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生死考”:門診量驟降,資金斷流,夾縫中出路何在?

民營醫院“生死考”:門診量驟降,資金斷流,夾縫中出路何在?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道

新冠疫情衝擊下,醫院遭遇“巨震”,停診、限流導致營收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人力、租金等成本卻在增加。這讓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型民營醫院面臨生死大劫。

吳儆是一名從事社會辦醫醫療集團及醫院管理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疫情造成了醫院整體門診量的大幅下降。有些醫院門診量同比下降20%-30%,有些甚至下降超過50%。

更準確的數據來自於國家衛健委官網,2020年2月份,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2.5億人次(不含湖北省、診所及村衛生室數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同比下降38.2%,環比下降45.7%。

中小型民營醫院是否會迎來“倒閉潮”?中國社會辦醫案例執行主編曹健向本報記者表示,社會辦醫這個行業的負債率普遍較高,如果運營不好的話,可能會選擇關閉醫院。但是某種程度上對行業也是一件好事。近年來社會辦醫的發展速度較快,數量幅度增加,行業需要進行整合和重新洗牌,把一部分真正沉下心來辦醫院的機構篩選出來,另外一部分想通過社會辦醫掙快錢的淘汰出去。

醫院運行面臨“三座大山”

為了與公立醫院形成差異化競爭,全國2.2萬家民營醫院有相當一部分是口腔、眼科、婦產科等專科醫院。而相比於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受到的衝擊更大,比如口腔醫院,由於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的飛沫、氣溶膠,交叉感染的風險極大,被列為“高危”,幾乎遭遇全面停診。

主營口腔醫療器械生意的牙典醫療創始人田燁告訴本報記者,今年1-2月,自己的業務呈現“斷崖式下跌”,9成以上業務受到影響。現在,雖然醫院在逐步恢復正常診療活動,口腔科依然受到很大限制。“之前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的正畸科都很忙,科室都應接不暇,如今卻十分清閒。”他說。

目前,雖然醫院在逐漸恢復正常診療活動,實現復工復產,但是據吳儆預測,民營醫院想要恢復到去年同期的營收水平,恐怕還要等上大半年。“這段時間門診量、住院量在回暖,我們在經營醫院的過程中也看到一些現金流回流。但是我覺得在未來一兩個月不會一下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如果能在下半年或年底能恢復到去年正常水平,那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了。”

病人減少、營收下滑的同時,醫院所負擔的成本卻不降反升。吳儆表示,目前讓醫院最為頭痛的兩大開支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房租。“像藥品耗材這方面的成本我們還可以通過調整採購頻率、與供應商溝通結算時間來渡過難關。但是員工的工資不能少發,更不能不發,對於一些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員,還要進行表彰與獎勵。而房租本來就在民營醫院成本中比重較大,加上疫情期間營收下降,房租成本就凸顯出來了。”他說。

此外,防疫工作也導致成本增加。醫院不僅需要儲備如口罩、防護服等應急保障物資,被指定為新冠肺炎定點的醫院還需要承擔隔離區、隔離病房的設計與改造,這些都讓醫院感覺到資金吃緊。

醫療智庫醫學界“疫情期間醫院運行狀況問卷調查”顯示,87.3%的醫院認為存在資金運行壓力。人力成本、防疫物資採購費用、房屋水電成本成為醫院運行壓力的“三座大山”。其中,68.4%的醫院管理者認為,人力成本支出成為醫院最主要支出。目前,也有不少民營醫院擔心人才流失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與公立醫院不同,民營醫院往往缺乏財政補貼,小型醫院的負債率比較高。“對一些中小型的醫療機構來說,他們原來的經營狀態不是特別理想,本來就處在一個盈虧平衡或者剛剛有點利潤或者還在虧損的狀態。”吳儆說,“據我瞭解,現在有很多醫院現金流斷流。”上述問卷調查顯示,所有受訪的社會辦醫機構的資金流僅夠支撐兩個月。

而由於新冠疫情,一些原定在年後2-3月注資的投資人也變成了觀望狀態。“他們現在不敢直接去投資,因為不知道你的醫院未來會如何。”吳儆說。據《財經》報道,一家本應在今年4月開業的婦幼專科醫院陷入停滯。此前該醫院已陸續投入近2000萬元,現在卡在了購置醫療器械的最後一環。“怎麼都籌不到錢了。都在觀望,沒人願意出錢。”該婦幼醫院的合夥人說。

為了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國家也在覆蓋稅收、社保、貸款等方面出臺了扶持政策。以社保為例,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關於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的通知》,自2020年2月起,除湖北省以外的各省份可免徵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免徵期限不超過5個月;對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可減半徵收,減徵期限不超過3個月。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的企業,可申請緩繳社會保險費,緩繳期限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

“國家不斷推出利好政策,來力保一些做的好的企業能夠持續經營下去,我們企業也要自己積極去了解、申請這些政策。”吳儆說,“在最艱難的那一兩個月,這些政策確實讓企業得到了一些實惠,最起碼感覺到國家在幫助我們,政府在支持我們,心裡有了底。”

倒閉潮還是新機遇?

