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及時發現馬謖無能、導致街亭失守?

視頻電影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郡宜城縣人。與哥哥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馬謖才器過人,且好談論軍計。馬謖在諸葛亮南伐時提出:用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然後,就有了“七擒孟獲”,南人不復反矣的成功。所以說馬謖並不是無能之輩,才能還是有的,只不過大多是做為參謀出謀劃策,並沒有具體的帶兵經驗。為什麼諸葛亮要派遣馬謖守街亭?

很簡單的道理,諸葛亮想著栽培馬謖,三國志有記載“諸葛亮頻攜謖,逢議點謖”。蜀漢政權內部並不是一團和諧,幾大派系之間也是在明爭暗鬥,而夷陵之戰,諸葛亮代表的荊州派系死傷慘重,“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戰死,馮習、張南、傅肜這些荊州戰將同樣戰死,所以在北伐之戰,諸葛亮有魏延這樣百戰老將不用,派一箇中軍參謀守街亭就是為了訓練馬謖,街亭很重要,但是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守住街亭並不是很難的任務。看一下諸葛亮的安排,

第一步馬謖王平守街亭

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

第二步高翔旁邊策應

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紥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紥。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第三步魏延右邊策應

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紥。

就這安排,守住街亭簡直萬無一失,為什麼街亭失守了。因為馬謖並沒想這守街亭,他想立最大的功,直接打敗曹軍。上山紮營,居高臨下,以破釜沉舟之勢,擊潰曹軍。想法很好,但士兵不聽你的,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沒有趁曹軍新來乍到,殺個措手不及,等到人家紮下營寨,合圍已成。那就敗局已定。

總得說來,諸葛亮栽培馬謖著急了,應該讓魏延守街亭,馬謖做策應。而馬謖為了表現也著急了,本來守住街亭就是大功一件,非要畫蛇添足,造成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哈嘍,您好,我是愛胡扯的老馬,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馬謖應該算是三國時期蜀漢非常厲害的一員大將了,早期的時候曾在蜀漢的腹地為官,頗有才華,並最終進入諸葛亮的視野成為蜀漢重要的一員。因此我們不可能說馬謖無能,馬謖能夠進入到蜀漢的議事核心,怎麼能和無能二字扯上關係?

馬謖太驕傲,人有些飄。

其實在蜀漢陣營,馬謖這個人和彭羕有幾分相似,只不過這兩個人一個被劉備器重,一個被諸葛亮器重。

想當初劉備比較器重彭羕,而且彭羕也很有才華,但是過於驕傲,最終諸葛亮建議劉備應該遠離彭羕,使得彭羕被遠派他鄉最終慘死。而諸葛亮比較喜歡這個馬謖,馬謖與彭羕都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要謹慎使用馬謖。可惜歷史證明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臨終建言。

馬謖失街亭恰恰因為過於驕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應該是抱著必勝的信念,因此對於戰局都有著非常精確的把握。可惜諸葛亮千算萬算漏算了馬謖的驕傲會不聽從自己的安排和部署。在街亭一戰中,馬謖的先鋒王平曾多次勸諫,也被剛愎自用的馬謖無視了。最終因馬謖的街亭失敗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局流產。

所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是因為痛惜馬謖這個人,可能更多的是痛惜自己多年佈局的北伐因為馬謖這個笨蛋毀之一旦。


愛胡扯的老馬


馬謖失街亭,終結了蜀國的北伐夢,很多人說這個鍋應該由諸葛亮來背,真的是這樣嗎?女史並不這樣認為。

馬謖的身份證

馬謖第一次出場是在劉備臨死託孤之前,劉備將馬謖支開後對諸葛亮說:“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何劉備會把如此一個不看重的人放在身邊。

原來這得益於馬謖的哥哥馬良,馬良很有才華,曾是文官之首,是早期在荊州之時就追隨劉備的原班人馬,之後更是陪關羽駐守荊州,可以說是劉備的核心班底。馬謖有馬良這層身份在,自然不會被劉備冷落。但是從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來看,顯然劉備認為馬謖就是一個幹啥啥不行,只會打打嘴炮的人。

既然劉備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為什麼諸葛亮還讓馬謖去守街亭這麼一個戰略要地呢?這要從馬謖本身的優勢來分析。

諸葛亮看重馬謖的原因

NO.1 出身也是實力的一種

蜀國的班底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諸葛亮為首,早期便追隨劉備的荊州派;還有一部分是蜀地本土士族組成的巴蜀派。因為蜀國都城在成都,巴蜀派實力盤根錯節,經營多年,且有源源不斷的當地人才引進,顯然實力更為強勁。作為荊州派的代表,諸葛亮自然要為荊州派爭取利益,未來自己的接班人顯然要從荊州派當中選擇,而荊州派在當時年輕一輩中顯然沒有能挑大樑之人,只能瘸子裡面挑矮子。馬謖作為荊州派之人,自然受諸葛亮更多關照。


NO.2 打嘴炮也是一種能力

諸葛亮遠征南蠻之時,馬謖去勞軍,剛好馬謖的哥哥馬良去世不久,馬謖身披白皮,很是惹眼,自然得到了諸葛亮更多的關注。之後諸葛亮將其留在營帳中敘話,二人聊到平蠻策略之時,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伐兵為下”的策略和諸葛亮不謀而合,不免讓諸葛亮對他高看一眼,也讓諸葛亮看出了馬謖有心肩挑重擔的態度,有時候態度比能力更重要。

而且劉備去世後,剩下的荊州派主要以武將為主,曾經隆中對的豪情和策略,諸葛亮再也無人可以訴說。馬謖作為小謀之才,顯然和諸葛亮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這也難免讓諸葛亮對其另眼相待。總之,馬謖成功進入了諸葛亮的眼簾。


馬謖守街亭失敗的原因

既然有意讓馬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對馬謖的培養可謂不遺餘力。僅僅三年,從未領兵的馬謖就被提拔為將軍。諸葛亮內心其實明白馬謖只是謀士之才,非領軍之將,仍然讓他擔當重任的原因一方面是歷練,另一方面純粹為了給馬謖送功勞送資歷。為什麼這麼說?

且看諸葛亮如何佈置:

1、 派生性謹慎的王平輔佐馬謖;

2、 派高翔陳兵柳城為援;

3、 派魏延領兵馬為援。

一人輔佐,兩員大將作為援軍,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真是照顧有加,這不是送資歷送功勞還能是什麼?

然而街亭還是失守了,失守在馬謖的自以為是,抗命不遵。作為一個文官明明沒有絲毫的突圍能力,還想學勇戰派的策略俯衝而下瓦解敵人,明明可以固守待援,非要秀一把騷操作。

街亭的失守歸根究底是蜀魏兩國軍力先天上的差距,否則後來魏延和高翔聯軍復收街亭也不會堅守不住,達不成戰略拖延的目的。馬謖失街亭,與其說是諸葛亮識人能力的缺陷,不如說是諸葛亮和命運抗爭失敗的懲罰。

結語

順勢而為的人,審時度勢,步步為營,可謂智者;逆流而上的人,一往無前,九死不悔,可謂勇士。

明知蜀國國力不如魏國,卻不顧一切,毅然北伐,想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復興漢室。

諸葛亮不瞎,只不過選擇了成為一名勇士,試與這天地鬥上一鬥。

天命在魏,非人力所能逆,馬謖街亭失守不僅葬送了諸葛亮的北伐夢,還成為了諸葛亮人生中的汙點,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