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讀完這段春江水合著月光伴於花草的幽美畫面,有何感慨?是否覺得這場景似曾相識?也許我們曾親眼見到過這些描述的畫面,因為它來源於生活。但是,也許就是這些天然的不需要索取就能輕易得到的美景,反而不足以讓人得以刻苦銘記。當被別人描述時,才發現,原來描述的景緻就在自己身邊,就像這首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那是初唐時期的一個靜謐的夜晚,孤月高懸在天空上,月光如霜,春江水的波浪因月光照耀而閃耀千里,江水婉轉地流經花草叢生的樹林,這是一幅活的春江潮水圖。

這麼美的春景,應當有人來欣賞,不然就會辜負天公勾勒此景的美意。作者反問道: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這個問題問得人們猝不及防,人生一代代地流傳,無窮無盡,惟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所以沒有最初見到月亮的幸運者,因為江月年年都在,只有人不同,而月亮總是年復一年地相似。

或許江月有情,它在等一個人,但是我們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送走流水,浩浩蕩蕩,就像時間一樣一去不復返。

江月終歸為自然產物,但人類會寄託情感,江月因人的寄託而變得有情!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青楓浦上,思婦不勝憂愁,因為她鍾情的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獨剩她一人暗自傷神。又是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江中漂流?又是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斷腸?

可憐了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卻時時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思婦的眼角滴下的淚珠在月光下晶瑩剔透。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遊子和思婦互相望著月亮,共寄愁思,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作者倒是希望思婦的思念可以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那翩翩離去的遊子!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

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作者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他為初唐詩人,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明,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受到柔靡詩風影響,常表露人生無常之感,但是依然不影響這首成名作在唐詩中極高的藝術地位。聞一多曾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

全詩共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結構嚴謹,字雕句琢,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對個人生命經驗上升到宇宙意識的哲學思考,使這首詩無愧於"蓋全唐"的美譽。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我不知道江月等的人是不是張若虛,但,是不是他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張若虛懂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也在等它的知己。從個人生命上升至對宇宙的哲學思考,是因為江月;從年年照相似的江月感悟到生命的別樣意識,是因為張若虛。

人類來源於自然,自然因為人類的感悟而富有生機!

呵,我想提一壺酒,兩碟小菜,陪他去看那一晚的江月,聽他訴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