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作者 l 文七君

編輯 l 星裡浣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01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最近幾天看到一個消息,在一個嬰兒睡眠引導付費微信群裡,一位新手媽媽“直播”了自己三個月大女兒去世的全過程。

新手媽媽(s霞)在群裡提問,稱看到監控裡寶寶翻身趴著睡覺,問要不要幫忙翻過來。孩子一直“在用嗓子扯著吼”,腳還被卡進欄杆裡,但是媽媽一直沒有進門干預。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後來,孩子開始流鼻血,嘴唇變紫,繼而沒有了呼吸。

最終,孩子不幸身亡。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門內,孩子在扯著嗓子哭喊,直到窒息死亡。門外,媽媽在群裡討論,期待解鎖趴睡技能。

這扇門,恐怕是世界上最遙遠最悲哀的距離。

這個媽媽所在的育兒收費群,推崇在寶寶幾個月大時提供“訓練指導”,幫助寶寶“解鎖趴睡技能”。

什麼趴睡技能,都是胡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對於還不會翻身的寶寶來說,最安全的睡姿,只有仰臥。

美國兒童協會也曾指出,趴睡極易讓低齡寶寶死於嬰兒猝死綜合徵,這是造成1歲以下嬰兒死亡的首要原因。

這則消息一出,網絡矛頭立即指向了涉事培訓機構。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機構的問題,自有法律來追責。我也非常希望他們能被好好整頓,否則還會有更多嬰兒受害。

不過,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聊聊家長的問題。

為什麼要給新生兒報這種培訓班?

看看這家培訓機構的口號:

“你家娃已經會趴睡,我家怎麼還沒學會趴著睡,是不是落後了?”

“42天,讓你的寶寶解鎖自主睡眠!”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機構先是販賣焦慮,然後又神化訓練效果,死死抓住了家長暗暗攀比的心理。如此,很多家長對培訓趨之若鶩。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看這段聊天記錄: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整個過程中,媽媽每次想進去看孩子時,群裡都有人變相勸阻。

大家的共識是:只有順利通過趴睡訓練的寶寶才是優秀的。如果不能,媽媽很失敗,孩子比不上其他寶寶,長大也沒出息!

“生怕自己孩子不行,彷彿誰家的小孩還沒有分床睡,和別人家的小孩相比,就輸在了起跑線。”

這是大多數寶媽的心態。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育兒魔咒不斷被利用,侵蝕了無數孩子的童年。如今甚至讓無辜的孩子,付出了最寶貴的生命。

在這個處處求快的時代,每個孩子從一開始就被要求從起跑線上跑起來。

跑起來,快點跑,再快點跑。不跑快點,你就輸了。

慢慢來,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態度。

02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場愚蠢的比賽

這種早教機構提倡的各種作妖育兒法,比如訓練趴睡,比如哭聲免疫法,一度被奉為育兒聖經。

許多明星媽媽也不幸中招過,比如馬伊琍。

馬伊琍後來極其後悔輕信了這些理念,還專門發過一篇長文反思。

這篇反思很有價值,很多家長都陷入過這些誤區。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認真讀一下。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很多家長可能都親歷過下面這樣的育兒過程。

出生時,按照所謂“嬰兒身高體重標準表”,跟別的孩子比身高體重。稍微比標準矮一點輕一點,就心驚肉跳。

孩子還沒幾個月,紛紛要在第一時間送孩子去早教,訓練各種技能,連睡覺都要比別人優秀。

上學了,也是各種催催催,要求孩子快快快。彷彿一步不催,孩子就要落後於人。

其實早就有科學證明,早教是一場愚蠢的比賽。

德國政府曾資助一項大規模早教研究,研究者選擇了50個以早教為特色的幼兒園,和50個以玩鬧為主的傳統幼兒園,對所有孩子進行跟蹤比較。

一開始,早教組的孩子學習水平更高,畢竟知識都提前學習了。但是到了小學四年級,早教組不但沒有學習優勢,而且成績還顯著低於傳統組。

更可怕的是,早教組的孩子不但成績很快被人逆轉,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還有明顯的欠缺。

