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這篇文章是學生時代(感覺已經隔了好久,哭)研究互聯網公司時整理的資料,所有信息都來自網絡上的公開信息(我也不可能搞到啥額外信息)。

作為行業泛從業者,近期想集中研究下幾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發展歷程,剛好見到這個問題,就把學生時期的資料整理下,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路。

之後考慮整理寫寫平安金融、京東金融,當然還有微信支付~喜歡的朋友們點個贊留個言支持下吧!

【寫作思路】

我不想把充滿創新、波濤壯闊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寫成「編年史」。所以後續內容都會從「做產品」的角度出發來寫,按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案迭代」的邏輯來講。

任何一項互聯網金融創新,都不是憑空出現,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而誕生的。只是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好有壞,有的優雅而高效,有的雖然解決了老問題,又衍生出新問題。

歸根結底,我們可以去看每一項金融創新背後的問題背景,探討對問題的解決思路。

這樣總結出的方法論,才能指引未來創新。

若只是瞭解些「行業八卦」,看似熟悉行業,實際只是流於表面而已。

【索引】

  • 卷一 支付寶的出現
  • 卷二 阿里小貸與B端訴求
  • 卷三 移動支付的星星之火
  • 卷四 餘額寶與理財觀念普及
  • 卷五 招財寶的暴雷
  • 卷六 移動支付巨頭逐鹿
  • 卷七 花唄逐步走出阿里

卷一 支付寶的出現

  • 問題背景:C2C交易的信任問題

話說公元2003年5月,阿里巴巴推出了「

淘寶網」,從以往的B2C模式轉入C2C的戰場。

在早期淘寶網,賣家是中小商家為主,缺少相應的資質保障,加之早期淘寶網商品質量良莠不齊(很長時間內淘寶網是便宜低價、假冒山寨的代名詞),消費者在平臺購物就放不下心來。

買到假貨怎麼辦?拿了錢不發貨怎麼辦?賣家跑路怎麼辦?如果商家產生了不誠信的行為,消費者難以維權,這增加了消費者的顧慮,自然也阻礙了很多交易。

用戶放不下心,交易沒法進行,這給淘寶網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那麼,如何解決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問題呢?

  • 解決方案雛形:第三方託管

淘寶網借鑑了國外的Escrow模式(第三方託管)。在股票交易市場,原本用戶投資的錢都是先存入券商的賬戶,要是券商產生了惡意行為,投資者的資金就會遇到風險。因此產生了第三方託管銀行,投資者的錢進入托管銀行賬戶,產生交易行為的時候,託管銀行再根據指令把資金轉入券商的股票交易賬戶。這樣保證了股票投資賬戶和資金託管賬戶的分離,減少了信任危機。

採用Escrow模式,淘寶網在2003年10月推出了一款叫做「安全交易」的能力。買家把資金先存入淘寶網的託管賬戶,如果用戶確認收貨,淘寶就把資金轉入商家賬戶;如果買家不滿意發起退款,淘寶就把資金退回買家。如此一來,買家的權益得到了保障,交易也就更加方便地執行下去。

這項能力帶來的收益有多大呢?2003年淘寶的交易額只有2千多萬元,到了2004年底,年交易額已經超過10億,整整40倍以上的漲幅。

這項擔保交易的功能,就是支付寶的雛形。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網絡

  • 正式方案:支付寶誕生

2004年12月29日,支付寶正式註冊成立。

隨著擔保交易的成熟,支付寶的用戶越來越多。這時候阿里領導層意識到,這個支付服務可以不用侷限在淘寶交易裡啊,完全可以把這項能力包裝成通用能力,給到其他行業去使用。

比如你充遊戲點卡,是不是也擔心充值了買不到道具,遇到無良遊戲開發商怎麼辦?這種問題支付寶的能力不是也能嘗試去解決?

