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中國製造業放慢了自動化的普及?

黃色裡的藍色


這個原因非常的複雜,但是的確是這樣,我們的製造業其實都是密集型為主,雖然說這些年來大多數工資收入都提高了,企業也沒有過去那樣,所以現在很多企業由於各種問題導致盈利降低,很多都是歸納在高昂的勞動成本上面,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我們的勞動力價格其實並不算昂貴,至少跟發達國家來比較,我們的算是比較低的。

當然在如今的社會下,企業想通過招收普通勞動力給自己工作,大眾想找高待遇的企業上班賺錢,企業嫌大眾要求的工資太高,大眾嫌企業給的待遇太低,所以變成了企業招不到人,大眾找不到工作的尷尬局面,為了改變這些,一些企業進行了機器代替人的想法,但是真正能有這種條件的企業其實並不多,只有一部分有這樣的能力做到,但是成本高昂,這個很難統一普及。

為了解決一些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為了解決大眾找工作難的問題,有人想辦法打擦邊球,也就是所謂的勞務派遣,這個群體屬於流動性臨時工,不用跟企業籤合同,直接按工時拿錢,五險一金不用企業繳納,那是勞務派遣公司的事情,只是這些勞務派遣公司會不會給這些人買那些這個就不好說了,反正企業是可以避免的一大筆開銷,這也滿足了企業花少量的錢有人幹活的目的,大眾也能獲得自己理想的工資收入待遇。

當然密集型製造業其實轉變自動化,會導致更多的人失業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來源,所以想要完全用機器自動化代替人工,短時間是不可行的,因為就算符合機器自動化的企業,也要考慮為社會解決就業問題,並不是說誰拖累誰,而是現實和理想其實有區別的,現實有很多東西要考慮到,自動化雖然好,但是並不是說就完全符合現實的需要,光投資成本就不是一般企業能吃得消的,更何況就業需要考慮到的,不能說全部自動化。


無法超越的足跡


12年前中國大陸自動化廠商曾經短暫入選過世界自動化50強,為什麼中國製造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自動化反而掉隊了?

1、世界自動化50強排位

工業互聯網在中國看上去是日新月異、高速發展,而在其背後的關鍵因素,自動化供應廠商,中國卻似乎掉了鏈子。美國《Control Global》雜誌和網站幾乎每年都會發表世界自動化50強和北美自動化50強的報告。最新的報告是發表 在2018年10月,給出了2017年度的排位。

2007年,北京和利時也在這世界自動化的50強中。雖然位忝末席,但畢竟是我國的民族自動化企業也經過多年奮鬥之後,在群雄逐鹿中也佔據了一席。而浙江中控則作為“榮譽席位”也被提及,雖然進不了50強,但距50強僅一步之遙。

2007年排名

可是,最近十多年(2008-2017年)的排位,再也找不到我國民族自動化工業公司的身影。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十多年,各種工業規模和水平都在前進,而工業自動化工業為什麼沒有顯著的進步呢?

中國工業界,是不是需要對此加以重視和反思呢?

2、軟件在強力滲透

當自動化市場不斷地經受著顯著的技術變化的時候,領先的供應商的整體位置相對穩定。許多年來居於前十位的傳統大供應商,諸如西門子Siemens,ABB,艾默生Emerson,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霍尼韋爾Honeywell,羅克韋爾Rockwell Automation和橫河Yokogawa,一直佔據著自動化的主要領地, 即使他們的系統的基本技術發生了顯著變化,還是如此。顯然,這些大公司一直視製造業為他們的巨大機會。

在大公司仍然佔據著領先位置的同時,中型供應商依舊在發展其良好的業務,像RoperTechnologies,National Instruments,Pepperl+Fuchs,Endress+Hauser,Ametek,PAS和Phoenix Contact,其業務量一直在增長和擴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開始冒出許多獨立的新創小公司,他們的主攻方向是數據分析和ICS信息安全。雖然這些小公司還沒有納入50強,但他們的業績和發展不容忽視,不多幾年就茁壯成長,其中有傑出表現的是:Bayshore Networks,Dragos, Bedrock,NozomiNetworks,Seeq,OwlCyberDefense和Inductive Automation。

2018年報告

根據和利時在美國上市報表,2017年為5.023億美元,2018年5.56億美元。可能統計口徑不一致,但估計也在TOP50以內。但是這家公司系統集成銷售佔比很大,這與國外公司“以產品為主,項目系統集成委託第三方做”的模式,差距還是很大的。