他們更容易跟人發生摩擦,更容易犯罪,更不容易結婚。他們不擅長與人相處。

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處。

那些痴迷於早教的家長們,他們沒有想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不用趕早,也不會晚。

他們不是工廠生產線上的標準產品,並不按照特定的標準活著。

他們有自己的睡覺節奏,有自己的吃飯節奏,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即使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他們也會順其自然地睡上整覺,他們會蹣跚學步,慢慢長牙。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勺子,好好吃飯。

即使家長不催促,孩子也終會長大。

孩子的幼年,本是最脆弱、最需要家長的時候。卻在無數像馴獸一樣冷冰冰的“科學訓練”中,再也不會回來了。

每個孩子,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單獨的個體。他們不是一道算術題,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解鎖所有的孩子。

馬伊琍反思說:

在滿月時讓孩子睡整覺,多麼可笑的目標啊!只要是個人,總有一天都會睡整覺。

到底在急什麼呢?

寫給總在跟別人的孩子比的媽媽:放鬆自己,也放過孩子。在心裡對自己說:孩子,你慢慢來!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寶爸寶媽們,能夠像馬伊琍一樣,在心裡跟自己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

養育孩子,是一個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過程,它沒有捷徑,沒有速成班。

如果說育兒是一場長跑,那麼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根本不是什麼訓練,不是什麼早教,而是家長無條件的愛護,儘可能的陪伴,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感。

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最科學的育兒,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護和陪伴,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童年。

這是一個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03

世間最快的捷徑

其實是一步一步慢慢來

上面我提到的早教問題,有一個專業術語來解釋,叫做“凋零效應”。

如果快速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的確能讓他們前期迅速獲得成績優勢 。但是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很快就會凋零。

別人終歸也會順其自然地學到那些知識,而被快速填補的孩子,只會後勁不足。

凋零效應不僅限於早教,所有的成長都有凋零效應。

很多人喜歡報各種速成班,想短期內突飛猛進,成為業界牛人。

《14天成為理財達人》、《30天練就溝通高手》、《100天成就人生第一個百萬》……速成課一波波地收割著那些夢想一夜暴富的焦躁人兒。

在理財上,拼速度只會讓人急躁,讓人無法沉心思考。他們盲目跟風,亂學了一堆,又什麼都學不會。

在成長裡,即使學得一點知識,他們也沒耐心假以時間和實踐,讓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中,往往急於完成任務,而不是關注如何做好。他們越是心急,越是做不好事情。

每個人都想快快學會一項技能,快快成為一枚工作高手,快快成為大富豪,但是殊不知,越是想快,越是快不了。

欲速則不達,這是老祖宗教過的至明真理。

真正能夠有所大成的人,幾乎都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人。

股神巴菲特有一套經典投資理念:一支股票有沒有價值,要看這家公司有沒有發展前景。如果一個公司很有發展前景,那股票升值必是大概率事件。找到這樣的公司,重倉買入。即使短期裡下跌,也絕不輕易出手。因為好企業遲早都會漲回來。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問過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在股市裡,大多數人做的是短期投機,希望立馬看到收益。沒有幾個人能像巴菲特一樣,耐心地做著長期投資,一隻股持有幾年甚至十數年,慢慢等著升值。

所以大部分股民都淪為了“韭菜”,而巴菲特卻一直能夠笑傲股市。

想要快速賺錢,反而賺不到錢。理財如此,成長也是如此。

越是急於達成目標,目標反而就越難以實現。

越著急,越焦慮。越焦慮,就越迷茫。越迷茫,就越容易丟失目標。

慢下來做事產生的量變,才能引發真正快起來的質變。

這幾年,我們都在推崇匠人精神,為那些專注做事的匠人深深折服。

《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輝說: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一流的心性,就是沉下心來慢慢做事。那些看似緩慢的腳步,其實走得最紮實。

褚時健種果樹十幾年,一棵一棵度量樹距,一點一點施肥灑藥,才成就了褚橙;

