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秦檜,岳飛能如願北征迎回“二聖”嗎?

hey蕭某人


我想,不能。有人認為秦檜並不是岳飛北伐的最大阻力。很多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才是幕後黑手。後人對他們的責罵太多太多……

但是其實這兩種說法都還有問題。


在世人眼中,宋高宗趙構應是一個毀多譽少之人。宋高宗身上的標籤,以“賣國”為著。與此相關的,有兩件事尤其讓世人扼腕,一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岳飛,二是拒絕迎回徽宗、欽宗二帝。

先來說說宋高宗“賣國”這件事。所謂“賣國”,主要是指高宗消極對待收復故土,力主與金人和議。應該說,南宋初年,君臣都是不願放棄中原的。當初秦檜作為內應被金人放回後,曾向高宗提出過“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即宋金劃江而治的建議。高宗直接懟了回去:“我北人,應歸何處?”然後罷免了秦檜。但金人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高宗君臣漸漸有了恐金心理,他們很快就明白了當時的態勢,接受了不願接受的現實。

此後,除了頭腦簡單的軍將外,君臣都不真想收復北方了(韓侂冑例外)。與金和議成了南宋朝廷的基本國策。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簽訂,宋以割地稱臣的代價,與金約定了邊界:東以淮河中流,西到大散關(寶雞西南)為界。高宗“賣國”這件事似乎是坐實了。然而,高宗也曾指揮、組織過抗金;他又一直沿用宋朝的國號和正朔,還沒有達到完全“賣國”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投降派的首領,但稱其為“賣國賊”,則有過毀之嫌。

紹興和議換來了四十來年的邊界和平。但宋金似乎都不滿意於這條界線。此後雙方又互有攻守,分別於1163年、1208年簽訂了隆興和議、嘉定和議。耐人尋味的是,無論南攻北守還是北攻南守,無論南進北退還是北進南退,後來的兩個和議都沒能突破紹興和議確定下來的的界限。宋金以半個多世紀的和與戰,只是證明了一個早就存在但雙方都不太能接受的事實:“東以淮河中流,西到大散關(寶雞西南)為界”,就是宋金勢力的極限。而這,卻印證了一個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的結論:高宗當年力主與金和議,恰恰是一個正視了雙方態勢的正確的決策。

據說,金人願意接受和議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殺飛,始可和”。但我更傾向於相信,這只不過是宋高宗君臣隱瞞真相的一個藉口而已。就當時情形而言,宋高宗和秦檜若要促成宋金和談,必殺岳飛。

如所周知,宋朝政策的傳統,就是重文輕武。雖然南宋建國之初,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所以高宗不得不適當地鬆動嚴格限制武將的策略,允許前方將領擁有一定程度的指揮、組織、訓練的自主權,因而形成了幾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湧現了一批堅決抗戰的傑出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等。然而,宋高宗對主戰派將領並無好感。一是主戰派高喊的口號是“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如果戰勝金人,迎回二帝,皇位就會發生問題;二是主戰派全是武臣,若是戰勝金人,高宗害怕武臣會更加跋扈難制。

宋高宗討厭主戰派,為什麼必死者一定得是岳飛呢?因為宋高宗一意求和,岳飛卻是最激烈反對求和的將領。我們知道,自宋太祖建宋以來,唐末五代驕兵悍將干預朝政的傳統,就是宋朝統治者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雖然,岳飛是歷史中難得的軍事天才,性情至孝,忠心為國,治軍嚴明。但是,岳飛忠烈激憤的心理,不免對朝廷時有意見,他在軍中又極有聲望,宋高宗就以為他有傭兵跋扈的嫌疑,必欲殺之而後快。這恐怕是岳飛個人的不幸,但未必是南宋朝廷之不幸。

因為以岳飛之忠勇、果敢、謀略,以岳家軍、韓家軍之士氣、鬥志、戰力,戰勝金人迎回二帝,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徽、欽二帝真的被主戰派迎回了,即便欽宗願意讓位,也還是有發生皇位糾紛的可能。

這種可能性,被300年後明朝發生的“奪門之變”證實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不久,于謙擁戴成王朱祁鈺臨危即位為明代宗。一年後,狡猾的瓦剌首領也先把英宗放回了明朝。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被代宗幽禁在南宮。誰曾想七年之後,竟然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奪門之變”,英宗居然“南宮復辟”了。由此反觀,當年宋高宗拒絕迎回二帝,對於維護南宋政局的穩定,或許不無意義。

