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前言:

  • 由職業商品期貨投機家理查德·丹尼斯,著手進行的海龜交易實驗,可能是投機領域當中,一次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交易實驗。

這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展的金融投機實驗,最終論證了偉大交易員的誕生是基於後天培養、甚至是可以批量生產的這一歷史性結論。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前世今生:一個點子,一場實驗

  • 眾所周知,歷史上幾乎所有功成名就的偉大投資者和投機者,如巴菲特、索羅斯、傑西·利弗莫爾之流,無不帶有濃厚的個人傳奇色彩。
<code>在外人看來,他們在金融市場上攫取鉅額財富的靈敏嗅覺,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別人無法輕易複製。
彷彿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人戰績,更多歸因於個人天賦,而非後天的勤勉、努力。/<code>

1983年,突發奇想的理查德與好友比爾展開了一場辯論,即決定交易員誕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賦還是奮鬥?

為了得到這一答案,實幹家理查德決定自掏腰包,招募一批人親自培養、實盤考核。他們在報紙上大幅刊登招聘廣告,吸募交易員。最終,從1000多個樣本中精心挑選了10人,加上備用的3人,共計13人開始這場投機試驗。

首先,他對這批稱之為“海龜”的交易員進行了簡單培訓,在數週時間內傳授一些基本的投機理念和交易原則。隨後,小賬戶測驗,合格之後放大至50萬到200萬美元之間的倉位。最終,這批“海龜們”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四年有年均80%的複合回報率,其中一位“海龜”斬獲了超過3000多萬美元的驚人回報。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成功秘鑰:樣本稀少和有正預期的機械交易系統

  •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這句出自一代繪畫宗師齊白石之口的經典名言,貌似對投機領域也適用。

<code>無可否認,金融投機是一項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活計,它的難度不亞於拿手術刀的外科醫生或是把人造衛星送上月球的科研人員。/<code>

而海龜交易實驗卻顛覆了這樣的傳統認知,其成功之處有兩點:

第一,實驗本身的樣本數量稀少,而且是優中選優;

<code>礙於資金規模的限制,理查德在開展這項實驗後,樣本數量也只是從1000多號人中精挑細選了10餘名資質較好的參與者,這種假定下的實驗不具代表性。/<code>

因為,但凡任何一國家的金融市場,所參與的投資者或投機者數量至少是以萬為單位計算的,如中美這樣的超大型金融市場參與者更是過億級別的。

另外,在時間計量上,也只有短短四五年的參考,同樣缺乏足夠的代表性。理論上至少是上百年的數據和經驗值,經過數輪牛熊轉換的洗禮,才具令人信服的意義。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第二,理查德給“海龜”的交易系統是已被他自己畢生的投機生涯證明是有效的,這是一種能產生正預期回報的成功交易模式。

單憑這一點,“海龜們”省去了至少十年黑燈瞎火的摸索階段。這是一套使交易者能夠更容易地進行一致性的、成功的交易決策系統,他們只要奉行“拿來主義”,嚴格、機械地執行該交易系統便能從期貨市場實現穩定、持久的盈利。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海龜啟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或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項交易實驗的背後,意外有兩個收穫。

其一,40年前的海龜交易實驗,無意中揭示了金融投機的這樣一項真諦,即:

誰若能更多地剔除“人性弱點”這一不利因素對投機事業的負反饋影響,那麼,誰就可以在金融行業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天賦異稟無關緊要,個人所謂的勤勉和努力也變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只要完美複製前人成功的交易模式和交易技巧,一致性、機械化地嚴格執行下去,就能持續從金融市場獲得高額、穩定的回報。

——這便是近幾十年來“量化投資”大行其道的核心邏輯。

通過使用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將前人的成功交易語言換算成程序代碼,儘可能地避免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的情緒波動影響,絕對客觀、冷靜地執行交易指令,以獲得投資回報的最大化。

可以說,在算法交易的世界,計算機無疑比人更具競爭優勢。

因為,人會犯錯,但沒有感情的機器不會。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其二,告誡後人,無論你是才華橫溢、天賦異稟,抑或是資質平庸,甚至只是個“半路出家”的門外漢,但凡要想從投機市場獲得一點成功,虛心學習前輩的成功投資經驗都是你交易勝利的不二法門。

<code>真正的交易,是需要你拿真金白銀歷練,花時間沉澱,更甚者傾家蕩產也不在少數。只有通過經年累月的鑽研和思考,你才能有些許所得。“閉門造車”的結局必然是走向投機之路的死衚衕。/<code> 

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能走得更遠、也更輕鬆。正如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卻總是驚人的相似。你在投機場上犯過的每一項愚蠢錯誤和致命弱點,都有前人嘔心瀝血、苦苦鑽研的足跡。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海龜法則:學習是進步的源泉

在《海龜交易法則》一書中,揭示了許多投機者常犯的認知謬誤和情緒陷阱:

1、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早早兌現利潤,卻讓損失持續下去;

也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賺小錢,賠大錢”。業餘投資者或市場新手,每當有利潤總想著落袋為安,結果只賺了點小錢就跑;而當發生虧損時,又拼命逆勢扛單,最終虧損的窟窿越滾越大而難以收拾。

2、錨定效應(anchoring):過於依賴(或錨定)容易獲得的市場信息;

投資者總是傾向於把近期發生的事項或價格水平作為參考物,把前期的新高或新低看成決策的依據,據此入場做多或做空。新的價格究竟是高還是低,完全取決於它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錨定價”。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3、近期偏好(recency bias):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的數據或經驗;

投機者總是選擇性地關注對他有利或自身偏好的消息,對他不利的訊息總是選擇性無視,特別是盲從過去成功的交易交易,成為固執的“死多頭”或“死空頭”。

4、潮流效應(bandwagon effect):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為其他許多人也相信它;

這便是投機者內心深處追漲殺跌的源泉所在,害怕被孤立、拋棄,選擇從眾,事實證明往往是錯誤的。

5、結果偏好(outcome bias):只會根據一個決策的結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不是考慮決策本身的質量。

投機者基於事實的判斷,總是矯枉過正。由於樣本不足,他們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根據的結論,並只靠自身信念強化這一觀點。

海龜交易:一場烏托邦式的金融實驗

毫無疑問,以上這些常見的錯誤和陷阱都是投機者普遍會犯的,過去有人犯過,現在你會犯,將來肯定還有人會犯相同的錯誤。因為,人性共通。

<code>或許只有小心翼翼地避開這些陷阱,彌補自身不足,你才能離交易的聖盃更近一步。/<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