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神祕筆法”,學會了這些,才是書法入門的關鍵

書法的核心秘訣是筆法,不懂筆法寫出來的字不算入門。

書法藝術跟其他門類的藝術一樣,有著“術”與“道”兩個方面,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則止於“術”。

書法之妙道在於“筆法”,更在於內在的性情涵養,這兩者相輔相成,這節課我們主要談“術”的問題,就是書法的筆法問題。

我們從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的一段話開始談起: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張彥遠是比較有名的書法理論家,這段畫說的是筆法的神秘性,其實筆法確實神秘,很多人窮其一生仍舊難以領悟,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這些人都是看見了古人的真跡再加之深厚的書法修養才能徹悟筆法的,而宋元之後的書家,能領會古法的人越來越少了。

書法的神秘性體現在難以用文字描述,而是一種心、手、筆合一的動作表達,即便能用文字說清楚,也是一種膚淺的表象,想要徹底明白,非得窮數十年的功夫不可。

我們今天就試析下古人的“神秘筆法”!

筆法的千變萬化終歸不離其宗,當代著名書法理論家邱振中教授將其分為:平動、提按、絞轉三個方面。這中分析方法是從筆法的運行方式上來闡述的,這種證法在普通的觀者眼中,也並不究竟,今天我們重新從三個方面來闡釋下筆法的妙義。

即:

輕重

正側

緩急

這三種運動方式構成了書法的所有藝術表達。

輕重

書法的輕重變化很容易理解,其實就是提按用筆產生的藝術效果,毛筆提起來筆畫就比較輕,毛筆按下去,筆畫就比較重,用筆的輕重最能體現書者的情緒。

我們以王羲之的《喪亂帖》為例來看下,用筆的輕重變化如何來表達情緒的:

書法中的“神秘筆法”,學會了這些,才是書法入門的關鍵

王羲之《喪亂帖》

我們看《喪亂帖》中的前三行,足以說明問題,書法的高明之處就是可以表情達意,通過筆墨的輕重緩急來表達情緒,前三行當中用筆較重的紅色框中的字,都是情感比較迸發的地方,王羲之先人之墓慘遭“荼毒”,所以“喪亂之極”,寫法了“離”字,是情感最濃烈的爆發點,所以此時用筆最重,其他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分析,情緒過度的地方或行書、或草書、或牽絲映帶來體現,到了這個“甚”字情緒同樣濃烈,王羲之並沒有將這個字“加重”筆墨,而是採用一種“中宮內收”的方法,給人一種極為壓抑的視覺衝擊。

正側

明朝有個藏書家叫做豐坊,寫得一手好小楷,他在自己的《書決》當中說道:

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測也。

中鋒為主乃是“古法”,沒有中鋒不必談書法,而側鋒則是輔助作用。


書法中的“神秘筆法”,學會了這些,才是書法入門的關鍵

米芾《臨沂使君帖》

我們看米芾的《臨沂使君帖》,這個手札是中側鋒並重的典範,從最初的行楷、到行書、到草書、再到大草實現了不同的筆法轉變和中側變化,一個字當中不斷變鋒,中側皆有,是米芾“刷字”以及“八面出鋒”的典型案例。

這種變鋒是書寫行草書最重要的筆法,如何從中鋒到中鋒,或者從中到側,或者從側到中,這裡邊設計到捻管與轉手腕的筆法規則,這一點若是闡述開來需要篇幅,這裡我們就不多講了。

緩急

書法的緩急,很能體現用筆的心緒,與書者的內心表達, 這種用筆的緩急在有意無意之間亦或是無意識的自然書寫,在這種有意無意間的自然書寫當中完成了情緒的層層變化。

我們以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為例來談談用筆的緩急之態:


書法中的“神秘筆法”,學會了這些,才是書法入門的關鍵

《黃州寒食帖》

我們看《寒食帖》當中的用筆緩急的變化,從“自我來黃州”到底三行末尾,這是第一個階段,從第四行到第七行,用筆逐漸變快,逐漸放鬆,字態的變化開始增多,字態的大小、錯落、輕重、欹側所有的變化都開始展現出來了,這個大家可以自行分析。

從第八行到十一行又是一層遞進,字跡逐漸變大,為什麼變大呢?因為“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在這種情緒的渲染之下,用筆的變化也會隨之而變化。

到了最後幾行,字變化更大,字態的“斜度”也進一步加大(當然這一點跟蘇軾的執筆有關,這一點我們不做討論)用筆更加放縱,出現了最長的線條(紙字),“烏銜紙”三個字用筆輕盈,也能體現情緒過度的情緒表達,“哭塗窮”三個字最能體現情感的集中迸發,所以用筆遲重,到哦最後一個“起”字,心緒逐漸平穩,採用了一個楷書用筆的結尾。

書法之所有的變化,皆不出輕重、正側、緩急之藩籬,將這三種變化熟練應用,才算基本掌握了書法的入門要領!


文/彧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