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最近看到议论方方的文章挺多,从一开始的褒奖,到后面铺天盖地的批评。“方方”二字在眼前刷了不知多少遍,那时没看过她的日记,却也记住了她的这个名字。

渐渐了解方方,多是看到一些或褒奖或批评她的文章而熟悉的,只知道她写了几十篇的日记,记录的是武汉疫情的这段时间她的所见所闻所想,而且还发了挺多个人感慨。一开始,大抵是褒奖她的声音,夸她是当代鲁迅的不在少数。直到她的日记在西方出版,骂声又铺天盖地。

之所以有了兴趣去看方方日记,是看到了网络上的一句嘲讽,大概意思就是,网友们一开始夸方方说真话,认为她堪比当代“鲁迅”,现在一大批网友又化身成了“鲁迅”,批判方方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方方的日记怎么样,方方这个人怎么样,实在无意评说,毕竟仅以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来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太片面,意义不大。写此文更多是为了“鲁迅”。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个人比较喜欢鲁迅的文章,从网络上一些玩味的话语里,似乎嗅到了些对“鲁迅先生”的调侃,感觉怪异,便登陆网络搜索了一下方方日记,随手点开看了第59篇,看完以后,觉得这日记通篇都是忧虑。

也不是说忧虑有什么错,只是不明白,为何文字中夹带忧虑和质疑,或者说对权威的质疑,就被称为“当代鲁迅”,那大文豪是不是太好当了点。

鲁迅,绝对不是所谓和权威唱反调的存在,为了唱反调而唱反调的,不过是一喷子罢了。

鲁迅笔下的文字,若是读懂了一些,许多人可能就得羞愧得脸红心跳。喷子让人愤怒,而文豪则让人羞愧。要知道,愤怒不过是感情发泄,羞愧才是深入骨髓的反思。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都是作家,但鲁迅是罕见的大文豪,他是尖锐没错,但每一次尖锐,绝不是悲哀那个不幸,忧虑这个可怜,他的文字背后,有挣扎的灵魂。甚至说得不客气些,他笔尖所指的,是人性和人心的劣根性。他的呐喊中有理性,这种理性,让他的话语即便尖锐,也直戳人心。

方方的日记里,是没有鲁迅那种的理性,也没有鲁迅笔尖下的人性和人心,比较多的,是她灰暗视角下的“悲伤世界”。当然,既然是日记,心情记录无可厚非。每位作家的文字,都透露着每位作家的性格,忧虑气质的作家,看到的世界趋于灰色,也并不奇怪。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但是,个人想说的是,不要将鲁迅的批判精神,当成与权威唱反调的愤怒、质疑,这会失去大文豪留给我们的财富。

正义的批判绝对不等于悲天悯人的哀嚎!二者有质的区别。前者理性得一针见血,锐气十足;后者则多愁善感得几近把人“融化”,除了煽动情绪,刺激一下人的荷尔蒙,便再无“回响”。

许多朋友即便现在再读鲁迅,也能从鲁迅的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什么?鲁迅在批判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看上去是,但个人看来,他在批判人心。人才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生病了,追根究底,病根大抵在人性上。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迄今为止,也解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类似《明天》里任人揉捏的单四嫂子、《示众》中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鲁迅的深刻、鲁迅的犀利更多表现在,他的笔墨绝不止于旧社会人生活的悲惨,而是深入那不健康社会里病态的人心。

人心与人性病态,社会如何健康?鲁迅是知道的。

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总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士。只看见弱者的不幸,帮他们掀开脖子上的枷锁,然后呢?弱者心灵的枷锁呢?鲁迅一直努力想要打开的,便是人心与人性中的一把锁,所以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大文豪。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而方方的日记,没有鲁迅的那种深度,方方也好,后面批评方方将日记版权卖给国外的网友也罢,更称不上“当代鲁迅”。有“当代鲁迅”这种说法,不过是看到了鲁迅“生气的脸”,却不知鲁迅源自内心对不幸之人的拯救与呐喊。

当然,没有多少作家能比得上鲁迅,很多优秀的作家是,方方也是。鲁迅的高度,本就让人难以企及,鲁迅就和日本的芥川龙之介一样,同样是洞悉人心与人性的大文豪,即便拥有不同的国籍、不一样的经历,但他们却有相同的特质,即他们从不悲天悯人,只以或荒诞、或尖锐的故事,为人心做着“手术”。

方方日记的口水战中,谁是“鲁迅”?

说了这么多,无意点评方方日记,只是实在不愿“鲁迅”精神成为调侃的说辞。鲁迅的深刻,在于他理性的呐喊,不要高喊鲁迅的同时,却忘却了鲁迅精神。借鲁迅一句话,“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这是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