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為家

疫情當下,在中國,所有人都感受到溫暖,條件只有一個:中國國籍。現在的中國之外正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下,即便這樣,他們也被中國善待著。

“願世界和平,願所有人都被溫柔以待”,這正是【左拐】看完《何以為家》最深的感觸。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男主角小贊恩與法官的這段對話觸及許多人內心最軟的那一處: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

“為什麼?”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真難民”贊恩電影中飾演的是一名12歲的黎巴嫩男孩兒贊恩。家庭困難、“沒有計劃生育”之下的兄弟姐妹們,他承擔生活重擔去賺錢。當11歲的妹妹被賣與房東兒子為妻時,他極力阻止,只是過於年幼而失敗,對這個家庭失望的他,怒而離家,遇上了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與他們一起生活。

在經歷種種困難後,他決定通過非法中介逃離黎巴嫩前往瑞士,卻得知自己並無身份證明文件,與此同時贊恩得知11歲出嫁的妹妹意外死亡,壓倒贊恩最後一根稻草的貧窮,而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憤怒的“哥哥”贊恩拿著刀刺傷了房東兒子,最終被送上法庭。法庭上,贊恩開始控訴所有難民地區都會遭遇的經歷,他也控告父母:後男主角那一抹微笑,【左拐】在看完電影后留下的感想:願世界和平,願所有人都被溫柔以待。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為家

最後的結局很美好,贊恩勝訴了,獲得了“身份證”,被送往國外求學。

贊恩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本人的真實經歷被改編成了電影,在全球範圍內感動了億萬觀眾。他逃離了敘利亞戰火,又從黎巴嫩破敗的街頭,走向了各大電影節的紅毯。在電影獲得眾多關注後,贊恩及其家人前往北歐國家挪威。如今,贊恩正在那裡上學,過著夢寐以求的平靜生活。

據該片導演娜丁·拉巴基介紹,贊恩是一名敘利亞難民,2016年她發現這個男孩兒時,他已經與家人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當時,12歲的贊恩與影片中的男主角一般,是個送貨工,且常常在街頭打架。“在我們開始拍攝時,贊恩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拼寫他的名字”,拉巴基稱。

《何以為家》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多,前期光是實際調查就進行了三年的時間,在這其間劇本逐漸形成,更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它所帶給我們的不是美國大片那樣視覺上的亮眼和神乎其技的特效,也不是勵志電影那樣單純對於夢想的執著和對於命運的抗爭,而是真正能夠讓你感觸頗多、實實在在的複雜情感。

贊恩在離開黎巴嫩前往挪威的前一夜表示,“我很開心也很難過。我會想念留在這兒的親戚們的,但到了挪威,我可以去上學,可以學習如何閱讀、如何寫字”。

可是更多的難民們依然還在掙扎求生,生活依然在繼續。

看完這樣的電影,其實會很壓抑,也許你會為生活的不公而憤怒不已,可能你會為生活在和平的社會而暗自慶幸。

正如最後男主角那一抹微笑,【左拐】在看完電影后留下的感想:願世界和平,願所有人都被溫柔以待。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