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時候總會有知識總結,這些忘掉的東西重新看看

學習的時候總會有知識總結,這些忘掉的東西重新看看

1、 電影的發明: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標誌著電影時代的開始。

2、 1911年,在電影發明16年之後,意大利詩人喬託。卡努杜發表了《第七藝術宣言》,宣稱電影是一門藝術。第七藝術也成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3、 電影的特性包括:綜合性、逼真性、蒙太奇。歸納以上三點,即藝術形式的綜合性,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性,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特殊的表現手段。

4、 導演必須重視時間因素的敘事功能,熟練掌握運用影像達到情節表義的再現方法。這是導演的基本功,也是最常用的表述方法。

5、 升格是慢動作拍攝。降格是快動作拍攝。

6、 蒙太奇是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把不同的材料,根據一個總的計劃把它們裝配在一起,夠成一個整體。這個詞被借用到電影中來,含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併成為世界上電影的通用術語。

7、 蒙太奇就是依照情節的發展和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起來,使觀眾得到一個明確、生動的印象或感覺,從而使他們正確的瞭解一件事情發展的一種技巧。

8、 電視和電影的差異:物質材料、製作手段、審美媒介以及觀賞方式的差別外,屏幕與熒幕的尺寸差異,也使電視劇應用較多的特寫和近景來表現人物和敘述情節,不宜多用遠景和全景,而電影適宜用全景和遠景表現規模宏大的場面,營造雄偉壯闊的氣勢。

9、 電視與電影的相通在於藝術創作原理和規律上,諸如視聽語言、表現手法、展示技巧、審美功能、社會作用等規律方面,以及在創作原理上都需要概括主題、表述思想、塑造人物、結構情節、協調節奏、尋找和內容相適應的形式等諸多方面,也都是相通的,都是通過聲畫結合的手段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的。電視劇和電影故事片,在藝術創作規律和創作原理方面,二者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鑑的。從實質上看,電視劇和電影在創作上是比較不出根本性的差別的。

10、 導演是一部影視產品的中心,是作品的藝術質量的總負責。“導演中心論”,是由影視藝術的特性決定的,掌握著藝術創作的指揮權。

自電影誕生有了自己的歷史以來,導演成就了影視創作的藝術中心,導演要把攝製組的攝、錄、美、服、化、道、作曲、剪輯、特技等部門的藝術創作納入自己的藝術總體構思之中,統一在自己的創作意圖之下,才能帶好一班人,共同攜手完成影視作品的創作。

11、 導演素質:1廣博的文化知識,深厚的文學素養,並且要不斷的孜孜以求。2注意生活的積累。(直接的生活經驗,間接的學習積累)3敏銳的藝術感覺,熟練的藝術技巧4進步的世界觀,關注當今5韌性6較強的組織能力7想象力

12、 為什麼導演影響到作品的最終質量?由於導演肩負著藝術創作和製作組織的雙重任務,在這個意義上,專業技能、藝術品味、文化根基、人文觀念以及溝通組織能力和個性修為,決定著每一部作品的最終形態。

13、

導演的工作步驟:1案頭工作:劇本分析,場面、人物理解、視覺化節奏;2調度設計:演員調度、攝影機調度;3分鏡頭敘事:標註鏡頭變化;4指導演員:對人物理解和現場表現。

14、 導演闡述:向攝製組全體成員講解,並進行討論,達到統一認識。導演闡述是導演對未來影片或電視劇描繪的藍圖,是導演創作意圖和完整構思的說明,也是導演的綱領性的設計。導演闡述的寫作,並無固定的模式,由導演的個性和風格各異,所以有各不相同的寫法,有的寫得非常具體細緻,甚至涉及每場戲的構思和設計方案;有的則是提綱攜領的只談主要問題。所以不必拘泥於一種格式。

從內容看,一般包括一下幾點:1對劇本的立意、主題思想、時代背景等方面的闡述。2對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3對劇中矛盾衝突的理解與把握。4對未來影片風格樣式的定位5對節奏的處理6對錶演、攝影、美術、化妝、服裝、道具等創作的構思和造型設計的要求。7對音樂(作曲)、錄音、剪輯等各創作部門的提示。8對劇中需要運用特技處理的部門提出要求,以便與特技部門協商處理等。不必面面俱到,但應力求明確、生動、具體、富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並能鼓舞攝製組全體成員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同心協力,共同完成攝製任務。

