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说起赵括,大家就会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因为这位历史人物的经典形象,就是熟读兵法,但是缺乏战场经验。那赵括的这一生,历经的唯一一战也让他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一场战争就是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这一战,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战争最初,赵国军队是由廉颇率领的,被击败了好多回,几名主将领也被秦军所杀死。于是廉颇面对这种情况,开始采取固守营垒的战略,在军队周围筑起城墙,选择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来消耗秦军的锐利,这种战术颇为有效,于是秦军开始使用“反间计”。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同时,赵王对廉颇的数次失败和坚固自守受够了,再加上听到了秦军故意流传的谣言,说是秦军只害怕赵括,赵王一听,便信了,便将廉颇主帅的位置给了赵括。最终结果大家都很知晓,我们来聊下到底有哪些因素造就了秦国的胜利。

其实《史记》有意神话“战神”白起的作用,而忽略了秦国最高统帅秦昭王的坚强决心和选将用将之明,忽略了秦军“锐卒”在“军功爵位”制度激励下的战斗作风,忽略了以重装步兵为主的秦军更适应在多山的上党地区作战,更忽略了秦军拥有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拥有更加高效的后勤运输(包括水运)系统和人力资源,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未来的战争实践中陷入“押宝于名将”而忽略了军力的长远建设和周密的战争准备;比如把赵国的失败单纯归结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罔顾赵军步兵作战能力的低下以及赵国君主在关键时刻受到反间计、临阵换帅、干预前军指挥的用人之失和错误战略指导,容易使后人对历史产生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赵括其实并非如《史记》所言的只会“纸上谈兵”,他在长平之战中选择主动出击其实基于三个方面的“无奈”:一是赵军粮饷不足、后勤供应中断,必须采取速战速决之策,不主动出击便是死路一条;二是赵军最高统帅赵王急于与秦军决战,不惜为此临阵换将,且换赵括为帅的目的就是尽快与秦军决战;三是廉颇在战争前期屡战屡败,当转为守势时赵军又不善于“坚壁”。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回望长平之战,赵军在军事上的最终失利,根本原因还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秦国。无论是赵王的战略指导,还是之前廉颇的屡战屡败;无论是秦国的反间计,还是赵括的错误作战指导,其背后都根源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对比和军事力量的优劣异势。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历数代有为之君的长期经营和艰苦征战,统一天下的国家意志已经坚如磐石,举国动员的战争机器和军事体制已非赵国等其他六国所可抵抗。这段历史运行的最终结果深刻启示我们:只有建立在强大综合国力之上的国家意志才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

就会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因为这位历史人物的经典形象,就是熟读兵法,但是缺乏战场经验。那赵括的这一生,历经的唯一一战也让他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一场战争就是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这一战,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战争最初,赵国军队是由廉颇率领的,被击败了好多回,几名主将领也被秦军所杀死。于是廉颇面对这种情况,开始采取固守营垒的战略,在军队周围筑起城墙,选择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来消耗秦军的锐利,这种战术颇为有效,于是秦军开始使用“反间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