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我是餘歡水》

電視劇《我是餘歡水》正在熱播,12集的劇情緊湊而不拖沓。郭京飛飾演的主角餘歡水工作生活一團亂麻,後又被誤診為患了癌症後一改往日小心翼翼的形象,開始放飛自我,沒想到卻走上了逆襲之路。整個過程搞笑又諷刺,餘歡水本人也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是我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餘歡水的妻子甘虹。如果要細數《我是餘歡水》這部劇中的反派人物,不少人覺得甘虹首當其衝。在餘歡水失意時,最先背叛餘歡水的就是作為最親近之人的她。然而,從甘虹的角度看,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覺得自己的不幸全部來自於自己的丈夫。

“你有沒有想過,我為什麼會離開你,如果你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如果你沒有愛撒謊的毛病,就算你沒有什麼本事,我們能夠踏踏實實的過日子,我能這樣嗎我?”

如果餘歡水不愛撒謊,他們能過好日子嗎?未必。他們之間關係的破裂很明顯不僅僅是餘歡水的過錯,至少餘歡水沒有犯大錯,對妻子還是十分愛護,但是她自己卻觸犯了婚姻中的禁忌——有出軌傾向,婚內和前男友牽扯不清。可每次吵架,甘虹都能覺得錯不在自己,還總能找到理由說明自己沒有錯。像甘虹這樣,明知自己有錯,卻無法承認,還要進行自我辯解的行為其實是源於“自我辯護心理”。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自我辯護心理”。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甘虹)

01

什麼是“自我辯護心理”?

關於“自我辯護心理”,在《錯不在我》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Elliot Aronson)說:

“自從降臨人世那一天起,我們每個人便擁有了為自己具有傷害性、不道德和愚蠢行為推卸責任的能力,無論我們所犯錯誤的後果是微乎其微還是悲劇性的,規模很小還是波及全國的,我們當中大多數人會發現,要講出‘我錯了,我犯下了可怕的錯誤’這句話,即使並非不可能,也是相當困難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自我辯解心理”,是我們為了自己做錯事找理由找藉口,並且這種能力是天生的。“自我辯護心理”不同於撒謊,撒謊的人知道自己在扭曲事實欺騙別人,但進行自我辯護的人下意識地從思想上欺騙自己,讓我們無法看清事實的真相。也正因此,有些時候“自我辯護心理”比撒謊更具有破壞力。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錯不在我》)

《我是餘歡水》中的甘虹,是如何進行自我辯護的呢?

  • 自己不愛丈夫,和前男友藕斷絲連,她和前男友訴苦說:“自從別過後,他(餘歡水)像變了一個人,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了。”暗示丈夫無能,自己壓力大很委屈,只是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
  • 當得知丈夫被確診癌症時,對丈夫一點都不關心,聽到餘歡水有100萬獎金後跑來要錢:“這個錢是給兒子餘晨的,不是給我的。”
  • 婚姻破裂,把責任都推給餘歡水,怪他愛撒謊沒擔當,卻從沒想過自己的無情與冷漠自私。

在這一層層的自我辯護中,甘虹對於自己在婚姻中的責任早就遠遠拋在了腦後,她心裡自有一套自己的說辭——我無奈我傷心我沒有對不起你,錯都在你餘歡水。看到這樣的甘虹,我們既同情她孃家人欺負她,又恨她的無情。

說實話,難道甘虹真的一點都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不好嗎?也不盡然。當她和餘歡水坦白自己和前男友在同學聚會後開始聯繫時,面對餘歡水的憤怒,她說:“我知道我說出來你是不可能原諒我的……但是,今天我說出來了,我釋然了,就算你走了,我也無愧了。”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甘虹與餘歡水)

本質上,她也知道婚內和前男友牽扯不清不對,但是在行為發生後,她又想辦法將這件事合理化了,這其實是一種“認知失調”。《錯不在我》這本書中也提到:自我辯護的原動力是“認知失調”

02

“自我辯護心理”的原動力——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1959年,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與梅瑞爾·卡爾·史密斯做了一個著名的研究“認知失調”的實驗。實驗主要內容如下:

①實驗目的:考察當個體的態度(誠實)與行為(撒謊)不一致時,即“認知失調”時個體的反應。

②實驗對象:3組大學生。一組在撒謊時能得到20美元,一組能得到1美元,一組不能得到獎金(控制組)