於是,2005年開始支付寶就開始接入其他非淘寶場景的交易,包括遊戲充值、航空機票等等。隨後也開始大舉進入民生繳費領域,可以在網上用支付寶繳納水費、電費、通信費等日常費用。

2008年8月的時候,支付寶用戶數突破1億,已經超越淘寶網的8000萬用戶。這意味著支付寶已經實現了獨立成長。

  • 方案迭代:快捷支付的推廣

然而,這個時候支付寶的用戶體驗卻還是非常糟糕。直到2010年,支付寶的支付成功率還只有60%。今天已經習慣線上支付的我們,應該很難想象40%的付款失敗率是什麼體驗。據說,馬雲在年會上直接大發脾氣,說支付寶的體驗是「爛到極點」。

因此2010年春節,支付寶團隊開了一場反思會,後來被稱為「駱駝大會」,這場大會後支付寶開始發力改善支付環節中的體驗。

這個階段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快捷支付」的推廣。

此前在網上進行支付,需要通過網銀才能實現。有一定網民年齡的人應該都會記得網銀支付的痛苦:首先要安裝一個網銀安全控件保證網絡環境安全,然後要手動輸入銀行卡賬號,再輸入自己的交易密碼。

這裡每多一步操作,就多了一次流失率,對於交易來說簡直不能忍。(如果想體驗,可以找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的報名鏈接,就可以體驗到這個原始的支付方式。。。。反正我是試了幾次安裝控件失敗就放棄了)

而使用快捷支付,只需要首次進行綁定,輸入銀行卡卡號、手機等信息,第三方支付方式向銀行驗證手機號碼準確性,然後發送動態口令到用戶手機上,用戶輸入口令即可綁定。此後用戶再次支付,就只需要簡單輸入交易密碼即可,無需繁瑣地綁定銀行卡。

2010年12月23日,支付寶與中國銀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隨後支付寶也在不斷擴大快捷支付的覆蓋範圍。

由於快捷支付動了銀行的利益,銀行對快捷支付進行了諸多限制,比如只能進行小額支付。但快捷支付的產生,讓網上支付變得更加便捷,降低了用戶接受網上支付的門檻。

卷二 阿里小貸與B端訴求

  • 問題背景:被遺棄的大多數

所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如果說支付寶是為了解決C端交易的困難,那麼阿里小貸則是為了解決B端資金的問題。

在阿里平臺上的許多小微企業,經常會遇到資金上的短缺。但是這類企業缺錢時,很難從銀行搞到貸款。

原因很簡單,一是事前很難進行信用評估。這些小微企業本身財務情況不像大企業那麼透明,也沒有充足的資產來進行抵押,銀行在放款的時候很難評估這些企業的信用,萬一錢給了你跑路咋辦?

二是事後很難對企業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管。小企業那麼多,銀行很難監管到位。如果企業拿到錢就瘋狂砸錢擴張,或者把錢不正當地挪用,最後企業破產,銀行找誰把錢要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小微企業變成了銀行遺棄的大多數。

於是就是惡性的連環影響,小企業信用評估難,導致小企業難以借到貸款,導致小企業無法快速發展,甚至有資金困難;而小企業活得不好,最終吃虧的還是阿里巴巴的平臺生態。

所以阿里巴巴自然很想解決小微企業的資金問題。

  • 解決方案雛形:提供小微企業貸款

阿里巴巴確實有數據上的優勢。相比於銀行,阿里巴巴手上有更多小微商家的信息。早在2002年,阿里搞了一個叫「

誠信通」的業務,對於阿里巴巴的會員企業,進行資質評估。而且當時阿里平臺上大約有3700W家中小企業入駐,他們在平臺上產生的交易數據,可以提供很多信用評估的依據。

所以2007年,阿里和建行、工行合作,推出了「e貸通」和「易融通」兩個貸款產品,阿里提供中小企業信息幫助篩選優質企業,銀行負責給錢。不過這個方案還比較簡陋,實際成功拿到貸款的企業不多。

2010年,阿里開始嘗試自己搞貸款業務,推出來「阿里小貸」。當時阿里在浙江、重慶兩個地方搞了兩家貸款公司,專門給阿里電商體系裡的商家提供貸款。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網絡

  • 方案成型:小貸業務的擴大與網商銀行

當然,以阿里手頭上的資金,應該滿足不了手下這麼大量的中小企業,而且央行也規定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數量限制。怎麼解決呢?

