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导语:在历代王朝建立的初期,新登基的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关系总处于一种胶着状态。

开国皇帝领导开国功臣平定天下,共分土地与财富。可是新兴王朝刚刚建立,一切还有很大的改观与转变,所以开国功臣往往成为了开国皇帝所猜忌的对象。

在汉朝,刘邦对其辅佐者的残忍杀害,到宋朝,赵匡胤的高情商演绎了"杯酒释兵权"的美谈。这种历史的惯性,同样发生在了明初,朱元璋的身上。因为朱元璋本为草莽之徒,所用也皆为草莽之辈。不过在军事战场中,正是这群草莽,平定了天下的战乱。朱元璋的故乡濠州,甚至被称为"将军乡"。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明朝军队

到了朱元璋晚年,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社稷依然姓朱,其对开国功臣非常忧虑。朱元璋担心自己年轻的孙子难以控制天下大局,开国功臣及其连署人员共几十万人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与屠戮中。在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前,随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功臣悉数被杀。但是,有一位不像是悍将的悍将,幸存了下来。作为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耿炳文有着常人所不及的优点与坚守。很快,他将在战场上,证明朱元璋的选择。

一、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谋取事物的道路中,只凭借自身的能力,是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为了完成一些特殊的目标,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如跑的快的兔子,需要猎狗来追捕;飞的高的鸟,需要好的弓箭来射杀;与政权相斗争,需要智慧聪明的谋臣。不过没有特殊的目标,那么特殊的工具将会被闲置,成为历史中的一抹云烟。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明朝军队

相关的道理,很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发展规律。所以开国之初,新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关系,由朋友,很快转为了政治的争夺者。朱元璋本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但是在政治统治权上,其的形象不亚于野兽。在他张开獠牙后,几十万人失去了生命,不过只有耿炳文,成为了朱元璋的选择。

1、善于防守

明初的悍将,比比皆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人都是当时一流的将领。正是因为这些悍将的支持,朱元璋才得以平定大江南北,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之位。在总结这些悍将的能力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富有强大进攻力的领导者。他们所率领的骑兵,成为了江南地区属一属二的军队。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耿炳文像

耿炳文与当时一流悍将最大的区别,就是善于防守。"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在战略重镇长兴,耿炳文以惊人的能力苦守了十年,这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数十次战斗中,耿炳文都凭借其富有远谋的智慧,战胜了来犯之敌,打破了敌人的军事幻想。

2、军事政治中的远虑

耿炳文的长期驻守,善于防守,与当时一群善于进攻与突防的将领相比,功劳并不那么显著。所以在之后的政治风波中,耿炳文获得了长久发展的政治资本。因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建立之初,最需要的便是安静。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古代城池

在数位善于进攻的悍将中,一位选择造反都会掀起新兴帝国不小的波澜。朱元璋思治心切,再加上各位悍将粗鄙不堪,违法乱纪,很快,朱元璋将屠刀伸向了自己手下的功臣。到了洪武末年,所存者仅郭英与耿炳文。

二、朱棣反叛的第一位对手

其实朱元璋本是一位善良的君主,在处置臣子的过程中,一直以宽宏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其喜爱的继承者太子朱标,不幸逝世,这让朱元璋担心起了帝国的继承。在几经思索后,怀着对太子朱标无限的思念,朱元璋将太子之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皇帝。在明史中,建文年号只有四年,算是一个很短的年号,但是促使这个年号快速终结的,并不是朱允炆的早逝,而是其叔叔朱棣的反叛。在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前,就已经开始怀疑各位叔叔对其的虎视。朱元璋屠杀了大量功臣,却没有想到是自己的儿子夺走了自己孙子的皇位。当朱棣起兵反叛,朱元璋选择的耿炳文,就成为了朱棣的第一位对手。

1、三角防线

耿炳文善于防守,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过多的实力,来应对来自张士诚方面的军事压力,只能消极防守。好在耿炳文在军事战斗中,最善于防守,巩固了战争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当其在建文年间,被任命为三十万军队的主帅时,耿炳文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发起进攻了。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古代城防战斗

