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眼下已经是四月下旬了,季节上则是进入季春时节,满眼望去田野里则是五颜六色,绿油油的麦田,树叶也是绿的,金黄的油菜花,路旁则有红色的、白色、蓝色的野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好的春光里怎么少的了柳树的影子呢,公园的小桥边,河边的堤岸上,欣赏着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更有"桃花暖日茸茸笑,杨柳光风浅浅颦",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可是柳树多了就会有很多的柳絮,柳树分雌雄,雌株花落后,飘飞出一朵朵带着种子的白色绒毛,就是柳絮,柳絮会借助风力传播完成繁衍。漫天飞舞的柳絮还有可能遮挡行人、车辆的视线。柳絮属于易燃物质,遇到火星极易导致火灾发生。真是:

草长莺飞四月天,柳絮飘飘惹人烦。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柳絮多到令人生厌的程度呢,本文以唐诗为例探讨柳絮在古人眼中的形象。

以柳絮代指雪花

提到以柳絮代指雪花,就不得不提起有咏絮才之称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幼时就很聪慧,与一帮兄弟辈在一起读书讨论诗词,毫不落下风。一日大雪,谢安问道:"大雪飘飘何所似?"侄子谢朗答道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将飘飘洒洒的雪花比作因风而起的柳絮。谢道韫因此博得咏絮才的美名,连《三字经》都说"谢道韫,能咏吟。"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自谢道韫后很多诗词中都用柳絮代指雪花,唐代也不例外,比如享有"五言长城"之誉的诗人刘长卿的《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


长沙耆旧拜旌麾,喜见江潭积雪时。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

初开窗阁寒光满,欲掩军城暮色迟。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还有赵彦昭的《苑中人日遇雪应制》: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应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中的柳絮指代的都是雪。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借柳絮排解愁情

柳絮在空中飘来飘去,捉摸不定,像极了失落的心境,像一种忧伤,一种惆怅,有一种"寻寻觅觅"的感觉。因此,很多时候诗人用柳絮来抒发胸中的愁闷,比如在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五》中写道: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这组绝句写与处在安史之乱的年代,此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春天来了,眼前的景物那么美好,可是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因国难未除,故园难归,此时他站在芳洲上思绪万千,眼前的景物也好像要和他作对一样,癫狂的柳絮像极了他烦乱的心绪,一时间只愿其随风而去,随水而流。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以柳絮叹春光易逝

柳絮飘落的时候,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春天就快过去了,所以很多作者用柳絮来表达对春的留恋与不舍。比如韩愈的这首《晚春二首·其二》: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作者感叹春色将尽,曾经盛开的鲜花大多已经凋零,只剩下榆钱和柳絮被风出来出去,在园子里到处飘荡。拟人化动作"随"、"走"给人一种六神无主的感觉,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在感叹春色将去之时有多了几分闲愁。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被称作"苦吟诗人"的贾岛早年出家为僧,才华被韩愈发现,韩助其还俗并对其进行指导,二人情同师徒。贾岛在《送神邈法师》同样借柳絮表达了自己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柳絮落濛濛,西州道路中。相逢春忽尽,独去讲初终。

行疾遥山雨,眠迟后夜风。绕房三两树,回日叶应红。

在西州的道路中,作者与神邈法师相遇,在感叹春光易逝的同时,作者的思绪有些迷茫和纷杂,就是"柳絮落濛濛"的感觉,想起以前为僧的经历和现在的仕途不得意,不禁感慨自己的漂泊不定和前途渺茫。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柳絮为害

唐朝都城主要有四条沟渠,分别为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这些沟渠两岸遍植柳树,一来提供荫凉美化环境,二来利用柳树的发达根系固岸守堤。

还有个传说,就是隋炀帝喜欢柳树,所以在都城及所到之处遍植柳树,还赐柳树姓杨,称为杨柳,诗词中也多以杨柳指柳树。

除了首都,其他地方也广为种植,柳树多了,柳絮自然也会多起来,刮起风来,满城白茫茫一片,确实扰民。一到暮春,曲江池畔,灞陵桥边,柳絮吹到路边像雪一样成堆出现,吹到人身上胡子眉毛都白了,吹到水里像给小河盖了被子……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白居易有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传世,在柳絮过多这件事也不会落人之后,他的《柳絮》就讲了"白头翁"的故事:

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

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

为什么"三月尽是头白日",让作者成为白头翁了呢?当然是柳絮了。以《柳絮》为名,全诗却没有提到柳和絮,而是提到了杨花,作者在隔山打牛吗?当然不是。

这就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传说有关,杨柳并称表示柳树,此处的杨花指的就是柳絮了。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西还寿安路西歇马》则抱怨柳絮弄得他衣服帽子上都是白。

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日晚独归路,春深多思人。

去家才百里,为客只三旬。已念纱窗下,应生宝瑟尘。

在同一地点他又写下了另一首诗叫《寿安歇马重吟》则写出了柳絮范围之广,人和马要在柳絮中穿行。

春衫细薄马蹄轻,一日迟迟进一程。

野枣花含新蜜气,山禽语带破匏声。

垂鞭晚就槐阴歇,低倡闲冲柳絮行。

忽忆家园须速去,樱桃欲熟笋应生。

诗人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到了春天的气象,很是愉快,于是一路走来并不着急,走累了就到槐树下歇脚。慢行中感觉柳絮扑面而来,在策马冲着漫天柳絮走去时,才意识到原来现在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再不抓紧赶路,就会错过家里的樱桃和新笋,于是策马飞奔。

不只白居易的诗里有反映柳絮扰民的情况,诗人韩偓在《卜隐》中也写了柳絮浮在水面上的情况。

唐诗中的柳絮,经常被看作雪,还会像诗人的闲愁一样随韶光而逝

屏迹还应减是非,却忧蓝玉又光辉。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

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柳絮盖溪鱼正肥",像白色的被子一样盖在溪水之上,可见柳絮有多严重。

其实这些诗人,并不是有多讨厌柳絮,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当时柳絮多到扰民的程度了。而且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并没有发现柳絮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等疾病,因此没有相关的诗词和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