宋高宗這麼害怕欽宗回來,大概與其皇位來之不易有關。趙構是徽宗第九子,庶出,即位前是康王。因母妃身份低微,康王是諸皇子中最不受重視的一位。如果不是靖康之變,皇位八竿子也打不著他頭上。然而,逆境中成長的磨礪,反而使康王成了徽宗諸子中最有才識膽略的一個。在金人第一次圍困東京時,康王曾赴金營為人質。由於他舉止鎮定,氣態安適,令金人疑惑,以為是假皇子。金人要求以肅王替代他為質,康王因此得以脫離金營南走。後來欽宗以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募兵勤王。結果在金軍擄趙宋宗室時倖免,成為留在故土的皇室成員中地位最高者。這才在宗澤的支持下,得以紹繼大位。皇位來得如此名不正言不順,對於迎回二帝,高宗內心之緊張與不安,似可理解。


然而,宋高宗似乎並非貪戀權位之人。1162年,宋高宗56歲,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即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1187年,宋高宗81歲,病死於臨安行在。總計高宗在太上皇任上,長達26年之久。

有一個細節很容易被忽略。南宋初年,當各路軍隊在黃淮、江淮之間與金人鏖戰之時,由於生產停息,民生困苦,南方各處盜匪蜂起。當時最強悍的盜匪,有襄陽的張用,洞庭湖的楊麼,湖南的曹成,他們都先後都被岳飛所平;又有福建的範汝為,被韓世忠所滅。可見中原動盪之時,社會不安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當此之時,對宋室而言,三年一次南下擄掠的金人,已經不是最大的威脅,因抗金作戰導致的民生凋敝、社會不安,才是最重大的威脅。而這,卻不是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考慮的問題,但卻是宋高宗憂思之所在。或許,這才是宋高宗力主和議的根源所在。


或許,廟堂有廟堂的謀劃,江湖有江湖的激憤,但廟堂之謀劃永遠不可能被江湖所理解,正如江湖之激憤永遠不可能被廟堂所接受一樣;或許,君主有君主的隱憂,臣子有臣子的思慮,但君主之隱憂永遠不可能被臣子所洞察,正如臣子之思慮永遠不可能被君主所體諒一樣。


或許,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

這是岳飛的悲劇,這也是高宗的悲劇。

或許,這又不僅僅是岳飛與高宗的悲劇……


如果對你有用的話。點個贊,給個關注再走吧。😊


小史一樁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說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情況是,長江以北被金國佔據,南宋佔有長江以南。

南宋軍事力量薄弱,軍隊組成人員複雜,戰鬥力不強。金國軍隊由於常年戰鬥,加上有降兵,可以利用佔領區補充後勤和兵源,軍事力量佔有極大優勢。

南宋軍隊在戰場上只有少數的勝利,金國在戰場上有優勢,南宋的勝利不足以改變金國佔據主動性的大局。南宋想打敗金國的可能性非常小,那麼,迎接“二聖”就無可能。

南宋軍隊大都掌握在幾個主要將領手中,這些將領威信很高,如果叛變,會對南宋朝廷造成致命打擊。南宋的皇帝和大臣都對這些武將充滿戒心,恐怕尾大不掉,對武將不信任。

根據以上背景可以知道, 岳飛能夠收復失地的可能性非常小。

岳飛要繼續北伐,皇帝和大臣都會阻攔。因為如果繼續打仗,無論是失敗和成功,都會對皇帝和大臣利益造成影響。

敗了,南宋有可能亡國,皇帝大臣會做亡國奴。勝了,兩個回來的皇帝如何安置是個問題,岳飛權力和影響太大,會直接影響皇帝大臣的地位。

無論是沒有秦檜這個人,還是有秦檜,秦檜不陷害阻攔岳飛,岳飛也無法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話史人


南宋時秦檜作為主和派的首領,他對金人搖尾乞降,對主戰派民族英雄岳飛殘忍陷害,而留下千古罵名。近來有人對其言行加以分析,發現他有著更今人厭惡的一副嘴臉——秦檜是金國奸細。

說秦檜是奸細,真正提供證據的是金人。宋嘉定七年,宣宗為避蒙古兵,遷都南京,其主意就是秦檜提出的。在兩兵交戰時,秦檜還主動去誘當時的大臣張浚、韓世忠等投降。

秦檜是奸細還有很多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