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文/朱诗睿

从源头而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出自《礼记》,历来古今对这句话都有解读,但解读未必精准。

最近在家中整理古籍影印件,《孔子家语》中冉有的疑问“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可以作为大众对这句话的普遍误读,而孔子对此做出的解释,则很详细的指出大夫有罪并非不可加刑,庶人有礼仪只是不必苛求全礼仪像贵族一样齐备。


正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正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正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
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汙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汙秽而退放,则曰簠簋不饬;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着;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有坐干国之纪者,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釐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縳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


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实际上刑和礼都是规范,刑罚可以加于大夫,但对于大夫是有优待的,这里的优待指的是如果他们犯罪,就应该“自请罪”、“跪而自裁”(类似于后来封建王朝的赐死,当然赐死和刑不上大夫都指向于让贵族保有最后的尊严)。典型的例子其实有白起,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而至于礼不下庶人,实际上礼所规定的义务庶民也需要遵守,只不过所遵守的礼仪跟贵族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说婚姻制度问题,实际就是礼,沃盥、对席、合卺、餕余这些礼仪贵族和庶民都要遵守,贵族有贵族的婚礼等级,用什么不用什么都有讲究,而庶民的婚礼也需要有讲究,举个小例子:

《诗经·国风·卫风·氓》从侧面记录了一些小民的婚礼准备环节。

笔者按《说文》记载:氓,民也。又有《周礼·地官·遂人》说:凡治野以下剂致氓,以田里安氓,以乐昏扰氓,以土宜敎氓稼穑,以兴锄利氓,以时器劝氓,以强予任氓。无疑民在先秦社会地位较低,所以后世称下民、齐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实际上讲的是女方希望男方委托得力的媒人但行媒妁之言。按照周代的礼仪,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跟女方沟通试探。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这句诗背后其实透露的是六礼中的“纳采”,媒人去女方肯定要带礼物,那么带什么礼物呢?杜佑《通典》记载“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当然此处的用雁其实还涉及了摄盛问题,在此本文不做讨论)

当然下一句诗也在不经意间记录了周代婚姻礼仪,“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实际上这里的“卜筮无咎言”其实是六礼中的“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

自然,这仅仅是一对普通人的婚礼,也只能称庶民的婚礼。

如果说到贵族的婚礼,则更为繁复,比如《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纁 、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清代叶燮吐槽:古者俪皮为礼,后世易以玉帛,遂有千纯百璧之侈。),这些礼品价值颇高,显然庶民家庭未必能置办的起,至于帝王的婚礼还要用上玉圭这样的重器——一个婚礼各阶层礼节不同,什么阶层用什么都有规定,贵族繁复,庶民从简,这就是《荀子》所记载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由此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西周时代的贵族与平民都要都受到规范的约束,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