這裡面就涉及到一種叫「資產證券化」的方式,不熟悉的同學可以看這裡:什麼是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 王瑞恩的回答 - 知乎

粗暴來說,就是阿里把20萬貸給中小企業,假設可以收到本金20萬+利息2萬,共22萬;阿里再把收到本息的資格,以21萬轉手賣給其他資金方;這樣阿里自己賺了了1萬,手上又有21萬的現金,又可以把這21萬貸出去……

如此循環,阿里實際可以借出去的錢就很多了,也讓很多中小企業搞到了貸款。

2014年,螞蟻金服成立後,這些小貸業務就被收歸了,改名叫「螞蟻小貸」。

2015年,螞蟻金服又建立了「網商銀行」。小貸業務被再次收歸,又更名為「網商貸」。到2018年,網商銀行面向小微企業的貸款總量已經超過2萬億。

我們去看網商的口號,叫「無微不至」。從這點上看,雖然小貸業務已經發展成獨立的民營銀行業務,但是與阿里小貸最初的出發點依然是相同的。

卷三 移動支付的星星之火

  • 背景:移動網絡的普及和NFC技術

早期的支付寶主要還是依託於PC網站,使用場景也主要是網站購物為主。PC時代,人們接觸互聯網,都需要找特定時間,坐在臺式電腦,連接寬帶才能上網。可以說,此時的線上支付,雖然確實大大提高了效率,但還沒有真正到改變人們生活的地步。

到了2011年左右,事情開始發生變化。這一年,中國還是3G時代,截止10月份,移動手機的用戶達到9.64億,此時3G用戶總數達到1.1億,基本佔到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移動手機給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新的接觸互聯網的觸點。

那問題就來了,在移動端,用戶怎麼樣完成線上支付呢?

最開始嘗試搞移動支付的,其實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銀聯和三大通信運營商。最初的移動支付方式,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是叫「NFC」(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在手機內置芯片,通過無線電波的方式與其他終端傳遞信息。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網絡

2005、06年左右,銀聯和中國移動聯合開發了一套基於金融卡IC芯片的移動支付方案。此後三大運營商紛紛涉足移動支付領域。

但NFC的方式推廣起來難度不小。一方面,大家對於NFC的技術標準遲遲無法達成一致,爭吵之中錯過了推廣的黃金時間;另一方面,要搞NFC支付,銀行的各種POS設備都要改造,這裡面的硬件替換成本很高,銀行沒啥動力去搞。

NFC的推進遲緩,給了互聯網公司一個可趁之機。

  • 解決方案:條碼支付與二維碼支付

也就是在2011年,支付寶開始想在移動市場裡搞事情了。

在這一年7月,支付寶推出了「條碼支付」的解決方案,用戶只需要出示手機裡的條形碼,商家進行掃碼就可以完成收款。

條碼支付的優勢在於,條碼支付不必依賴於傳統的POS硬件設備,只需要商戶電腦連接一支掃碼槍即可。就算一些小商家連掃碼槍都沒有,也只需要掏出手機來掃碼收款就好。

這個方式,不僅比起傳統收銀效率更高,而且也巧妙避開了NFC的設備替換成本,戰勝NFC也是情理之中。

同年10月,支付寶又宣佈將推出手機「二維碼支付」的方案。

二維碼方案就不只侷限在商家收款場景了。用戶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手機掃描商家的二維碼支付,用戶掃商戶,而不是商戶掃用戶,這樣商戶只需要生成一個二維碼就成,整體方便了不少。

可以說,二維碼支付為移動支付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從此支付有可能從線上走向線下,打開了一個海量級別的交易市場。

不過,此時移動端的支付寶還算不上成熟,雖然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二維碼支付,但用戶習慣並沒有真正被建立起來。為了完成掃碼支付,用戶還需要專門下載一個支付寶app,這加大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事實上,等到2013年微信支付誕生後,由於微信與移動互聯網結合得更緊密,用戶使用微信掃一掃進行二維碼支付是更自然而然的操作。

真正推廣線下移動支付,2011這個時間點還為時過早。一直到2014年,移動支付才真正迎來爆發期。

卷四 餘額寶與理財觀念普及

  • 問題背景:用戶生息需求&天弘的渠道困境

移動支付的好戲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回頭來看2013年餘額寶的誕生。

隨著支付寶市場的增大,用戶存在支付寶賬戶的錢也慢慢多了起來。但是用戶放在這些賬戶裡的錢是沒有利息的。為什麼呢?因為央行有一項規定,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為用戶支付利息,否則第三方公司既能存錢、又能生息,不就間接變成了銀行嗎?