③實驗過程

  • 3組大學生都經歷兩項共計1小時、非常無聊的任務(自我認知:任務很無聊);
  • 然後被說服去告訴接下來要接受實驗人這裡的任務很有意思(實際行為:撒謊說任務很有趣);
  • 實驗結束後,向參與實驗的學生調查他們撒謊時的心態。

④實驗結果

獲得金錢報酬的學生與沒有獲得報酬的學生心態不同,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說謊,也沒有矛盾心理,並且得到1美元的學生對謊言的肯定性更大。

⑤實驗結論

人們改變認知的行為與其得到的金錢並無直接聯繫,否則20美元組會更加承認謊言。1美元組的實驗者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改變了自己的認知,降低了認知失調以及認知失調帶來的痛苦。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認知失調的實驗)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認知失調對行為的影響——正如費斯汀格所言:“當失調存在時,由於個體心理上的痛苦,個體則試圖減少失調,達到認知和諧,以減少心理上的不適。”

同時,費斯汀格提出了減少失調的方式有三種:

  • a. 改變自己對行為的認知
  • b. 改變自己的行為
  • c. 改變自己對行為結果的認識

瞭解了“認知失調”的原理,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甘虹會總能找到理由為自己辯護,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了。

甘虹在為自己的自我辯護時,就是改變了自己對行為結果的認識。她內心覺得自己是個好妻子,對餘歡水算是仁至義盡,為了自己的家不斷操勞,但作為觀眾,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作為妻子她對餘歡水是真的無情的很,從餘歡水患癌後從不過問他的病情,在電視臺上抱著淚流滿面,下了電視臺就翻臉不認人。顯然,甘虹對自己的認識和自己的所作所為基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由此,陷入“認知失調”,開始自我辯護。

“既然餘歡水作為丈夫那麼差勁,她對餘歡水也沒有愛,自己無情一點,這個結果是餘歡水自己造成的吧?”通過對餘歡水的指責,將自己的處境悲劇化,讓自己冷漠的行為得到了合理的解釋,甘虹內心的失調也得以平衡。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甘虹的認知失調)

03

“自我辯護心理”的影響

自我辯護心理,看起來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實際上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

  • 3.1 陷入思維盲點

就拿甘虹來說,在她的認知裡,餘歡水就是個爛人,愛撒謊沒擔當,這輩子就這樣了。所以當餘歡水下定決心想要換一種活法的時候,她毫不留情地說:“你還是原來的你。”

這句話,與其說是說給餘歡水聽的,不如說是說給她自己聽的。雖然她是餘歡水的妻子,但是她不夠了解他,最主要的是甘虹也沒想過繼續深入瞭解餘歡水。甘虹對餘歡水的認識其實已經陷入了一種“思維盲點”,這種盲點讓她不能聽取和接納其他意見,不做過多思考就去下判斷。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甘虹否認餘歡水)

  • 3.2 容易產生偏見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封閉了,那偏見就自然容易產生,特別是當他對另一個人的固有印象不好的時候。甘虹對餘歡水的偏見就不用說了,餘歡水告訴她自己是誤診,她都一直不相信,覺得餘歡水在騙自己。餘歡水自車禍後愛撒謊是事實,甘虹對他的偏見也是事實。

  • 3.3 在“溫水煮青蛙”式的自我辯解中走向決策深淵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一個“溫水煮青蛙”的實驗:

將青蛙直接放在40°的水中,青蛙會因為受到刺激而立馬跳出。而科學家將青蛙放入緩慢加熱的冷水中時,青蛙還能怡然自得地游泳,等到發現水溫無法忍受時,青蛙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了。

這是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同理,當一個人在自我辯護時,一兩次的自我辯護可能不能代表什麼,可很多次呢?

比如餘歡水,從車禍那次說謊是大壯開車起,謊言就一直伴隨著他。直到經歷了生死大劫,他才改掉了這個毛病。餘歡水還比較幸運,最後解救了自己,很多人卻在無數次的自我辯護中迷失了自己。一個學生做了一次弊之後,嚐到了甜頭,就總是為自己的作弊辯解“作弊也不過如此”,最後卻浪費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學習時光悔不當初。一個壞決策下達後,在反覆的“自我辯解”中將我們自己推向決策的深淵——這個時候,我們不就是“溫水中的青蛙”嗎?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餘歡水)

習慣性的自我辯護心理,讓我們喪失了糾錯能力,在固執己見的路上越走越遠。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走上自我辯護的錯誤道路呢?

