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工作七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无论是什么工作,我都很容易有倦怠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讨厌曾经喜欢的工作。

有人说,是不是每个星期总有那么7天不想上班。

曾经以为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工作倦怠才是不想上班的本质。

“人生赢家”告诉我们,逃避没有用,哭泣没有用,拖延没有用,面对才是硬道理。

“过来人组”告诉我们,熬着呗,一切都会过去,这就是瓶颈。

而心理学家可能会告诉你,这可能就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表现。

我非常后悔的是,在学生时代没有多看一些讲述职场真实生活和商业真实情况的书,以为工作就和学习一样,只有一个衡量标准。而工作衡量的标准实在太多变了,按时按质量交付工作结果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能够听得懂领导的话外之音是一个,能够解决五花八门的麻烦事一个。

工作比学习难多了,正是因为这种多变性,在急速地消耗我们的精力。这种急速消耗喔,让我们对工作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

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不开心,没有力气叙述的疲倦,自责和持续透支感。我们不敢喊累,因为我们似乎也没有做出很多业绩,可是我们又是真的疲倦,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不愿意起床,不愿意打开电脑,不愿意开会,不愿意写报告。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在工作倦怠面前需要拼尽全力,更加忧心的是,我们不敢直面它,会认为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找到职业倦怠的原因

在我第一次遇到不想去上班的时候,我是完全不知道还有职业倦怠这个词的,我以为工作是人人都能做到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的。

直到我第一次,即便是六点起床都不想去公司,我才明白,我出问题了。

查询了《社会心理学》才知道,工作三年的我,面临着职业倦怠了。

当时我面临了经历了三个职业难题,从五百强公司跳槽到民营企业,刚进新公司管理层就被整个改了,我在公司动荡时期,没有资源,没有预算,没有明确的工作安排,更麻烦的是,新的直属领导对我极度不信任,给我施加冷暴力。常常十二点才让我下班,然后周五晚上通知我出差,周末晚上再回杭州。那三个月,我没有完整地度过一次周末。

满负荷的工作时间,并不是干得多就被认可,我的领导给我安排的工作全部都是虚的,没有预算,写完了改,改了再写,然后领导说,你不要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要自己动脑子。无论我多么努力的配合,换来的都是他故意大声的责骂,真的是毫无道理的责骂,但我都得忍着,我开始着手换工作。

终于换工作了,新的工作又是满负荷,以及每天还要做科普的工作。即便是这样,因为管理层的原因,我的工作内容从网络媒介转向了传统线下。

那一年里,我的情绪耗竭干净,自我效能完全没有,对工作的掌控权也降到最低。

理智告诉我不能裸辞,挣扎了半年之久,但真的是影响到了工作。于是我想了很久,开始做全职代购,换个工作节奏。同时也让自己抽离出来,我的职业规划。

现在想来,造成我自己工作倦怠的原因是:

1、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工作前三年我一边上班一边代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2、受到了职场冷暴力,自己价值观受到了暴击。我以前以为工作就是工作,我安心上班就好了,谁知道还会遇到神仙打架,小兵遭殃的情况。

3、工作资源匮乏,在新的公司,我得到的支持很少,但工作的内容很多,还要做专业培训的。投入远远超过产出,而项目进展却很慢。曾经我一个月可以完成一个投放量在百万级别的推广项目,而在这里,半年都没法推荐一个代言人的项目。

高强度的工作真的不是很有意义。有工作成果的高强度工作才有意义。职场博主恶魔奶爸在职场的第二年开始,就不加班了,业余生活写知乎,豆瓣,还出了一本畅销书。

所以明白工作的意义很重要,如果是谋生,完成分内的事情就好了。如果是作为事业,多做多学习,最大化压榨工作价值。


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走出工作倦怠的方法

1、调整认知:工作能够带来比赚钱更重要的东西:能力的锻炼,心志的提升

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去处,也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那就只有改变自己对工作的认知。不再追求成就感,不在意领导对你的冷暴力,而是认定自己的目标就是挣钱,拿到薪水就可以让你开心,那些干扰你情绪的事情就不再重要。

还有一种调节方式,叫深层表演,假装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从思想上欺骗自己。思想和愿望里,包含着喜欢这件事情的力量,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调节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外在的情绪表现可以满足组织的需求。

表面改变情绪会加重我们的倦怠程度,深层的调整情绪体验或许可以减缓疲倦。

2、调整工作环境,寻找合适的位置

换工作换岗位或许也是一种办法。有的公司是支持调岗的,在调岗前,花 60% 的时间精力专注把现有工作做好;花 40% 做各种尝试、体验。或者参与你平常觉得没心力去的各类型活动,比如读书会,发布会,发掘兴趣、找寻自己能够投入热情的方向。花 40% 的时间精力专注且高效的把现有工作做到过门槛;花 60%时间经营新方向。找到有兴趣的新方向后开始学习、读书,找到新岗位的要求,通过写作、读书、与人交流的方式去弥补知识差距,再通过副业项目尝试去弥补经验差距,然后再去正式面试新的岗位。