用戶錢在支付寶不能生息,他們自然不願意把大量的資金放在支付寶,這會導致支付寶平臺上的資金量上不去。同時,有的商戶因為交易原因,也會有錢存在支付寶賬戶裡,他們也很希望這些錢能夠生息。

所以支付寶需要找到一個辦法,既不違反央行規定,又能讓用戶的錢生錢。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另一邊,天弘基金有著自己的苦惱,基金公司的收入來源在於管理費與基金交易的手續費,要想賺錢必須把資金規模做大。

但是要做大資金規模,必須有渠道可以吸引資金。傳統的渠道都來自銀行,市面那麼多的基金,你要讓銀行幫忙推銷給客戶,就得給銀行一大筆渠道費(接近管理費的3-4成)。而天弘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基金公司,負擔不起這麼高的渠道費,只能另謀渠道。

一個有大把資金但生不了息,一個有投資能力但缺少資金,支付寶和天弘自然一拍即合。

  • 解決方案:「屌絲理財神器」餘額寶

2013年6月13日,支付寶和天弘基金聯合推出了「餘額寶」。由天弘基金提供一套底層的貨幣基金產品,在支付寶上包裝成「餘額寶」的產品形式進行直銷。

用戶把賬號裡的資金存進餘額寶,相當於購買了一款貨幣基金,這些資金就可以獲得對應的利息。而這個利息是通過正規的貨幣基金產生,不是支付寶提供的,也規避了監管上的規則限制。

可以說,餘額寶確實是在用戶體驗上做了一個重要的金融創新,主要的創新點有一下幾個:

1.實現了資金取出T+0到賬。以往的貨幣基金,賣出基金的資金要T+1才能到賬,那如果用戶急著用錢,肯定等不及。

餘額寶實現T+0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餘額寶自己要搞一個資金池,用戶取錢時,先自己從資金池掏錢給用戶,等T+1時再把賣出基金的資金填回資金池。當然,維護這個資金池肯定需要不少成本,這個成本就需要餘額寶來承擔了(具體方式可以看:餘額寶 T+0 是如何實現的? - movieatravelove的回答 - 知乎 講得很清楚)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取自@movieatravelove的知乎回答

2.實現了隨時靈活消費。餘額寶裡的錢,在使用支付寶消費時可以靈活使用。用戶基本感受不到貨幣基金的延時性。由於支付寶消費的費用也是延後付給商戶的,甚至不需要準備資金池就可以實現。

3. 降低了購買門檻。過去貨幣基金的申購起點是1000元,餘額寶直接降到了1元起購。

由於這些特點,餘額寶極大降低了用戶的理解成本和參與門檻,用戶基本不用理解自己購買了貨幣基金。「靈活取用、1元起購」,讓很多以前沒有理財意識、或者沒有充足資金理財的用戶也能隨手理財。

餘額寶最開始推廣,打的定位正是「屌絲理財神器」。而餘額寶推出不久,馬上收到了市場的熱烈響應,上線5個月,餘額寶規模便突破1000億。目前,餘額寶的資金早已破萬億,天弘基金也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隻基金。

  • 發展演變:高收益神話的逐步消失

最開始用餘額寶的人都有印象,在餘額寶上線初期,收益率最高達到6.76%,創下了短期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神話。為什麼餘額寶可以達到這麼高的收益率?

餘額寶上線初期,恰好遇到了國家大力實行「去槓桿化」,銀行普遍遇到了號稱「史上最嚴重」的2013年錢荒。

貨幣基金投資的方向,正是銀行間的貨幣市場。既然銀行缺錢,那麼借取資金的價格就變貴了,那貨幣基金自然就能夠獲得超高收益。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取自網絡

然而隨著銀行間貨幣市場逐步恢復正常,餘額寶的高收益神話逐步消失。餘額寶的收益在隨後幾年也逐步恢復到普通貨幣基金的水平。

事實上,由於天弘基金的資金規模過大,投資方向也受到監管層的關注,基金基本是穩定為主。所以收益率也大大下降。目前餘額寶的收益率早已跌破2%。只剩下1.86%左右,已經比不上普通的貨幣基金了。

