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最近還好嗎?
作為一名普通的滬漂青年,2020的前四個月,我過的實在是有一些焦慮和壓抑。跟大多數人一樣的原因:對,我沒錢了,而且我失業了。如假包換的“月光族”和“提前消費觀”讓我在疫情隔離期間深刻的體會到“
社會從不吝嗇教會你什麼叫後果自負。”我不敢告訴身在武漢的父母,不想給他們雪上加霜;不敢告訴身邊的朋友,因為害怕被同情;我嘗試尋找新的工作,但是太難了,沒有哪一年,比今年更難。我嘗試開始做公眾號,短視頻,拍抖音,寫段子,甚至舞蹈和健身,我期待著一個月內就能流量變現,從此踏上萬眾矚目的自媒體之路。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曾這樣過?在這一通打滿雞血胡亂忙碌但收穫為零的階段後,日子又在自我懷疑和否定中迴歸茫然。
於是我開始用盡各種時間/事件記錄的方式比如“翻頁時鐘”“Coves"等APP,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沉靜下來去做計劃好的事情,甚至包括每天對自己的“靈魂拷問--你究竟想做什麼?”。去做這些計劃中的事情,再也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結果,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再在焦慮和挫敗感中虛度光陰。我不再會期待通過讀某一本書,就變的深刻;也不會期待通過一兩個月的力量訓練,就能擁有像超模一樣的馬甲線;更不會期待,通過人云亦云的副業兼職,就可以年入7位數。我只是希望通過每天的一點“沉澱”,讓自己比昨天更自由。
這種自由來自於與自己的逐步認知與和解。
在我看來“沉澱”是深度的時間計量,是單位時間週期內具體事項的落實,那些被自己真正吸收的東西才能算是“沉澱”。每天晚上都是一天的覆盤時刻,我會問自己,在做相對應的計劃事件時是否開心或者享受過程。其實,就像生活中和工作中常常讓人感受到疲憊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因為工作衍射出的人際交往一樣,我逐漸意識到我感到疲憊或者難以堅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不努力不上進,而是因為“方向”沒有找對。在不斷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和解中,我不再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中,而是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長處,並且讓自己的長處發光發熱。
很多人都會對我說,一桶水能裝多少,要看短板在哪裡,補足短板,才能有質的提升。這個理論是不錯,但是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我就不適用,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追平別人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變得敏感謹慎甚至自卑。而在自我優勢的“沉澱”的過程中,我會感到滿足與快樂,從而激發更大的成長能量。
人本來就是不完美的,為什麼一定要跟自己過不去?自我認知的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自己從焦慮中解脫出來,我們為什麼一定符合社會標準的模板呢?合理的規避自己的短板,讓自己的優勢更加明顯和突出,與他人優勢互補合作,豈不是更好?時代發生鉅變,從前一些帶有光環的職業從巔峰隕落;一些不被人看好的職業行業趨勢一片光明。所以真的還有所謂的“好的”“壞的”的嗎?不,只有適合自己的,讓自己能長久自願做下去的,才是最好的。
別怕,先學會與自己和解吧~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Super Star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