對大多數的自動化和控制公司來說,在過去的20年間軟件的業務一直在增長和擴展,但只有在這幾年才真正在加速這一趨向。這樣的進展表現在軟件公司就是以數據體現知識產權的所在,而不是資產才能體現知識產權。供應商和其它公司只要還想在數字的新環境中生存,就必須持續而更多的關注軟件。憑藉軟件會拉動高利潤的硬件業務的願望依然存在,但軟件產品的組合其擴展速度超越前者。

每個主要的供應商都有IIoT的新方案,包括自己的雲服務及徹底的數字化新方案涵蓋其軟件的所有產品;而且正在不惜餘力地推銷售自己的IIoT和數字化策略和解決方案。ABB有Ability,Emerson有Plantweb,Heneywell有Connected Plant,Rockwell Automation有Connected Enterprise,Schneider Electric有EcoStruxure,Siemens有MindSphere,等等。

在50強中,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廠家最多,大多數都活躍在中國的工業自動化市場。奧地利的貝加萊沒有在2017年的名單中出現,原因是被ABB併購了;但這一年ABB的營業額並沒有加上貝加萊的營業額。

唯一值得半點(只能是“半點”)欣喜的是,臺灣的研華多年一直排列其中,而且最近幾年一直守住在20名左右。

3、自動化在鉅變

什麼都在變。與數據採集、監控、過程控制、分析、建模、仿真和優化有關的,一切都在變。這些變化表現在快速地從已有的基礎技術遷移至軟件,遷移至基於以太網、互聯網協議IP聯網,以及遷移至基於服務器的數據處理等。

由工業互聯網IIoT、雲計算、高級的數據分析和託管服務 (managed service)推動的數字化轉型的波濤,持續地迫使世界自動化供應商50強在改變其業務方向。明顯可見,以下幾個支配一切的趨勢正在影響著自動化市場:

(1)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推進主要的自動化供應商進入軟件業務、與IoT、IIoT相關的平臺、數據分析應用、雲計算,以及以創建工廠、產品、設施設備、製造為目標的數字模型為重點的工程軟件。有關的這一切正在動態地發生變化。

(2)將賦能IIoT的軟件和硬件捆綁,建立託管服務和軟件即服務SaaS,成為本年度的一個熱點。這些託管服務正在不斷增長為以結果為判定基礎,用戶在獲得預想的結果後付款,而不是在完成了服務後即付款。所謂預想的結果包括控制可用性的持續時間,或者有關現場儀表裝置的預測性維護所節約的成本等。

(3)傳統的控制和自動化系統的部件、架構和工程過程正在轉型,採用一些諸如可視化、邊緣計算、先進網絡技術以及採用工業的創新(如OPAF和NAMUR的NOA)等新技術,對傳統控制和自動化進行改造轉型。

(4)與此同時,有關環境、健康和安全(即EHS)以及信息安全,也是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大的因素。大型的自動化供應商支持全力提高他們的信息安全能力,以應付持續對其業務範圍和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威脅,包括近來對於一些專用的系統(如流程安全儀表系統)的攻擊。許多初創的公司已經進入,並還有繼續進入信息安全市場的動向。

(5)有許多供應商正在推動進入工程和仿真領域,以建立工廠或裝置的數字孿生體,這將在工廠的狀態變化的時候會隨之動態地改變其虛擬的映射體。供應商正在持續地關注旨在減少硬件的體積和重要性的新的系統設計,為的是將系統的更多的方面進入數字化領域,諸如I/O的虛擬形式和靈活形式、雲基的系統工程和設計能力。

此外,按年度結算的業務轉型也是值得注意的方向。大多數大的供應商正在談論最終用戶未來採購自動化各個方面的年度訂購。這種按年度結算的業務已經在整個軟件市場實施了轉型,業務級別和臺式機的應用實行年度訂購服務中就包括自動升級和信息安全的補丁等服務。自動化系統的業務轉型到按年度付費, 將意味著自動化供應商之間會展開更激烈的競爭。在許多情形下供應商將削減新裝置的利潤率,為的是希望在當年度能獲得更多訂購量。

4、中國出路?