不過總體而言,餘額寶的理財普及教育之功還是不可忽視的,目前也還有一些理財小白習慣把資金放在餘額寶,主要也是出於「懶人理財」的目的。

卷五 招財寶的暴雷

  • 問題背景:餘額寶理財定位的代替者

時間到了2014年,此時餘額寶的利率已經迭代4%,增長也逐漸放緩。餘額寶創始成員祖國明也表示,餘額寶的定位一直是「管理閒散資金的工具」,而不是追求收益的理財工具。

但是用戶們的理財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啊,餘額寶教育了公眾理財觀念,現在利率不行了,大家自然要找一個新的理財產品。

  • 解決方案:招財寶的新玩法

偌大的用戶需求市場擺在這,支付寶不可能放著不要。

於是2014年4月,支付寶又推出了一款專注理財的產品,叫「招財寶」。招財寶本質是集合了各種理財產品的平臺市場,提供用戶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借款類產品、保險產品、基金產品和債權轉讓四類。

招財寶的定位設想其實很清楚,借用虎嗅網一篇文章的總結:「以後理財的錢去找“招財寶”,消費的錢想理財去找“餘額寶”。」和餘額寶之間的分工很明確。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目前還能看到的招財寶網站遺蹟

本來,招財寶看起來就是普通的理財產品銷售平臺。但偏偏招財寶搞出了一套騷操作——「個人貸」,也叫「變現功能」

簡單來說,你買了一款定期理財產品,比如花了1萬買一年期的債券。如果你在半年後就需要錢,那麼你可以用這1萬債券的本金和1年後的到期收益作為抵押(假設本息共計1萬2千),生成一筆個人的借款,打包成一個「個人貸」的理財產品,去賣給其他投資者老王(假設賣出價格是1萬1千)。

這樣,你就相當於提前變現了定期理財產品的錢,拿到了1萬1,你賺了1千。而老王等到債券到期,可以獲得1萬2,他也賺了一千。

招財寶變現功能,本質上是通過不同投資者之間「時間錯配」的方式,讓定期理財產品也可以有活期一樣的靈活取用。

其實平心而論,這種「變現」功能,最初也是像餘額寶一樣,想要保證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從方案構思上是正向的。只是後來的演變超出了控制。

  • 新的問題:僑興違約的暴雷事件

這種個人貸的方式,本質上接近於P2P模式。明眼人其實能看出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個人貸可以無限循環。你買的的理財產品,可以打包成個人貸賣給老王,老王同樣可以把個人貸打包賣給老張,老張又可以賣給老李……

而且,當你買了一個「個人貸」產品時,你根本不知道這是疊加了多少層的個人貸。

是不是像極了08年金融危機的「次貸危機」?

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底層的資產發生問題,就會引發一系列牽連問題。比如你買的債券違約了,還不了你本息;你也就還不了老王,老王還不起老張……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凡是可能出錯的事總會發生。

果然在2016年12月,招財寶的一款理財產品「僑興私募債」發生違約,涉及金額超過3億元。關鍵在於這個底層債券被封裝成為多層的「個人貸」,最後導致大量個人貸產品的購買者遭受經濟損失。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零壹財經

雖然最後相關資金都賠付給了投資者,但這場危機還是暴露招財寶模式的巨大問題。不久後,支付寶最終下線了招財寶。

金融創新始終伴隨著種種風險,需要金融產品的設計者充分考慮,這次事件也是一次告誡。

卷六 移動支付巨頭逐鹿

  • 問題背景:支付寶一家獨大與微信支付的崛起

終於來到移動支付大戰的故事線了。

在移動支付大戰之前,也就是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基本是支付寶一家獨大,由於背靠強大的電商交易體系,支付寶佔據著市場超過70%的比重。

此時騰訊雖然推出了財付通,但由於社交產品距離交易場景較遠,在移動支付市場只佔3%的份額,與緊靠電商交易的支付寶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2013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2013年8月5日,微信推出了微信支付。此時微信的月活用戶已經突破3億,由於微信是移動互聯網下用戶的重要社交軟件,從微信切入移動支付領域非常順理成章,由此對支付寶造成了新的挑戰。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網絡

