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善於度勢

周瑜善於度勢

孫策

周瑜與吳國的孫策同年,從少年時代起,關係就很密切。孫策繼承了死於沙場的父親孫堅的遺志,在率領千餘人舉兵起義的時候,周瑜也渡過長江,前來助戰。孫策的軍隊所到之處,敵人望之披靡,轉眼間,孫策的勢力越來越強。

攻陷曲阿之後,孫策的兵力已達數萬人。於是,孫策說:"我只有這些兵力,就可以壓得住江南一帶,你回丹陽去鎮守吧!"周瑜聽後,立即引兵折返丹陽。可是,丹陽郡為同盟軍的袁術所統轄,袁術有意要提拔周瑜為將軍。但是對人觀察敏銳的周瑜認為:袁術並非霸者之才,難有所成。於是,自己請調為居巢縣的長官,而袁術也不懷疑他,遂答應他的要求。居巢位於東邊,周瑜假裝要赴任就職的樣子,卻中途折回吳郡,回到孫策的身邊。孫策親自迎接周瑜的歸來,並且立刻封他為建威中郎將,這時周瑜年僅24歲。

周瑜善於度勢

孫權

吳國以東南地方作為討伐群雄的根據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病逝,其弟孫權隨後繼位。

孫策臨死之前,將軍權交給孫權,並且交代:"率領江東的大軍臨戰上陣,必須審慎地籌謀計劃,一舉將敵人消滅,同天下的群雄爭強鬥弱,你比不上我。然而,任用賢者,提拔能者,讓每個人都能盡全力貢獻自己的才能,以保衛江東半壁江山我就比不上你。"這就是孫策鼓勵孫權日後審慎處事,任用賢能所留下的遺言。周瑜得知孫策死亡的消息後,立刻帶兵前往奔喪,從此就滯留吳國,任中護軍,與張昭共同參與政事。

周瑜善於度勢

官渡之戰

在決定最後勝負的官渡之戰中,一舉將袁軍10萬精兵擊潰,兵威日盛的曹操,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下書責備孫權扣押魏的人質,強迫吳國交出人質。

孫權因此召集群臣進行討論,群臣都猶豫不決,而孫權本意也不想遣回人質。這時,周瑜向孫權進言"今天,將軍您繼承了父兄的遺業,獲得了六郡的民眾。兵器精銳,軍糧富足,將士用命,何苦將人質送回呢?人質旦遣回曹氏陣營,從此就不得不附屬於曹氏手下,一切都得聽命於他們。而且,曹操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諸侯而已,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怎能自稱為王?這是很嚴重的錯誤。不如將人質暫時扣留,靜觀其變。如果曹操真能以正義匡服天下,將軍再聽命於他不遲。如果他行暴亂圖謀不軌,終必引火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以要遣送人質呢?"孫權聽後,遂打消向魏遣送人質的念頭。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落入曹操手中,曹操得到船、水兵、步兵數十萬,於是,興起攻吳的念頭。孫權知道後,召集群臣,以謀對策與會的群臣一致認為:大軍當前,只有投降才是上策。周瑜力排眾議,他以為:"曹操雖託名漢相,實乃漢賊。北方若已平定,則曹操無內憂,自可曠日持久,南來與我爭疆域,與我一較水師船戰的勝負。然而,今日北方紛亂依然,加之馬超等人仍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而且,捨棄鞍馬,倚仗舟楫與吳越之國爭衡,本非中原之所擅長。況且,遠征疲勞,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以上幾點乃兵家禁忌,而曹操皆冒然行之。將軍欲擒曹操,宜在今日,只要給周瑜精兵三萬,進駐夏口,一定為將軍立功破敵。"業孫權聽後起身,突然用刀將前面的小桌子砍成兩半,瞪眼瞧著群臣說:"今後,你們當中任何人,若再有提及歸降曹操的事,下場就跟這個小桌子一樣。

