回本該屬於我們、必須牢牢掌控的話語權。

清朝歷史究竟是什麼面目呢?

我說它就是一個麻子臉,卻擁有著一張俊俏的面龐。

它嫵媚婀娜,楚楚動人,卻又渾身上下透著壞。

這個俊俏的臉,就是滿清和歷朝歷代共同為我們守住了10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是它永遠都不會被人忽視的存在感!

這也是它唯一的那一俊了!所謂,一俊遮百醜,它的麻子臉後面,也實在有太多陰暗面並不光彩地存在,有的還是原始罪惡。

所以,對清朝歷史的評價,必須尊重歷史,而不能人為地美化,甚至篡改歷史。

有人千方百計為它塗脂抹粉,粉飾歷史,就是糟蹋歷史,我們必須反對。

我們舉一個例子。

如何評價努爾哈赤?

著名清史學家李治亭很早就寫了一本《努爾哈赤》的傳記。


無獨有偶。

另一位清史著名學者閻崇年也寫了同名傳記。同樣是寫《努爾哈赤》,閻崇年和李治亭兩人的歷史觀就不一樣。

儘管他們都描寫了努爾哈赤跌宕起伏、叱吒風雲的一生,內容包括:邊臣世家、初創基業、威震東北、建國稱汗、開國方略、嚮明宣戰、進軍遼東、興旺家族、最後歲月等。

但是,閻崇年把努爾哈赤的功勞誇大了,羅列了他十大貢獻,就實在是牽強附會了。他甚至後來編造了一個“森林帝國”繼而編造出一個森林文明來。

這就太不客觀了!閻崇年的《努爾哈赤傳》在 該書前言就認定:“努爾哈赤是“滿族”的民族英雄,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把他捧為“民族英雄”全然不顧他的巧取豪奪、殺伐四方的殘暴,這合適嗎?

這一點,連同樣是清史學者的李治亭也是反對的,他不同意這種誇大功勞與貢獻的歷史觀。

原來,長期以來,清史界一直有著一股不正常的暗流湧動,李治亭進行了大膽批評。




難道因為他開創了清朝歷史的基業,他就是順理成章的“英雄人物一般存在,而全然不顧及他“軍事反叛、掠奪和殺戮”的歷史嗎?

遼東之屠,慘案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洗也洗不掉的。

那麼,他創建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性質呢?李治亭做了如下闡述:


當然是明朝疆域之內的“叛軍”,是明朝的內部事務。由此可知,他建立的後金,成功了,但不能就對這段歷史的評價,超出歷史,認為是“嫁妝”,難道這是外國的土地?怎麼可能!如果這是嫁妝,那麼,滿清割讓給俄國的近兩百萬領土,又算什麼?

答案就是,它把嫁妝給了俄國人,自己嫁到中原來了!


是的,20多萬部眾“從龍入關”,放棄了曾經的森林“漁獵生活”,選擇了穩定的農耕文明,從此告別了“苦寒之地”。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他們不請自來,搶佔中原,搞剃髮易服等“六大弊政”,臭名遠揚,難道不該被批評還要大加讚美嗎?

當然不能!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歷史觀!

這,很重要!

著名歷史學者、教授周思源的千叮嚀萬囑咐,聲猶在耳,時時不能忘記也!

他義正辭嚴地指出,康乾時代,太黑暗,太腐敗了!不能稱為“康乾盛世”!

這是批評嗎?是!這是澄清歷史嗎?更是!

學者張宏偉費數日之功,力證康乾盛世的真相不過是一個飢餓的虛假盛世,是不存在的,難怪網友們調侃,吃糠喝稀,哪裡有盛世?

連閻崇年也通過視頻發聲,不能再提“康乾盛世”,可以改為“康乾之治”,更客觀公正!

由此,爭論曠日持久的“番薯盛世”從歷史教科書退場。



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就是沒有歷史道德,俗稱,史德。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歷史奇才,稱為“史才”,同時,兼具有“史德”,寫出歷史論點,用豐富的史料成就一篇精彩的“史論”。

所以,我們必須牢記周教授的話,“我不是杞人,但我也憂天,我們的清朝歷史必須描繪出它必須滅亡的道理。”

但我們今天的清史研究,做到了這一點嗎?

沒有!清宮劇,架空歷史,從戲說變成了“胡說”,這是研究清朝歷史該有的態度嗎?顯然,方向跑偏了!清宮劇在宣傳錯誤的虛擬歷史,是在編故事!他們儼然成了清朝時期的段子手,這是何等的淒涼和無奈?

所以,我們對清朝批評的聲音,是源於尊重歷史,而不是什麼“皇漢”觀更不是什麼漢人觀,而是,基於事實真相的歷史觀!

所以,我們在評價努爾哈赤的時候,他不是英雄,但他的建功立業、成就霸業,的確,也算得上一代梟雄!但千萬不能把他想象成,起義英雄、明朝壓迫,這些都不靠譜!他們是具有高度治理權力、進行自主管理的邊疆部落。

其它,如清史學家馬大正、李治亭等人為“洪承疇”翻案,不但對其投敵變節行為不進行批判,還公開美化其為“愛民的真英雄”,不但肯定他的歷史作用,還要修改清史,以示公允,試問,這是什麼歷史觀?能不被正義的人們批評嗎?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總之,對待清朝歷史要客觀評價,有理有據,言之成理,不偏袒,真實呈現,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才是我們該有的歷史觀。


卓爾艾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朝歷史當然是中國歷史,這是其一。

其二是,歷史沒有所謂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

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

只能說,按照今天的某一個標準,覺得這件事是對的還是錯的。

按照滿遺的標準,滿清無論做什麼都是正確的,即便是錯的也是因為什麼意外原因導致的失誤或者是大臣的問題,皇上是沒問題的。

但是站在普通曆史愛好者角度,中國近代的百年國恥,其中有60年就是清末。

而民國初期的很多嚴重問題,歸根結題也是滿清的後遺症。

在滿清統治中國的200多年內,進步當然不能說沒有,然而相比世界先進國家的進步來說也就不值得一提。

尤其搞笑的是,1840年之後洋鬼子打上門來,連北京都佔領了,而滿清還死撐著拒絕政治體制的改革,只是買了些洋槍大炮,胡搞一通。

最終中國從一個世界大國,淪落為人儘可欺的東亞病夫。

這期間不要說割地賠款,還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亂搞。

就比如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殺洋人,以維護自己的權力。結果玩大了收不了手,被迫向全世界宣戰,然後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庚子賠款前後高達10億兩白銀以上。

這玩意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歷朝歷代也沒有先例。

其實滿清之爛,稍微懂得些清史的人都看得很清楚,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大家心裡都應該有數。

到了滿清1911年垮臺的時候,用教科書的說法就是: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洋人的租界、鐵路遍佈全國,中國人淪落為二等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