  • 第一役:春節紅包的爆紅

2014年春節,微信支付推出了「新年紅包」功能,當時的隨機拼手氣紅包瞬間點燃了各個微信群。從除夕到正月初八,共有800多萬人領取了4000多萬個微信紅包。

由於發紅包需要綁定銀行卡,微信支付在短短几天內獲得了可觀的綁卡數量,外界評論「微信紅包一夜之間幹完了支付寶花了10年乾的事情」,馬雲後來也評論新年紅包是「偷襲珍珠港」。至今微信紅包依然是互聯網人津津樂道的產品佳話。

2015年,微信和央視春晚合作,推出了搖一搖得現金紅包的活動。除夕當晚,微信紅包收發數量超過10億,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自此之後,每年的春晚都成了互聯網巨頭們爭搶流量的重要舞臺。

紅包爆紅後,微信支付開始崛起,從而拉開了移動支付市場拉鋸戰的序幕。

  • 第二役:打車大戰

紅包之戰是推動了用戶進行綁卡,但要真正開始推動移動支付,還需要找到匹配線下支付的場景。

恰好2014年,打車業務出現了搶奪市場的激烈戰鬥。打車行業的兩大龍頭滴滴打車(當時還叫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進行了大量燒錢補貼,以爭搶用戶。兩家企業背後的金主,正是騰訊和阿里。

對於移動支付來說,線下打車是非常適合培養用戶支付習慣的場景。打車整個過程是在移動手機上完成的,自然需要在移動端有匹配的支付方式。同時,打車也是人們生活中相對低額、高頻的剛性需求,利於培養用戶的支付習慣。

這場燒錢之戰從2014年1月6日,一直打到了8月,整整持續了大半年。打車大戰之後,支付寶仍然保持市場佔有率74.92%的絕對優勢,不過,財付通的份額提高到了11.43%,比13年提升了接近3倍。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易觀智庫

  • 第三役:O2O大戰

時間緊鑼密鼓來到了2015年,打車大戰才剛收官不久,O2O的其他領域又燃起了新的戰火。

這邊廂,騰訊投資了大眾點評、餓了麼,隨後又入股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的新美大;那邊廂,阿里也砸了大量資金重啟口碑。

歸根結底,無論是打車大戰、還是O2O大戰,都是移動支付在找尋合適自己的支付場景。低額、高頻、剛性、移動,這四個關鍵特性決定了移動支付巨頭會在什麼領域裡鏖戰。

在這幾次市場搶奪戰後,移動市場的格局基本明朗起來。到2016年末,支付寶的市場佔比降到了54%,但依然佔據這移動支付的大半江山;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市場份額也攀升到了37%。兩者佔據了第三方移動支付的9成蛋糕。

此後至今,兩方市場佔比基本穩定。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易觀智庫

但更關鍵的是,移動支付在這幾年的巨頭之爭中,獲得了非常深遠的普及推廣。我們可以看到,從2014開始至今,移動支付交易量逐步攀升,除了巨頭受益之外,廣大民眾的支付也獲得了更為便捷的體驗。

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移動支付行業,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的。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圖片來自艾媒諮詢

卷七 花唄逐步走出阿里

隨著支付、金融業務的不斷成熟,阿里也逐漸將金融服務類業務獨立拆分出來。

先是在2013年3月,阿里宣佈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主要業務範疇涉及包括支付、小貸、保險、擔保等領域。小微金融正是螞蟻金服的前身,也意味著支付寶完成了支付到金融的轉化。

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

至於螞蟻金服成立後的新產品,這裡就主要講講螞蟻花唄,其他產品後續有機會再補充。

  • 背景問題:支付失敗量的難題

阿里金融體系的小微貸款業務,分為兩條線:一條to B,面向小微企業,前面提到的阿里小貸、網商銀行就是這個方面的貸款產品;另一條to C,面向消費者,花唄就是其中的代表。

早在花唄出現之前,阿里已經有其他to C的貸款業務。花唄的負責人郝穎,最初就是做to C貸款業務。

在花唄之前,郝穎所在團隊就做出了「阿里分期」。主要面向的是金額高的商品,比如3C產品、家用電器等等。主要目的還是推動這些大額商品的消費,降低用戶的購買門檻。(ps.後來阿里分期合併入花唄,改名「花唄分期」)


螞蟻金服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用10分鐘講清楚嗎?