04

如何擺脫“自我辯護心理”?

  • 4.1 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事實

前文裡我們提到,自我辯護是為了給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從思想上欺騙了自己。那麼,擺脫“自我辯護心理”的第一步就是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會犯錯的事實。

《我是餘歡水》這部劇最荒誕又有意思的劇情就是最後的坦白局,這場戲裡每個人都揭露自己犯過的錯誤,餘歡水當然也不例外。可以說,這次的承認錯誤是餘歡水的高光時刻,以往的他,在謊言中失去了人生,而此時的他在承認錯誤中找回了自己,真正實現了逆襲收穫美好人生。和餘歡水一樣,只有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事實,然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才不會被自己構建的美好表象所迷惑。

  • 4.2 正確歸因,拒絕固有思維

《聖經》上說:“為什麼你能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會犯錯的事實時,我們依然會受到固有思維的影響——相比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更願意相信別人的錯誤。所以,再面對自己的錯誤時,要擺脫“自我辯護心理”,我們就需要拋棄固有思維,學會正確歸因。因此,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推薦兩個方法。

①用“全局思維”看問題

什麼是“全局思維”?全局思維是不侷限於形成當前狀態的直接原因,而且思考問題產生的背景與系統因素,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就拿《我是餘歡水》這部劇來說,我們作業觀眾之所以一眼就能看到甘虹身上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是上帝視角,可以看將前後劇情結合在一起,從全局上看問題。用“全局思維”看問題,我們可以更好地抓住事情的本質。

如何做到“全局思維”呢?這就要求我們系統地關注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在考慮問題時,將各種因素串聯在一起,而不是從單一的因素看問題。比如甘虹,她在思考自己和餘歡水不幸的婚姻時,要考慮的就不應該只是“餘歡水”這一個因素,姑且不提她孃家對他們的影響,至少她還需要考慮在婚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作所為。冷靜客觀地從全局上看問題,她就能發現婚姻出現問題,絕不僅僅是餘歡水的錯。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用“全局思維”思考)

②學會“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即將事物觀點反過來思考的思維方式。相比於正向思維的常規、定勢和慣性,逆向思維是具有顛覆性的、對立的、逆轉的。也正因如此,逆向思維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找到事情中的新視點,挖掘更多的真相。

所以呢,當我們在考慮一件事情的成因時,如果我們本能地為自己辯護,那我們就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對呢?如果自己真的有錯,那就可以採取合適的行動去彌補。一個敢於承認錯誤的人,比一個為了掩蓋真相只知為自己辯護的人可愛的多。

  • 4.3 擴大認知半徑,加強自我的信息系統

為什麼我們難以克服自我辯護呢?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認知有限,導致我們的信息系統內存很小。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使自己做錯了,我們自己也未必能發現。比如:有些熊孩子在自己家裡拿東西拿習慣了,到了別人家裡也像自己家裡那樣隨便拿東西,在他的認知裡,他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個錯誤,當然就會本能地為自己做辯護。

所以想要克服自我辯護的心理,我們還需要擴大自己的“認知半徑”。“認知半徑”的概念是TED演講中謝博德博士提出的概念,將人的認知範圍比成一個圓,半徑越大,人的認知範圍就越廣。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擴大自己的“認知半徑”呢?《認知突圍》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認知層次金字塔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

《我是餘歡水》“反派”甘虹背後的深層分析——“自我辯護心理”

(認知層次金字塔)

①獲取信息知識。包括書和各種課程中的信息,從他人身上學到的知識等。

②加工知識。很多人獲取了信息後就停留於此,但實際上融入了我們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後才能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

③形成體系知識。在某個領域擁有足夠的加工知識,並將他們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

④智慧。這一層比較難達到,有些人不將“智慧”當成知識,由大量的知識體系搭建起來的,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總而言之,不斷地獲取和加工知識,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擴大“認知半徑”的好途徑。

05

寫在最後

《我是餘歡水》這部劇已然大結局,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依然未斷。透過甘虹這個可憐又可恨的“反派”人物,我們認識到了認知失調所帶來的“自我辯護心理”。這種心理會讓甘虹固執地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給她的生活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實際上“自我辯護心理”不僅僅出現在電視劇中,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學會擺脫“自我辯護心理”,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