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西游记》,你悟到了什么?

用户96606562788


我的第一个深刻的领悟:

做啥事都不容易,不经历磨难,就不能修成正果。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人生艰难,不容易呀。就是神仙的世界,都有很多的苦辣酸甜。唐僧师徒四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一路上降妖除魔,经历了身体的磨难和心灵的煎熬,终于到了灵山,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功德圆满,皆大欢喜。可是这个过程太难了,一路上走啊走呀,走过了一山又一山,淌过了一条河又有一条河,遇到了一个个的妖魔鬼怪,可是唐僧、孙悟空不改初衷,不忘初心,坚持信念从而取得了胜利。我们作为普通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更要坚强,如才能够活得潇洒。

我的第二个深刻的领悟:一个人一定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如此才能够成就自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抓住机遇的本领,就只能够一事无成。孙悟空神通广大,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曾经大闹天空,最大的官职就是当过齐天大圣,好不威风。但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内心忧伤,前途渺茫,找不到出路。幸好是唐僧接到了神圣的取经的使命,爱惜孙悟空的才华,给了悟空这个机会,让孙悟空将功赎罪,走上了正路,最后功德圆满。人间正路是沧桑,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走正路,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呀。我们作为普通人,更要具有抓住机遇的本领,否则的话,可能就一事无成。一个人的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很重要,到什么单位工作很重要,我们都要选择好。


观自在篮球


看了《西游记》,悟到了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观,会做出不到的结论,但最为正确地是,能够从思想上探求到作品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方能悟出最正确地结论。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6—1583),虽一生仕途不顺,但他本质上是位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知识分子,而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深受“儒释道”影响的,只不过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其侧重点不同罢了。由于吴承恩人生并不得意,从内心深处而言,难免会对当时朝庭有所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已近五十岁,生活贫困潦倒,看不到希望,自会将思想寄托于佛教所倡导的“轮回”学说。

对朝庭不满,从其思想上会产生“反”的观念,尽管做为一介书生,吴承恩举不起反朝庭的大旗,但总会将这“反”的思想寄托于作品之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章节,就是“反”的思想的张扬,“金猴奋起千均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其“反”的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由于吴承恩受佛教学说的影响,却又着重描述了降妖除魔做善事,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孙悟空等从斗士转化为佛的信徒,就是这种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反”与“归顺”,本是矛盾的,却在一部《西游记》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因为吴承恩内心思想中是矛盾地体现。其实,旧的知识分子,吴承恩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旧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与《西游记》的作者有所相似,写了“逼上梁山”,写了“反”,却最终梁山好汉的命运是接受“招安”。

不过一部《西游记》,侧重点还是在“归顺”,所以写了孙悟空是齐天大圣,却难逃出如来佛的手心,最终只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并经九九八十一难,降妖除魔修成所谓的“正果”。

写了“反”,写了“归顺”,《西游记》作者思想是矛盾的,而且这思想还寄于神话{大约是怕文字狱吧),是我对一部《西游记》的着法,也算做是悟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春日之虎


读《西游记》收获:

一:要上一条好船。

加入一个好团队之后连好吃懒做、贪财好色、重利轻义、胆小怕事的猪八戒都能立地成佛,取到真经!

二:要留好退路。

一个小妖既然胆敢和齐天大圣拼杀,一定有个洞穴或山寨可以藏身,进可攻,退可守。一般情况下败而不至于绝命。

三:一个人出来打拼最好有个靠山。

妖怪若是没有后台往往被大师兄一记闷棍打死,而有大仙、菩萨撑腰的妖怪多半可以免死。

四: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你可以什么什么都不会,但一定要会画大饼,一如唐僧的目标就很伟大——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五:要有无边的定力。

人一定要经得起各种诱惑:色诱、财诱只会误了大事——逐鹿者,不顾兔。

六:干大事业不能单打独斗。

悟空威猛有余,情商不足;八戒情商有余,能力不足;沙和尚勤劳有余,智商不足;师傅才华有余,手段不足!

一家之言,承题戏说,实不足为道。

偏颇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师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