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文 | 不逃(原創不易,請勿擅自轉載)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蒂姆·波頓根據同名童話故事導演的電影。影片講述了成年的愛麗絲參加聚會期間,一位富二代向她求婚。對方雖家財萬貫,性格卻愚笨木訥,她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於是逃跑並跟著一隻白兔鑽進一個洞,再次來到“仙境”。

這是她童年來過的地方,一切如故,但成年的紅皇后與白皇后矛盾加大,引發爭鬥。為了恢復這美麗世界的安寧,愛麗絲在小夥伴的幫助下加入白皇后的陣營,與紅皇后抗爭。

小時候看這部電影,喜歡白皇后的美麗善良,厭惡殘酷兇狠的紅皇后。長大後回顧卻發現紅皇后才是值得憐憫的那個,她一切暴戾情緒只源於童年時期父母的不公對待和妹妹的欺騙。和她紅色的愛心髮型一樣,長大後的她,要的不過是關愛,和妹妹的一個道歉。

兒童本是一張白紙,善惡都是環境影響,為什麼紅皇后小時候和白皇后一樣天真爛漫,長大後卻成了蛇蠍心腸?回顧她們的童年發現,父母手中的兩把無形的“刀”,是導致紅皇后變壞的原因。

第一把刀:不信任

孩子多的家庭很是考驗父母的智慧,同樣是心頭肉,一旦兄弟姐妹爭吵而父母沒處理好,就會給孩子造成或輕或重的心理傷害。紅皇后的人生悲劇就源於母親的一次不信任。

一次下午茶,白皇后因紅皇后吃多了幾塊餅乾心生不滿,就在最後一塊餅乾該歸誰時,兩人因爭吵被母親懲罰誰也不許吃。但白皇后趁母親不注意偷走最後一塊餅乾,還在姐姐的床邊吃,掉下一地碎渣。

母親發現時,一開始還認真追責,但是白皇后矢口否認加之餅乾渣就在紅皇后床底下,母親不聽姐姐辯解,認為她在抵賴。紅皇后備受委屈,哭著跑出家門,最後摔倒磕到頭,成了後來的大頭皇后。

母親這一錯誤認知其實是“定勢效應”在作祟。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1、何為“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有準備的心理狀態能影響後繼活動的趨向、程度以及方式。

就像母親對紅皇后的態度,由於紅皇后性格比妹妹強勢一些,加之餅乾渣在她床底下,母親便認為一定是姐姐偷吃餅乾,不給任何解釋機會。

定勢效應主要表現為儀表、相貌方面的刻板效應和暈輪效應。因為性格蠻橫,所以打人的一定是你;因為你逛了很久都不買,所以一定是你偷的;因為你爸以前犯過錯,所以你也不是什麼好人……

這些悲傷的誤會,我們聽得還少嗎?

2、為什麼親子間會產生“定勢效應”?

陌生人間的定勢效應大多因為不熟悉,用刻板印象定義對方。那血濃於水的親子為什麼也會這樣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成年人與兒童存在思維差異

成年人跟兒童的腦回路不同,由於接收的信息沒有成年人多,兒童的思維更具發散性。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位局長與一位老人聊天,這時一個小孩跑過來對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你回答:這吵架的倆人和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挑選了100人測試,只有2人答對。後來向一個三口之家提問,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老公,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何如此簡單的問題,那麼多成年人答不出來,孩子卻輕易回答了?這就是定勢效應:由於大多數局長都是男性,所以成年人依經驗猜想這個局長應該也是男人,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答錯。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2)對孩子缺乏信任

成年人與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有一種迷之自信,由於年紀大,“見多識廣”,孩子說的一些事若是違揹他們的固有觀念,便認為孩子在撒謊。

德國社會學家盧曼說:“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親子間也存在著合作關係,即家庭的共同管理。一旦父母開始由於某些原因不信任孩子,親子關係便會逐漸隔閡開來,影響家庭關係。

筆者小學的某天,同桌椅子有一灘汙水,哭著告老師,其實她也不知道是誰搗鬼,但是一口咬定是後桌男生,因為那個男生老喜歡在背後揪她頭髮。男生否認,老師便把男生家長喊來,沒想到這位家長一進辦公室二話不說抄起拖鞋就打孩子。

記得那位家長當時說的是:“平時愛玩就算了,還欺負起女孩來!”在家長看來,自家孩子貪玩,所以這種惡作劇一定是他乾的。後來誤會解除,是一個女生跟同桌起矛盾鬧的。

事情過去了,同桌沒有給男孩道歉,男孩的家長估計也沒有。只記得他從此不再揪我同桌的頭髮,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他那段時間很少開心地笑了。