作为一员老将,耿炳文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所以在指挥军队进攻的过程中,也展示了其深厚的军事素养。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驻守雄县,"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从地图上看去,宛若一个三角。在军事上看,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作用。使从北平涌来的叛军,一上来就面对着一个难以攻克的军事部署。

2、兵法胜于战略

虽然耿炳文的战略部署非常强势,优势占尽,不给朱棣的叛军留有余地。可是朱棣作为一位兵法的集大成者,耿炳文的军事战略部署,在细微的观察中,成为了一面纸老虎。三方守军互为犄角之势,一方有难,两方支援,但是只要消灭两方,这种战略部署就会崩溃。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明朝军队

由此,朱棣趁中秋之夜,突入雄县,莫州军队听闻立即来援,结果中伏。最后,驻守雄县的杨松与驻守莫州的潘忠,都成为了朱棣的手下败将,"忠、松俱被执,不屈死。"耿炳文对朱棣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以失败告终。

三、真定战场上的失利

朱棣虽然一上来就取得了胜利,但是只是一次小胜利。因为部署于三县的军队,总数只有九千人。而据史料记载,耿炳文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在战争的角逐中,人数虽然不能有绝对优势,但是却是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所以耿炳文与朱棣的较量,还在继续。

1、朱棣的谋略

朱元璋与朱允炆最大的不同,就是朱棣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朱允炆唯唯诺诺,一位憨厚老实的君主。而朱元璋在生活之中,却是一个狡猾的"

社会青年"。在战场上,如果只是两方的直接交战,那么朱棣必定会成为历史的失败者,因为朱棣的军队人数,远不如朱允炆的多。也正是因为朱棣的不按常理,使其处处逢缘,战胜了原本强大的朱允炆。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形象

耿炳文一直想用人数优势,来打击朱棣的军队,可是朱棣也正希望与耿炳文进行一场决战,来彻底击败耿炳文。

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集结军队,等待时机。当耿炳文的大部队在真定集合,朱棣运用战术再一次击败了耿炳文。因为朱棣军队的声东击西、奇谋果敢,使耿炳文吃尽苦头。

2、耿炳文的特长重现

在耿炳文与朱棣作战的过程中,真定战斗失利之前,耿炳文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轻视朱棣的草莽之徒。可是在与朱棣的对抗过程中,耿炳文在真定失利之后,才意识到朱棣的军队是一支虎狼之师。在主动进攻中,耿炳文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在之后的战略思索中,耿炳文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明朝将军

真定战场的失利,使耿炳文放弃主动出击的想法,而是转攻为守,以此牵制朱棣军队。从长远战略上来讲,朱棣的军队是经不起消耗的,因为朱棣是一支反叛的军队。而耿炳文的背后,是朱允炆与明朝朝廷的支持,在战略资源之中,朱棣远不及耿炳文。

四、军事与政治的侧重

从长远的军事格局上来看,耿炳文只要坚守真定,牵制朱棣,那么朱允炆将不战而胜。可是在当时朱允炆控制的朝廷中,其谋臣却一直急于求成,想要一举消灭朱棣的反叛军队。因为当时的明廷,以政治上的权威为主要考虑对象。

明初悍将中的幸存者,为何不敌建文年间的后起之秀

故宫

所以,耿炳文在军事谋略上,再次输给了变幻莫测的政治思想。耿炳文坚守真定的军事战略,随着一纸任命状,化为了泡影。或许耿炳文善于坚守,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其敢于秉持心中的理念。可是这种理念不会变通,最终成为了一种失败。

结语:在耿炳文与朱棣的较量中,耿炳文无疑是明初悍将的幸存者,而朱棣却是一位后起之秀。在历史的发展中,悍将中的幸存者,最终输给了后起之秀。耿炳文一生的英名,只停留于明朝建立之前的十年坚守。

"炳文惧,自杀。"在史书之中,耿炳文的死亡只有五个字,却终结了明初最后一位悍将的历史。在几百年后的几天,他们的历史与经过,成为了史料中的一抹色彩。其实耿炳文本可以成就一抹亮色,但是他的理念坚守,不善变通,却成为了稀释剂。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史纲要》

《明史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