在這之前,孫權也與諸葛孔明會過面,希望能知道,若與劉備的軍隊聯合起來的話,對曹操的勝算有多少?孔明說了以下的話:"曹操軍隊從北方南下必定疲勞,正象軟弱無力的強弩之末,連一塊薄絹布也無法穿透,而且,敵軍不習水戰,更是他們的弱點。"

周瑜根據通報,得知曹軍營內瘟疫大流行,艦隊因此動彈不得,於是乘機襲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此一戰役,周瑜的軍隊大勝,曹操的水師全部潰敗。

周瑜善於度勢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結束後,同盟的劉備卻獨自佔領荊州,而討伐曹軍的主力畢竟是吳軍,因此,周瑜向孫權上奏,要他對付劉備。

但是,孫權並未採納諫言。他冷靜思考的結果,認為曹操再度揮軍南下未嘗不可能,到時候,光憑吳軍的軍力將無法有效地抵制,如能與荊州的劉備聯合,劉備就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而且,劉備的身邊有智將孔明,要一舉殲滅,恐不容易。於是,孫權仔細盤算之下,索性認為鞏固彼此的同盟關係才是上上之策。因此,孫權在得知劉備的妻子病亡之後,就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為妻。周瑜因有所顧忌,於是親自帶兵佔領荊州的中樞江陵,與南郡太守一起嚴密地監視劉備軍隊的一切動靜。

不久,從漢中直到巴蜀,形勢緊急。據有漢中的張魯,威脅漸增,巴蜀(四川省)的劉璋也伺機而動,不論曹操或劉備,都已陷入緊張之中。周瑜對於任何新情況都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周瑜急忙見孫權,獻上自己的謀略

"現在,曹操戰敗,恐怕會讓張魯及劉璋等人的勢力壯大。不如趁此機會,讓在下與奮威將軍一起襲擊蜀地,得蜀地後,合併張魯,再留奮威將軍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然後,我再引兵會合將軍佔據襄陽,以襄陽為根據地討伐曹操,就可以輕易地進擊北方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意見。周瑜束裝回江陵,為遠征之事作準備,可是,不幸卻在歸途中的巴丘地,因突發疾病而死亡,時年36歲。歷史因此有了極大的轉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周瑜所獻的計策略顯大膽,但卻命中要害。周瑜每次見到敵人時,一點也不含糊。他最厭惡與人妥協,做事公正不阿,是個很有氣概的男子。

周瑜與孫權結識的時候,孫權的名義是將軍,因此,與周圍的人相交往不拘泥於禮法。惟獨周瑜,始終以君臣之禮事奉孫權。

周瑜善於度勢

周瑜

周瑜的個性直爽、寬宏大量,受到許多人的愛戴。他身高體壯,是一個典型的美男子。而且,連細緻的感覺也超乎一般常人之上。

周瑜精於音樂,即使在酒宴上有了醉意,只要音樂有錯誤,一定知道,一知道就必定要糾正。因此,當時有人以:"曲有誤,周郎顧"的歌謠戲稱周瑜。在音樂之中,不論是細微的變化,或並不太嚴重的錯誤,對神經敏銳的周瑜而言,都能立刻地察覺出來。但是,周瑜不會直接嚴厲地責怪演奏者,只是柔和地讓演奏者知錯停止演奏。他這樣做,有時讓人覺得很懇切,有時卻也讓人心生畏懼。他這種作風,讓人感到意味深遠。

周瑜經常大膽地向孫權獻策進言,也許從少年時代起,就與孫氏兄弟友善相處,在意識上已將自己與孫氏兄弟視為手足的緣故吧。於是,一方面保持為臣民的禮節方面又沒有顧慮地將自己的意見向孫權提出。由於提議之事嚴肅認真,且有真實的內容,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

單是臣下與國君之間微妙的關係般說來,情形都很平凡,內容也不足為奇。然而,處於戰亂的政局中,很平常的判斷,往往會超越其原有的本質,而值得付諸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