3、“定勢效應”對孩子傷害極大

網傳一句話:“一個人的心胸是委屈撐大的。”但由父母不信任造成的委屈,也許是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的。就像紅皇后一輩子都在追尋“到底是誰偷吃餅乾”的答案,得不到信任的委屈並沒有撐大她的心胸,發現自己的青蛙侍從偷吃藍莓醬時,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直接判它死刑。

從這段劇情得知,父母的定勢思維會給孩子帶來這幾點傷害:

(1)孩子委屈,封閉內心

小孩的世界很單純,在成年人看來無足輕重的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可能會如同天塌。假如父母被定勢效應矇蔽,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孩子,漸漸地會讓孩子的委屈越撐越大,不僅傷害幼小的身體,還會逐漸封閉內心,不再樂於分享。

《家有兒女》中有一集,劉星考了高分蹦躂著回家告訴父母,結果媽媽因為劉星一向成績差,第一句不是表揚他,而是“你是不是作弊了?”這一幕現實中很多家庭太常見了,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反而懷疑作弊。日子久了,孩子有天大進步也不願與父母分享,將快樂封閉起來。

(2)親子間產生隔閡

父母不信任孩子,孩子也不願溝通,時間長了便會產生隔閡,到最後孩子若有改變,父母卻只會抱怨孩子不及時溝通。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就有這麼一對隔閡嚴重的母女。陶虹飾演的宋倩以自我意願強行要求女兒喬英子跟隨她的計劃做任何事情,最後英子受不了母親的360°無死角監控而抑鬱,跑去跳海,這時急哭的媽媽才說:“有啥事你跟媽媽說啊!”英子崩潰答道:“我說了!你聽嗎?我想考到南方,就是為了擺脫你!”

宋倩將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女兒,從不聽女兒的想法,導致母女間的隔閡嚴重到英子需要以死相逼才能緩和。電視劇的結局是圓滿的,但生活遠比電視劇殘酷,多少家庭因為隔閡嚴重,最後孩子走上不歸路。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4、如何解決"定勢效應"

家庭關係是社會關係的基礎,只有家庭和諧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解決“定勢效應”帶來的矛盾極為重要。看似複雜的家庭問題,解決只需兩步。

(1)信任孩子

首先父母應該摒棄“眼見為實”的陳舊觀念,不要像紅皇后母親那樣,只因床底有餅乾碎就一口咬定是紅皇后偷吃。

其次,當別人說自家孩子犯錯,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說出真相,而非一味斥責。當事實明瞭,若是孩子真錯了,就認真教育;若是被冤枉,就鼓勵孩子大膽說出來。

最後,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就像劉星考高分,作為母親,劉梅第一件事應該是表揚他,孩子只有得到父母的信任才有信心繼續做好;倘若真是作弊,到時再訓斥也不晚。

(2)加強溝通合作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年齡雖小但已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父母應將孩子看做獨立平等的人,加強溝通。尤其在涉及孩子利益時,更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想必大家小時候都遇到這狀況,家裡來客人,客人小孩看中了你的一個玩具,然後你父母出於人情就將玩具送人了,後來你發現了哭鬧不止,父母還覺得你無理取鬧,說道“不就一個玩具嗎?”

很多父母因為定勢思維,不瞭解一個小玩具對孩子的價值。小孩子沒有財產,玩具就是他的財產,試想別人不經同意將你的錢轉給他人,你願意不?

在涉及到孩子切身利益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與孩子溝通,協商辦事。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第二把刀:漠視

近期汕頭一個新手媽媽迷信所謂“趴睡引導”,三個月大的孩子在屋裡趴睡憋氣了,哭喊不止,媽媽竟通過監控圍觀,還發群裡諮詢他人,直到最後孩子窒息了,她還以為孩子成功“解鎖趴睡”。

這些所謂的“趴睡引導”“哭聲免疫法”是上世紀的偽科學,後來經證實,嬰兒時期任由哭泣得不到回應的孩子,長大後都有心理疾病。

紅皇后在成人禮時因頭大帶不上皇冠被群嘲,對外貌自卑的她想制止大家嘲笑,多次回頭示意父親控制局面,但父親始終漠然。最後她氣急敗壞說出髒話狠話,這時父親才站出來,但卻是斥責紅皇后沒有皇族禮儀,當場剝奪了她的皇位。

父親的漠視讓紅皇后內心奔潰,走上極端。這讓我想起了“靜止臉實驗”。

1、 何為“靜止臉實驗”?