15、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用於現場拍攝的藍本和依據,也是導演文學劇本的二度創作。將文學語言轉化為可讀的視聽語言結構,並將導演的一切藝術構思溶入到分鏡頭劇本之中。著名的美國導演希區柯克說:對我來說,設計分鏡頭劇本其實才是真正的創作影片。等到分鏡頭定稿,在我心裡影片已經算拍完了。導演在分鏡頭時,應注意的是,要有自己的構思,並實現構思尋找可視的物質外殼,並對劇本中某些情節段落加以強調或沖淡。

16、 剪輯是以拍攝的畫面和錄音素材為基礎,參照分鏡頭劇本,結合導演意圖,將分散的鏡頭,有序的、合乎邏輯的、富有節奏的組接在一起。剪輯過程一般經過初剪、細剪、精簡三個階段。

17、 導演部門一般配有副導演、助理導演和場記。電影場記每個鏡頭需要填寫一張,一式三份,一份隨膠片送洗,一份交剪輯,一份留存。

18、 分場大綱

:故事的脈絡,走向,主旨和精神。

19、 完整的故事中的情節必須通過劇本起承轉合,即起因、轉折和結局。

20、 劇本骨架的目標性:劇本的主旨;人物的目標。

21、 戲劇的結構:1開放式:自然時間的順序;2人像展覽式:將眾多類似人物速寫巧妙組合;3鎖閉式:危機的那一刻開場,運用回顧

22、 故事中的趣味性:1情節的趣味性;2人物的趣味性;3社會的趣味性

23、 戲劇的格局:故事的結尾常常用來判斷情節的風格。1喜劇風格:歷經磨難完成目標;2悲劇風格:努力向上,卻依舊掉入失敗的泥沼;3單純格局:單一故事主線進行或解決一個糾紛;4繁複格局:布上多條故事主線交互進行,劇中人物在反覆的糾葛中歷練;5加速格局:劇情偏重節奏上的追索,而是情節咄咄逼人,鬥爭激烈緊張;6過緩格局:將時間主線加以放大,並將劇情轉入事件中加以分析而謹慎呈現解決的經歷。

24、 戲劇性敘事法則:1順敘法:連接情節環扣使人被帶動,前提是情節要動人。2倒敘法:將已發生的結果呈現,然後將劇情回溯到以前。3雜敘法:分1)參與:觀眾與劇中人一樣不知後序;2)不參與:觀眾冷眼看劇中人努力。

25、 文學劇本與文學小說的差異:文學主要靠文學語言來傳達信息和思想,讀者看不到具體的形象,只能靠聯想來接受感染,或靠想象來捕捉形象。而電影的本質在於為自身創作了一種和文學語言完全不同的,為人類所能共同理解的視覺語音。比如鏡頭從一個人的全景,立即切入這個人的頭部特寫,不致於使觀眾誤解為身首異處而感到驚駭;它也可以從冰天雪地的景色,立即化入百花盛開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冬去春來的時間與空間的轉換,而不會影響場景的真實性,或者產生斷裂感。這種電影語言無須通過文字的詮釋或註解,即可成為通行的國際語言。因為它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所以它更直觀。

26、 劇本撰寫:1不論分場大綱還是劇本書寫,場次可以用“S”來表示,英文“scene”;2每場戲需要註明場景、地點、時間;3在分場大綱與劇本中常以(△)引導的敘述來傳達一些象徵情緒、意境或鏡頭語言,這些敘事在劇本評估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4文字敘述有說明情節的作用,應儘量呈現具體的影像感,讓人能看到文字立刻想象到畫面。

27、 景別變化的因素:1鏡頭切換;2人物角色運動;3攝像機運動;4變焦運動

28、 構圖形式要著重考慮:1主體與陪體;2環境的處理及相關關係;3空間關係;4影像的虛實、光影、影調;5色彩配置;6氣氛控制。

學習的時候總會有知識總結,這些忘掉的東西重新看看

學習的時候總會有知識總結,這些忘掉的東西重新看看

學習的時候總會有知識總結,這些忘掉的東西重新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