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前段時間,陳奕迅先生到某學校進行新專輯分享會,由於現場有學生一直玩手機,並且頻頻提出合照的事,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專輯和音樂方面的探討,使得一向笑容可掬的陳奕迅中途轉為黑臉,並請無意交流的同學離場。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作為歌神級別的陳奕迅遇到如此待遇,不得不說世界在這幾年好像突然轉了個彎,走向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再回過頭看潘長江大爺因為在《王牌對王牌》上不識蔡徐坤,導致被蔡徐坤的粉絲網絡圍攻,從而叫苦不迭,還要拼命去解釋,以求平復非議。潘長江這樣的老先生,這樣的國家級演員,即使被稱為藝術家也毫不為過,竟然會陷入這樣荒誕的輿論漩渦,恐怕是很多父輩們無法能理解的。不就是不認識一個年輕藝人嗎?難道你爸種了一輩子地,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送你上大學,最後因為不認識你宿舍牆上貼的海報裡的明星,你就要指著他的鼻子罵他?!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十幾年前,報刊上鏡頭前還會出現一些“書評人”“樂評人”“影評人”,還有一些關於探討文藝理論與實踐的文章與節目,還有帶著知識分子那點桀驁清高的氣質去指點文藝方向的有志青年。現在呢,互聯網的發達,自媒體的湧現,多了越來越多的適合文藝評論的條件,可真正的文藝評論和對藝術的追求的言論居然快要消失殆盡了。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看看每天上熱搜的都是什麼內容。網民們看到的、關注的,往往都是藝人整容了、出軌了、裙子滑落了、走紅毯摔跤了、誰用了什麼牌子的口紅、誰跟誰掐架了,等等。一旦涉及到作品討論的,到最後都會上升到人身攻擊。真正去就文藝發展去討論的,幾乎是沒有。老百姓不專業,沒心情,可以理解;專家或內行考慮到市場需求,是否有商業價值,也漸漸不再上心。既然大家都喜歡娛樂八卦,那你看啥我寫啥,你在意啥我就專門往哪個方向寫。評論和批評都不見了,全是小道消息和嚼老婆舌頭。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王朔罵互聯網,陳丹青罵美術學院,罵什麼沒人理會,全理會這個“罵”了。有主持人採訪周杰,你準備怎麼“洗白”自己。周杰回懟道,我從來沒有“黑”過,何來“洗白”一說?沒有“黑”過嗎?之前關於周杰的文章不都是負面新聞嗎?對,但那都是網絡中無形的手把他抹黑了,因為抹黑比讚揚更容易傳播,更容易獲得點擊,所以大家集體抹黑了周杰。問題是,這種抹黑,無論真假,都是在演員的花邊新聞上,而很少有藝術角度的審視。為什麼?歸根到底,還是為錢。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無利不貪早。如今的娛樂圈、影視圈,無不是“把利字擺中間”。演員的行為、作品的創作,包括宣傳文章、粉絲的活動,其實都是幕後財團的操控,都是唯金錢論的理念作祟。就沒有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了嗎?當然有,並且還有很多。只是,藝術在利益面前太渺小了。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關於相聲行的雅俗之爭,郭德綱老師有句名言:能商演的相聲演員才是成功的相聲演員。這句話好像是說,老百姓認可你,你就是對的。其實,這也是郭老師的“立場”之言。眾所周知,郭老師早些年前也是不得志的,那個時候的郭老師說的相聲跟後來火爆的時候說的相聲難道有天壤之別嗎?為啥那個時候不賣座呢?不賣座就代表郭老師是錯的嗎?郭老師剛開始火的時候說的傳統相聲又誰能說是三俗的呢,《揭瓦》《論捧逗》《吃論》《賭論》《賣五器》《賣布頭》不都是經典嗎?只是因為,現在的人認可錢啊。你能掙錢,你就是“王道”。無論你是做什麼的,只要你有錢,就會被人高看一眼,你才會被人認可。所以,郭老師才不得不這麼說。當然,不掙錢的相聲演員,有專業水平高的,也有確實是很差的。不能一概而論。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除了這點之外,藝術評論的專業性喪失的另一個原因是,互聯網網民的年輕化越來越明顯,也就是說掌握話語權的基本上是90後、00後了。年長的只看不發表意見,中年的忙於工作,這撥網民掀不起什麼風浪,畢竟他們還是把文藝當做消遣的對象了。年輕人由於生長環境與時代的變化,有了一套新的對待文藝的看法體系。這種體系就跟新的流行歌曲、小視頻、網絡段子等網絡文化一樣,幾乎已經不能再“嚴肅”地去對待了。他們更多的是關注演員或藝人本身,關注對自我的表達,關注當下情緒的釋放。這也比較符合互聯網的即時和零距離觸摸感的特點,不多思考,開心就好。

這樣的情況,不能分是非對錯。因為,沒有人能預測未來究竟是好,還是壞。一切都在急劇變化著,我們還沒來得及準備好,可能就要面對一個新的局面。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詩人歌手李健,無論音樂作品還是做人,都是文藝圈的一股清流。如今的人特別愛用清流這個詞,難道是現實真的太渾濁了?李健這樣沒有“黑”點的人,選擇了丁克,不知道是對未來不放心,還是對現實太不自信?這是他的個人選擇。可是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他本看好歌聲裡有訴說感的康樹龍,結果時代選擇了更有技巧性的旦增尼瑪。

從陳奕迅黑臉到文藝評論的喪失,再到李健的丁克

歷史的車輪終將無情地碾壓過一切。即使你是教父級的羅大佑,也會落到演唱會無人喝彩的地步,而手機屏幕的另一端,群魔正在亂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