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一个我提出的心理学新理论:心理程序

我发一个我提出的心理学新理论:心理程序

这篇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揭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组程序,并且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就是程序运行错误或者建立了错误的程序,通过修改或学习正确的使用这些心理程序,精神心理疾病可以被精确、彻底的治疗;一个完整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心理分析+修改心理程序;生命体为了执行某些任务,生命体为了执行某些任务,需要启动一系列的心理或生理活动,这些心理或生理活动过程叫心理程序;心理程序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本身并不是实体;心理活动程序的寻找主要靠心理分析和科学的催眠。

…………

1引言

在对临床案例的研究中,如果对大量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观察和心理分析,可以发现,心理和生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们的组合和运行方式和电脑的程序非常相似,人的心理活动可以用类似电脑程序一样的概念来描述和类比,可以把这种心理上的程序称为“心理程序”。

在人的身体上也存在着一种操纵身体和生理活动的隐蔽的行为。这种“隐蔽的行为”和电脑“运行程序”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这种“隐蔽的行为”看作是“运行程序”,把“隐蔽的行为”所启动的各种心理或生理活动之间的组合命名成“心理程序”。人和人之所以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内隐行为,也就是他们身体上运行着不同的心理程序,人之所以患精神病,也是因为“程序”错乱。可以通过改变一个的的内隐行为而改变他。

当我们关注“心理程序”时,会发现精神病和心理障碍的本质就是这种“心理程序”错乱,心理治疗干预这个“程序”,比改变认知疗法的“信念”和行为主义的“外部行为”效果更好,因为“信念”和“行为”也是心理程序,用“心理程序”这个名称可以统一“信念”和“行为”。

事实上,心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大流派理论、各类心理疗法都是在朝向这个目标前进。

其中最近几年的“认知行为疗法CBT”、“网络模型”和“基于过程的治疗PBT”更是已接近心理程序这一模型。

在更早以前的心理学史上,许多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也都蕴含了心理程序的思想。比如“进化心理学”,“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皮亚杰的“动作图式”,以及埃瑞克森的“习惯性联结模式”,认知心理学的“执行功能”,甚至“具身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想法、观点,进化心理学中的“心理模块”,主体间理论的“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等就是“心理程序”的雏形。

人的精神心理疾病和电脑软件故障相似,非器质性的精神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心理程序出错。心理程序和电脑程序十分相似。意识(分有意识无意识)对身体生理的操控可类比为:计算机对计算机自身以及外部设备(显示器、键盘、机械手等)的操控。

把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和电脑程序的运行过程类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运行模式也可以描述为一组“程序”,这些程序和电脑程序一样,都是抽象非实体的,都可以建立和修改。人或其他生命的意识可以作用于生理,通过主观意志的有意识操作,可以修正、更改、消除、建立某些心理程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在寻找心理程序,只是他具体的理论有许多并不正确,但是他拉开了寻找心理程序的帷幕。在整个精神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能说是进行心理治疗的前半段:心理分析。但仅找到心理程序是远远不够的,要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还需要修改出错的心理程序。

这篇论文一开始是用案例的形式呈现心理程序的模样,后面再具体阐释心理程序的定义和内涵。论文通过把人的心理活动联合起来看成是程序,认为无论是人格还是性行为,无论是个性还是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程序。这些程序运行时会激起相应的生理反应,而程序错误或运行不当时,很容易会造成生理反应错乱,这些生理反应错乱会给人带来真实的生理上的痛苦,而为了缓解这些痛苦,患者会做出一些疯狂的行为,患者看起来便像“疯子”了。

当使用“心理程序”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切的生命体中都存在着心理程序,不管是人类,还是猩猩、猴子、鸡、鸭、蛇、乌龟、甲虫、树木、花草等。甚至,非生命体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程序”,天体的运动,化学反应,都可以看作是“程序”,万有引力方程就是对天体运动程序的描述,热力学定律也是描述的程序,那些物理定律、规律就是无机物质的“心理程序”。自然界的无机物质和人类等生命体的程序不同之处是,宇宙运行的程序,比如物理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放大到亿万年的尺度,它们也似乎不会改变,或者说它们改变的非常慢,即使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我们也看不出来。但像人类这样的生命体,它的程序是可以改变的,生命体自身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进而改变或建立心理程序的。

虽然,人类、人类社会和无机物质世界的运动都可以用“程序”来描述,人的心理程序也是类似于物理定律一样的规律。但是,人体的心理程序是会变化的,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用“程序”的这个词比“定律”更准确。

在研究方法上,在冯特之前,用的是哲学思辨,冯特及冯特之后用的是内省和实验。在今天的心理学家看来,冯特用的是“实验法”,但是,实际上,冯特的本意是要用“内省”。只是,他认为传统的内省有缺陷,要加上实验法,即经过训练,在实验室中“内省”。但是,这样的“内省”反而是弄巧成拙,内省没有必要加上“实验”。

这篇论文认为,心理学不适合用实验法,也不适合用统计。并不是说一点不能用实验法,而是因为法律和伦理的限制,用实验法不合适,实验法不能作主要的研究方法。而用统计只能概率性的描述心理规律,但是,对于心理学,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概率性的结论,我们需要确定性,需要对个体心理有确定性规律的描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改变。

在物理学上,最开始的研究方法是“思辨”和“观察”,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思辨”甚至是主要方法,后来到伽利略时,又出现实验,然后又出现数学推导。可以比较一下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很显然,心理学还没有到用数学来推导研究的时候。

心理学和物理学,从研究者角度来看,一个是内部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外部的自然界,心理学和物理学的存在位置有“相反”倾向,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那么观察方向当然也是“相反”的。即,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应该是向内观察,向内观察就是“内省”,物理学是向外观察,天文观测就是向外观察。

内省就是个体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包括“研究者内省”,和“研究对象的内省”。“研究者内省”是指心理学家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当心理学家遇到一个事件时,比如“焦虑”,他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分析,寻找焦虑的原因,回忆引起焦虑的事件,这样,引起“焦虑”的心理活动就会呈现,这就是内省,内省并不是冯特所说的观察自己当下的心理活动,而是包括挖掘自己以前的心理活动,回忆和内省自己对某件事的心理活动过程。

“研究对象的内省”包括患者的倾诉,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这些都要通过患者的内省,因此都属于内省范畴。

在心理学史上,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马斯洛等人用的就是内省法。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内省和患者的内省建立精神分析体系,马斯洛研究名人传记,是“研究对象的内省”。

实际上,把心理学和天文学类比最合适,二者都不适合做实验,但二者都适合“仪器观察”。在天文学上,观察可以利用许多的仪器,比如天文望远镜。在心理学上,心理现象的观察应该也有仪器,fMRI就是。以后还需要发明各种特定的仪器观察心理现象,如同伽利略当年发明望远镜一样。心理现像是在整个身体上发生的,因此,心理现象的生理观察应该是在整个身体上,而不仅仅是观察大脑。我们不能把宇宙搬进实验室来观察,同样,也不适合把人搬进实验室来观察,社会就是一个最天然的实验室,心理学家观察社会应该效仿天文学家观察宇宙。可以把微型仪器安装在研究对象的身上,在不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观察他在社会中的心理现象。

虽然心理学不适合实验室实验,但有一种研究方法接近实验法,那就是“临床治疗”,包括心理诊所和精神病医院的临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