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本义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本义是?

从两段话的内涵来看,的确代表了中华历史中以儒治国下的普遍现实。因此针对这两段话的是非判断,要从不同角度来讨论,才谈得上有无意义。首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读书二字,必须是广义的,不能理解成狭义的念书。

儒家的精神是治理天下以趋大同为目的的,要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阶级分化,各安本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强调的是人权和平等,但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任何时代,阶级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的区分即在于财富(地位),能力(智慧)的差别。而以上种种的差别,归根结底是能力的差别,能力的体现根本则落实在知识上,所以,现代谚语中,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确实是普遍真理。

有人说什么那些富贵的纨绔子弟有啥知识?没错,所以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其实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一切能力的本质必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三代才能养成贵族的说法间接证实了一件事,哪怕现在既富且贵,也要建立严格的家教,追求良好的教育,才能有能力运用现有的财富和地位去维持和发展,即便退一万步来说,纵然自身没有能力,也可以通过财富去换取人才来为其服务,以巩固他们的利益,否则就只能败落。

子曰,食、色,性也。食代表财富,性代表传承。无独有偶,佛教对于佛陀的一个尊称,叫二足尊,什么是二足呢,福和慧,俗话就是财富和智慧。换句话说,财富积累到了极点,智慧明达到了极点,就是佛了。这也深刻揭示了人类世界存在的两个根本。而且,财富和智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富足的人,可以用财富投资教育,纵使天资不怎么样,在良好的教育下能有所成就,而一个穷人,即便天资再聪颖,可缺乏财富投入教育,改善环境,天才也会埋没。在这里,恐怕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能引申来说明。

知识或者说能力的传承,无非经验授受。体现在文字记载和口传身授。因此,哪怕是没有去学校读书,处世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是读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

按照现实世界的价值观来判断,高贵和低贱的区别,其根源即在于谁掌握的知识多,能力大,谁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得更高的地位,反之则庸庸碌碌。从这个角度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本义是?

其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关键之处是要理解“大夫”一词的本义,否则就会曲解为特权阶层。

唐孔颖达正义云:“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这类大夫本身指的是贤德之人,有德之人不应该会犯罪,如果你针对他们开设刑法,那只能说明,你这个做君王的,不认可他们的贤德,那岂不是矛盾吗?

明白了这个的道理,也就能明白,刑不上大夫本身的内涵。在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可想而知,小官是叫不得大夫的。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产生让平民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成为大夫,政治清明时期,大夫可不是庸才能做的。一个良好的政府官员考核升迁制度中,也许会存在腐败的官员,但很少无能的官员,一个有能力的政府官员是需要通过漫长的政绩考验来养成的,这样的人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之大,是远远超越普通民众的 。

在这里,我们不从本义来说,或者说,我们把贤德二字扩展来讲,这里的贤德,不从个体道德素养层面谈,而是从能力和利益角度来说,贤者能也,德者得也。也就是说,即便“大夫”犯法,也需要权衡取舍其利弊。在古代,因为等级森严,价值观跟今时今日的差异很大,大夫和庶民犯同样罪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官宦人家的奴户,即便某些原因伤了性命,也不会受到什么法律的制裁。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利益驱动的。任何时代,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到了,一言可以兴邦,亦可以丧邦的程度,那他的行为,早就不在普通刑法制约的范围内了。普通人杀人,叫谋杀,在法律上叫杀人犯。而造成千万人死伤,就不能叫谋杀,而是战争或者革命,这种人,如果成功了,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则为王。即便失败了,也不是用普通法律来界定的,因为这属于政治犯、战犯。犯的是叛国罪、反人类罪。

我们从西方媒体看到的案例,会发现一个规律,一些位高权重的人犯罪,往往可以摆脱法律制裁,最有名的,莫过于总统克林顿,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现实。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大夫”批示暗杀另一个敌对国的重要官员,关键技术人员,以阻挠他们的武器研发进度,以保持自身的优势。这种事会导致大家要求审判他,并判刑吗?显然不会。很多时候,道德也好,法律也好,是有上限的。那就是整体利益的权衡。利益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时,就不能谈普通的法律和个体的道德了。“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也是如此,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一个“大夫”代表的是国家层面的利益。在这个层面,面对个体的道德和法律,不一定适用于他们。

至于"礼不下庶人",这里"礼"的意思,并不是"礼貌",通俗来说,"礼"是规制,是制度。按照《礼记》游桂注:“庶人不庙祭,则宗庙之礼所不及也;庶人徒行,则车乘之礼所不及也;庶人见君子不为容,则朝廷之礼所不及也”。老百姓并不涉及庙祭、车乘,朝礼,那也就没有必要要求庶人遵守这些规矩了。古代有资格庙祭的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员,而车乘也有品级以及乘车的规矩,更别说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上朝堂了。这些规律制度自然用不上。不下,就是不及于的意思,也就是说不适用于庶人。

综上所述,这两段话的内涵,实际上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不管我们内心中愿意还是不愿意,基本上都不能不承认其正确性,大同社会,净土世界仅仅是理想罢了,是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原因综合凝练成一句话就是:“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因差异化而分阶级的,是必然如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