“靜止臉實驗”是曼徹斯特大學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實驗中,當媽媽和孩子積極互動時,孩子非常開心;當媽媽面無表情時,孩子起初有點懵,然後不停做動作吸引媽媽注意,最後受不了媽媽的漠視奔潰大哭。

與他人互動是嬰兒時期就會有的需求,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回應,便會作出強烈反應甚至過激行為。若國王父親在紅皇后著急的第一時間上前安慰,且不說制止群嘲,這一個安慰的動作都足以平息紅皇后的怒火,但父親始終漠視,導致紅皇后越發著急。

父親與紅皇后在這一刻就是成人版的“靜止臉實驗”。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2、 父母長期漠視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人們總說現在人情淡漠,但是再淡漠的人情都不如父母長期漠視來的傷害大。

(1)孩子被壞情緒圍繞,缺乏安全感

紅皇后就是典型被壞情緒圍繞的人,她性格兇殘、孤僻,需要大量僕人,也需要一隻小豬墊腳,這讓她“感覺安全舒適”。

被壞情緒圍繞的孩子像小兔子。兔子是非常膽小的動物,很容易被驚嚇致死。筆者小時候養過幾只小兔子,一天隔壁家裝修,轟鳴聲不斷,當天下午兔子便嚇死在小院角落裡。

所以父母長期漠視孩子,孩子會感覺自己置身於陌生叢林中,時刻悲觀,缺乏安全感。

(2)孩子會採取極端行為尋求存在感

正如“靜止臉實驗”中不停做動作吸引媽媽注意的嬰兒,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漠視採取過激行為尋求存在感。

電影《我是好人》中,綁匪綁架了大老闆石逸的兒子石浩天。浩天竟積極配合綁匪向父親索要贖金。他以為,這樣爸爸就會管自己了。

現實中,為了得到父母的回應“玩失蹤”、叛逆早戀、不學習等等情況也比比皆是。孩子的生命力需要被看見,父母若不去發現孩子的亮色,他們便會找來各種不健康的顏料塗上,只求父母能夠看自己一眼。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3、 善用“避雷針效應”,及時回應,疏通情緒

很多父母對孩子漠視而不自知,發現時卻又不知如何化解,這時可以善用“避雷針效應”疏通孩子情緒。

避雷針就是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把這根金屬棒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及金屬的導電性,使雲層所帶的電被大地帶的電直接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

因此“避雷針效應”的寓意是:善疏則通,能導必安。

(1)接納情緒,瞭解情緒

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當孩子情緒奔潰時,父母要充當孩子情緒的避雷針,首先接收他的情緒,及時回應並安慰。

接受情緒以後,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瞭解原因。不可安慰完了之後不了了之,這樣孩子內心的矛盾依舊存在,積壓在心。

(2)疏導情緒,分析原因

為防止孩子以後被同樣的問題困擾,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並與孩子共同商討解決方法。

比如將孩子玩具送出去,父母需要回想自己兒時被爸媽送走玩具的感受,喚起這段記憶有助於更好理解孩子的悲傷,與孩子協商,以後再有別人喜歡,便能作出正確回應。

(3)給予空間,發洩情緒

最後給孩子適當空間,讓孩子的情緒得以發洩。發洩了情緒才能更好地疏導,很多父母卻只會命令孩子不許哭,甚至用恐嚇、懲罰的方式強行制止孩子哭泣,這樣不僅無法疏導情緒,還會讓孩子憋出毛病。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是有害於人體健康的,等於是慢性自殺。

因此給孩子哭泣的機會,並懷抱他,給予溫暖,讓他在宣洩的同時還能感受關愛。

《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成反派,皆因父母手中兩把刀


寫在最後

紅皇后的一切暴戾源於妹妹抵賴、母親錯怪的那一刻,因此受傷、頭變大、被嘲笑、被誤解。電影最後白皇后承認那塊餅乾是她偷吃的,時隔十幾年終於向姐姐道歉,這時紅皇后目光瞬間柔和,她抱住妹妹呢喃道:“這麼多年,我要的只是這一句。”

她要的只是信任和愛啊,她原本可以和白皇后一樣美麗大方,父母“不信任”和“漠視”兩大利刃卻一刀刀割傷了她。

再魔幻的電影都來源於生活,希望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給予孩子多一點信任、多一些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