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我國的工業門類是最齊全的。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的經濟發展,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成為世界製造大國。這麼大的工業體系,必然有巨大的工業自動化的市場。在我國每天運轉的龐大的工業體系中,自動化儀表、控制系統、各種工業軟件、自動調節閥、 各類傳感器和電磁閥、傳動系統、變頻調速器、機器人、各類電機等,無一不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顯而易見,上述自動化50強的的產品和系統,不僅可以在國內的工廠中找到其蹤跡,有許多還佔據了其銷售總量的不小份額。中國是他們要爭奪的重要市場。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近年來工業物聯網的發展熱潮中,居於前十位的工業自動化大廠商的IIoT平臺,是他們推介的重點。這個未來巨大的市場,必然會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概念為他們已經發展了多年的眾多產品系列 再次開闢廣大的市場前景。沒有工業自動化的基礎,什麼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都免談。

反過來再看我國的儀表和自動化的工業。建國以來已經建立了相當可觀的工業自動化產業的基礎,隨著和改革開放市場化的大潮,似乎沒有經受國外高新技術的衝擊,原先想通過技術引進和中外合資的方式,提升我們的自動化工業的水平,也先後成為泡影。於是,我國的儀表和自動化工業的規模雖然也在擴展,但基本上成為了一箇中低端產品的製造大國,高端產品乏善可陳。當然也不排斥出現了像浙江中控、和利時這樣的佼佼者,為我國自行開發的DCS系統逐漸佔據了百分之二十幾的市場份額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1999年國務院各工業主管部門改制之後,從原來的國營儀表廠和研究院所出來的技術人員和經營人員組建了許多的民營企業,經過多年市場的大浪淘沙,有不少站穩腳跟,有了可喜的發展和壯大。例如,深圳市的盛博科技公司以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為主打產品,為我國的電網自動化、高鐵自動化等許多行業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基礎組件和部件;他們的產品還遠銷歐洲德、法、意、瑞士等國。上海辰竹儀表公司堅持以安全柵、信號隔離器、安全繼電器和安全控制器為方向,其產品的水平完全可以與國外同類型產品相媲美,市場佔有率也穩中有升。而蘇州博眾緊緊抓住數字轉型機會,做好精密裝配製造的集成優勢。最近幾年在服務於智能製造和工業物聯網發展有很好表現的小公司,如重慶的斯歐信息技術公司和北京的寄雲科技公司等,都有值得稱頌和腳踏實地的業績。重慶斯歐還在實踐德國工業4.0資產管理殼的實用方面開發了自有的技術方法。

那麼會不會從這些民族儀表和自動化公司,以及信息技術公司中逐漸發展出能立於世界50強的公司呢?市場需求是巨大的,人才的積累和培育也是有堅實基礎的,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十多年前和利時已經躋身與世界自動化的50強之後,國內沒有繼續進步呢?臺灣的研華近些年來一直居於50強的第20左右的位置,這表明中國人也不是在自動化的高科技方面是弱智的。

5、小記

自動化產業,需要持續高投入才可能有高積累、高質量從而產生高回報的產業。然而,由於受追求GDP高指標的指導思想所累,國內的有關政府機構往往會把工業自動化工業視為一種不會產生高GDP產值的門類,因而重視不夠。在工業自動化軟件產品方面,像國內亞控在2018年純軟件收入(無硬件無服務),甚至超越世界最知名的自動化企業,但是仍然沒有被列入中國軟件企業目錄中。這就是認知帶來的巨大的問題。

這是一個為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巨大動能的基礎性工業:忽視自動化工業的發展,後果就是長期受制於人。

鳴謝:上海辰竹自動化總經理王竹平的建議。


一點先知


路過,我也是搞自動化的,隨便聊上幾句。

自動化企業相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掙錢速度比較低,而且投資,週期,人才培養都比較麻煩,投資人不願意投資,也沒啥好說的。國際上,也是信息,軟件,電商企業發展快,掙錢嗎,那裡都一樣。抱怨浮躁估計也不會有效果。

也有一些互聯網產業的公司投資自動化,比如自動駕駛系統,我個人覺得效果不理想。因為自動化學科有自己的邏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視覺信號輸入,可以改變自控系統的部分性能,但遠不是全部。比如機械元件,馬達,驅動等等。系統的總體特性沒改變多少,效果沒有太大變化也是理所當然。想用軟件模仿人的操作本身也不是低成本的事。當然,我對這樣的嘗試不反對,而且覺得是個好事,萬一成功了呢?

我們現在在搞一種低代碼嵌入式系統開發平臺,想法是讓普通人可以跨過計算機和自動化知識的門檻,可以直接用我們系統平臺開發自己電器產品和設備。系統使用梯形圖編程,中學生即可編程和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