吳儆表示,現在行業內已經有部分民營醫院無法經營下去,開始賣醫院,或者積極尋求融資、借貸。

這是否意味著民營醫院會迎來一輪“倒閉潮”?多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認為這會是一次行業的洗牌與迴歸。

據國家衛健委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醫院3.4萬個,其中民營醫院2.2萬個,佔據醫院總數的六成以上。但是,數量上去了,民營醫院的床位數、診療人次、住院數等卻與公立醫院相差較大,呈現“小散弱”態勢。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副秘書長陳林海表示,預計疫情後整個社會辦醫的規模會有所收縮。確實會有一批社會辦醫院會因經營的問題退出市場;也會有一批社會辦醫機構,因為政府下一步的監管加強而受到影響。但是從產業角度來講,這是一種行業內部的自我淨化,未來一定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廣大社會辦醫更多的是要看到產業格局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創新點。比如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在垂直領域做到最強,而不是去橫向擴張。

溫州康寧醫院董事長、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副會長管偉立也表示,這是“迴歸到了一個正常的調整期”。“前幾年,資本對社會力量辦醫進行了瘋狂的追逐,現在有些資本感覺到醫院不是這麼容易做的,投資不會立竿見影。醫院的發展有個過程,首先要得到社會的認可,有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創出了品牌,才會有合理的回報。它不是一個短期的投資行為,而是一個長線的、有情懷、有擔當、有底線的一個服務行業。”他說。

危與機總是相伴而生,疫情黑天鵝導致行業洗牌,也催生了新的機遇與業態,那就是開闢抗疫“第二戰場”的互聯網醫療。

除了春雨醫生、微醫、平安好醫生等這些老牌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以外,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都紛紛加入到“上線”熱潮中。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間,全國超過10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推出在線問診專欄,200多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或線上諮詢。易觀千帆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達31.28%。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不僅助推了互聯網醫療與醫保對接,期間禁止線上首診的規定也出現“鬆動”跡象,行業春天來臨。“互聯網醫療是一個趨勢,這不是要不要社會辦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態勢。當病人的觀念發生新的變化,社會辦醫的經營模式必然要進行改變。如果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市場的需求,就可能被淘汰。”吳儆說。

對此,曹健也表示,互聯網醫療一定會成為傳統醫療提升效率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和幫手。“現在大家都會區分互聯網醫療與傳統醫療,但其實線上與線下醫療最後會融合在一起。就像所有的醫院都在使用電腦,都在使用新型設備一樣,互聯網醫療是一個手段,也是一個趨勢。”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近期已經有很多頭部社會辦醫機構在著手進行互聯網醫療方面的佈局,比如華潤醫療與康寧醫院。但是,對更多的中小型民營醫院來說,信息化的投入有多大、二級以下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牌照能不能申請到,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現在都在議論互聯網醫療會不會產生爆發式的增長。同行們都覺得互聯網醫療是應該去做的,但是有的醫院不清楚該怎麼做,或者是覺得投入太大,在考慮現在是不是行動的時候。”吳儆說,“對於互聯網醫療,一部分此前做了很多信息化工作的醫院可能會很快跟上,但是對中小型民營醫院而言,他們經驗不是很足,在運營模式上還需要探索,比如前期階段硬件設施的投入,信息化的升級,以及人員的搭配,流程的設計與完善。大家都擔心如果跟不上,會不會一下拉開距離。”

擔憂公立醫院“擴張熱”

相比於中小型民營醫院面臨生死劫,另一部分頭部社會辦醫機構的管理者更擔憂公立醫院的擴張熱。

在這次疫情中,馳援湖北的346支醫療隊、4.2萬餘名醫務人員大多來自公立醫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補短板”呼聲漸起,大量資源將投入到公共衛生領域。而政策會不會向公立醫院傾斜,導致其規模進一步擴張,從而擠壓民營醫院的成長空間,這些都值得關注。

據“醫學界”梳理,目前各地已經陸續出臺相關政策。1月19日,深圳宣佈今年計劃再新增三甲醫院2家以上、新增床位8000張,並爭取在特定區域和特定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上市的藥物和醫療儀器。

3月3日,據河南省發改委消息,河南省腫瘤醫院分院一期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該省發改委批覆,一期項目總投資估算80697萬元。

3月9日,江蘇蘇州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一批醫院。其中,三級醫院增長50%,三甲醫院新增10家。

4月1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官網發佈《雲南省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新建雲南省第二傳染病醫院、昆明市兒童醫院傳染病診療中心,改擴建省、州、縣傳染病醫院,預計投入合計超過54億元,距離州、市主城區較遠的98個縣、市、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2-4間負壓病房和2-4間重症監護病房。

管偉立表示,“國家對公立醫院新一輪的投入建設,經過了充分的論證嗎?有沒有讓社會力量充分參與進來?這些都需要聽到社會辦醫的聲音,也要盤點一下當地現有的醫療衛生體系,真正的短板在哪裡?如果政府不計代價地投入資金建設大型公立醫院,會剝奪偏小、偏弱社會辦醫院的成長機會。”

對此,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僅是針對公立醫院在傳染病、重症醫學等方面的強化,未來,社會辦醫依舊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大家擔心公立醫院會不會迎來再度擴張,其實從文件也可以看出來,最近幾個省市更多是加大公立醫院的感染科和傳染病醫院的建設,集中去補醫療體系中的短板,並不是對公立醫院的整體規模進行擴大。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社會辦醫,都要找到各自生存的空間和優勢所在。”曹健說。

吳儆認為,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都在自己運作的賽道上,形成一種相互補充和共生的生態。“未來,國家確實可能在公立醫院方面加強投入,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集中在極重症的急救搶救能力、收治能力、防護能力這些方面。這對社會辦醫是利好的,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更多的是對公立醫院進行差異化的補充,例如建設一些特別的科室,或者是提供一些新興的醫療服務項目。”

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