俞敏洪每天堅持背50個單詞,背到了兩萬個單詞,才有了做新東方的底氣;

任正非說華為“二十幾年來都像烏龜一樣慢慢的爬”,才有了今天的華為。

真正的高手,都會沉下心來,不慌不忙地找準方向,腳踏實地地發力成長。

他們不苛求馬上入場,不急著立即爭先。他們不會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他們願意付出時間,願意慢慢來,他們相信長期主義。

一個人一步步腳踏實地的時候,就會發現:

你曾經以為的捷徑,是最大的彎路。

而世間最快的捷徑,其實是一步一步慢慢來。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04

當你慢下來時

時間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這幾天,我一直在認真看一部電視劇,叫做《清平樂》。

很多人吐槽這部劇“太慢了”。

我仔細比對了一下,發現他們吐槽的“拖沓”劇情,全都是後面劇情的精彩伏筆。

不是劇太慢了,是我們太快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被按下了快進鍵。

看劇要兩倍速,看短視頻5分鐘以上就失去耐心,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品味一部精品劇。

不光是看劇,生活裡處處也恨不得加速前進。

20歲畢業時,看到同學找到一份看著不錯的工作,怕自己慢了,也趕緊找一份工作,不管適不適合。

25歲時,看到別人結婚,即使自己沒有遇上合適的人,也不甘落後,趕緊談個對象,不管相不相愛。

30歲時,自己還沒有能力自力更生,就覺得來不及了,趕緊要個孩子,不管是否準備好做一個家長。

人生的過程,在一個個世俗標準的框架裡,被我們不斷地縮減與省略。真正的渴望,因為總怕自己太慢時間來不及,被我們不斷地忽視和遺忘。

去年有項社會調查顯示,有84%的人覺得自己生活得太急燥,72%的人很焦慮壓力很大。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心裡犯嘀咕:你以為我想快嗎?我也想慢慢來,但是大環境不允許。

“大環境不允許”,不過是我們給自己找的理由。

這世界上沒有不能慢的人,只有不想慢的人。

慢慢來,不是故意浪費時間,不是懶怠消極。慢慢來,是把心態放慢,用心去感受一切。

慢慢來,是讓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下,什麼時候必須駐足,什麼東西更值得追求,什麼東西其實並不渴望。

一個人,只有慢下來,才會認真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才會發掘未來的成長空間。只有慢下來,才會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會發現人生的可能性。

慢慢來,是給自己一點時間,發現自我,找到更合適的人生。

我曾經看過一個演講,裡面說道:

有人20歲就畢業,可到了27歲才找到工作。有人24歲才畢業,但是剛畢業就找到滿意的工作。

有人沒上過985,卻在青年時代就找到了熱愛的事業。有人上了北大進了大名企,卻一生都沒好好想過自己到底想做的事情。

有人25歲當上CEO,卻只活到50歲。也有人50歲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每個人人生的每件事情,都取決於自己的時間表。

J.K.羅琳被拒絕12次後才出版了《哈利波特》,馬雲35歲才有了阿里巴巴,雷軍41歲才有了小米,摩根弗里曼52歲才迎來事業的爆發,褚時健74歲才創立了褚橙。

25歲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子女成雙,固然令人可喜。但是35歲還不結婚,40歲才重啟一份新事業,也沒有什麼所謂“太晚”。

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走著自己的路。

談不上落後,也無所謂超前。在命運為每個人安排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準點。

所以啊,別害怕那些所謂的來不及。慢慢來,去發現自己想要的,才能過好真正的人生啊。

試著慢慢來吧。

慢慢吃一頓飯,慢慢欣賞路上的清晨與黃昏。

慢慢談一段戀愛,慢慢發現生命中最珍貴的情感。

慢慢學習新技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慢慢思考與實踐,慢慢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當你試著放下快節奏,才能體會到真正的人生。

當你慢下來時,時間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做什麼都拼速度的時代,慢下來成為最稀缺的能力。

嬰兒趴睡死亡事件:當做什麼都拼速度時,慢下來才是最稀缺的能力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