以前的「阿里分期」,目前叫「花唄分期」

不過阿里分期有一個問題,就是頻次太低了。3C、家電這些產品不是天天都會買,能覆蓋的場景很有限。

於是他們試圖把消費信貸普及到更廣泛的交易當中。既然要普及,就需要找突破口。而他們也確實在阿里成熟的交易生態裡,找到一個突破口——支付成功率

當時,支付寶的支付成功率是96%,雖然看著很高,但如果考慮支付寶的用戶基數,剩餘4%的支付失敗量已經很龐大了。而且用戶走到支付這一步,已經經過了瀏覽、對比、決策、下單的漫長環節,到了最後一步支付失敗,無疑對平臺是極其可惜的,對用戶體驗也很傷。

花唄誕生時,揹負的任務正是保證支付的順利進行,支付成功率成為項目的第一個KPI。

  • 解決方案:花唄的盈利方式和資金來源

2015年4月,花唄正式對外推出。

花唄的用戶體驗其實類似於信用卡,比較簡單就不多介紹了。用戶可以獲得一定的提前消費額度,「先消費、後付款」。同樣,在還款日之前,用戶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免息期。

這裡主要講下花唄的盈利模式和資金來源。

先說花唄怎麼賺錢。花唄掙錢的渠道主要有三個:

  1. 用戶分期付款的手續費。如果花唄的賬單金額過高,可以選擇分期付款,目前12期總手續費8.80%,也就是1萬元分12期,手續費需要880元。

2. 用戶逾期支付的利息。如果到了還款日還沒有還款,就要支付利息。每天的日利率是萬分之五,是不是看著不多,但換算成一年,年利率高達18.25%。推崇提前消費的年輕人,還是留點心眼吧哈哈

3. 商戶交易的手續費。買家使用花唄付款,商家需要向花唄支付手續費,目前天貓商家是0.8%,淘寶商家是1%。

正是因為有這幾種盈利來源,花唄才能cover掉免息期帶來的資金成本。

講完了盈利方式,再講資金來源。

那麼多的用戶,那麼大量的消費額,花唄哪來那麼多資金呢?

這裡就涉及到之前介紹阿里小貸時說的「資產證券化」(ABS):花唄先對用戶發放貸款,再把接收用戶還款的權利,打包成證券賣給資金提供方,賣出賺來的資金又可以作為貸款放給新的用戶。

這一放一賣,花唄幾乎就成了「無本生意」,而且可以不斷加槓桿,給海量用戶發放貸款。

  • 方案迭代:花唄「走出阿里」

花唄除了能提升支付寶的支付成功率外,本身無疑是一個非常賺錢的項目。隨著花唄在天貓、淘寶體系的成熟應用,花唄也在逐步「走出阿里」。

2015年7月,花唄與唯品會、聚美優品、一號店、噹噹網、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實現合作。自此之後,非阿里系的商家也能接入花唄的能力。

2018年,為了擴大花唄的線下覆蓋率,花唄又推出了「當面花」,在沒開通花唄收款的街邊小店也能使用花唄。

而通過這些方式,花唄其實切走了信用卡支付所無法涵蓋的市場蛋糕。過去無法申請信用卡的用戶,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提前買買買;而信用卡是幾乎無法覆蓋的小微商戶場景,也被花唄打入。

講到這裡,螞蟻金服的主要產品,包括支付寶、阿里小貸、後來的網商銀行、餘額寶、招財寶、移動支付、螞蟻花唄,本篇已經基本都講了一遍。

至於其他產品,比如螞蟻借唄、芝麻信用、螞蟻財富、螞蟻金融雲;以及一些非金融的玩法,比如之前風波不斷的圈子、校園日記,公益創新的螞蟻森林、過年的集五福,其實都是近幾年出現的事物,新事物往往還沒有定論,同時大家也不會陌生,這裡就不再多談了。


寫了這麼多,我們還是回到一開始的思路:

任何一項互聯網金融創新,都不是憑空出現,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而誕生的。瞭解金融創新的歷史,務必要了解其背後的問題背景、為什麼面對這些問題要採用這種方案、方案會造成什麼影響。

後續繼續寫微信支付、平安金融、京東金融,在這裡立個 flag。想看的朋友點個贊,給我一點動力。

這麼長的文章你都看完了,還不點個贊嗎哈哈!!

歡迎關注:理財阿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