这样做会比较稳妥。

3、差异化定位,培养副业技能

开拓新视野并且让它成功的人,多数是天性乐观的人,她们能够开朗明快地喔描绘自己的未来。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就是向新课题发起挑战最好的方法。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本身是国企员工,业余时间写了《三体》,用十年时间,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家。

百万粉丝职场博主恶魔奶爸,从猎头转向自媒体的博主,他的笔下有非常多有趣的实际的案例,就来自于他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

我自己原本是媒介,后来做了社交电商,如今的副业也是自媒体博主,通过社群卖货和卖专栏盈利。我的读者总是会问,我为什么不做付费社群,我为什么不做直播卖货。付费社群之前不做是因为觉得自己经验还不成熟,现在有了付费专栏和付费圈子,可以作为自媒体变现的方式。但我并未放下卖货,因为卖货是现金流的来源,卖货能够让我有收益,可以养活自己。当自媒体的收入高于卖货收入的时候,我才会转型全职自媒体。


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干法》中,稻盛和夫说,聪明的人往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事情不容易做成。聪明人也往往做成事情概率比较大,因为悲观所以小心,因为小心所以不容易犯错,总体完成度比较高。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放在我自己身上就是,当我知道自媒体可以挣钱的时候,就果断投入时间精力做,保持更新频率,保证更新的质量。


为什么一周七天不想上班,你遇到了职业倦怠这个隐藏的成长拦路虎


走出工作倦怠的心得

我初中升学考试、大学升学考试,就职考试,每次都不理想,志愿都落空。所以参加工作以后我就不断思:“像自己这样平凡的人,如果想要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要度过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是也做到最大,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

1、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我也是一路考试一路失败的人。

工作也是诸多坎坷。

《干法》里的这句话击中了我,我这样考试能力不行,长相一般的人,如何获得一份美好的人生呢。

第一是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向上,乐观正面,充满善意,谦虚谨慎,有困难就处理困难,不沉迷于情绪,能够养成在混乱中重建秩序的能力。

热情就是对生活要充满热情,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没有热情了,什么都得过且过。增加对生活的热情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仪式感。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让自己开心起来。

能力是刻意练习都可以获得的,现在提升能力的方式其实是最简单的,用心就可以。获得能力知识的渠道有很多,书籍、课程、社群,我们有丰富的渠道来获取能力。而且,绝大部分能力,只要认真练习就可以获得。比如演讲、沟通,做ppt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升的。

但思维方式和热情都是需要长时间调整获得的。

2、追求完美主义,抓住一切机会磨练工作成果的优质程度

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正式因为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才使京瓷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出色的工作生产于完美主义。

当我们不断训练自己完美主义能力的时候,会让自己无限趋于专业水平,向专家级别靠拢。

认真的工作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成果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就拿我写书评来说,一篇用心写的书评,可以发布在十几个不同的平台,带来培训机会,合作机会,稿费。

《干法》这本书就是我七年前写书评得到的,这本书跟了我七年,不同阶段拿出来看都有不同的感悟,我为这本书写了三篇书评,即是对自己不同阶段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不同状态遇到问题的自我分析。通过认真写书评,我获得了稿费、关注度和来自不同领域读者的认可。

完美主义可以增加工作成果的价值。

3、制定了计划一定要实现。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完成计划的过程可以增加成就感。

实现新的计划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一心一意。因此,必须聚精会神,抱着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坚韧不拔地干到底。

实现目标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写人生的剧本,自己把剧本演完,自己预言自己的未来。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当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掌控感失去控制,整个生活就会失去秩序。

所以,不断实现计划是一个增加生活掌控力的过程。对生活有掌控度,也就会不断增加成就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不断增加。

成就感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个正向的过程。逐步地,我们就会走出职业倦怠。

结论

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许正如巴里·施瓦茨所说的那样:

“人们常说的‘你无药可救了’实际上是不对的。但如果人们被强迫做着毫无意义、消磨灵魂的工作时,他们确实正在走向‘无药可救’。”

理解工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面临职业倦怠的时候更好地找出原因,三十岁以前工作就是为了挣钱,钱是距离理想最近的东西,钱是熨斗,可以烫平生活的不顺。三十岁以后,工作就是修炼,磨练意志和修炼人格。

找到原因后,研究解决办法,跳槽、学习、换个工作方式都行。

寻求专业的帮助,避免形成恶性循环。因为长期不寻求帮助的话,会转向更加恶劣的习得性无助,因为你会不知道怎么求助了。

最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人愿意听你诉苦有人愿意给你意见,有人愿意陪你度过黑夜,给自己一个依赖别人的机会。迷茫的时候,至少身边有个人能给你拉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