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18|戴永年:潜心研究20年 终圆真空冶金之梦

获取视频信息失败

他是我国探索“真空冶金之梦”的先驱者,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首创的复杂含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装备开发,先后建成40条生产线,累计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他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于古稀之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如今已89岁高龄,仍然坚持指导博士、硕士学生做研究……他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

请回答2018|戴永年:潜心研究20年 终圆真空冶金之梦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采用“氯化物电解法”处理铅锡合金,将铅锡分开,但这种冶炼方法存在流程长、耗能高、污染大、成本高等缺点。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将铅、锡分开,一直困扰着戴永年。

1957年,苏联著名有色金属冶金专家谢夫里科夫来到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讲学,介绍了在小型真空炉中作真空蒸馏分离锡、铅、砷的新方法。尽管当时仅仅是10克合金通过小实验炼制成功,但这一思路却启发了戴永年。1958年,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真空冶金试验小组,1979年,戴永年在全国首次成功研制出“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解决了分离铅锡合金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收的难题。

多年埋头钻研,戴永年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在宝钢、鞍钢等国内40多个单位及美国、英国等国家推广应用8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锂、多晶硅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比从前,现在国家和省里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这一代人体会最深。”戴永年说,在研制真空炉的初期,真空金试验小组经费非常紧张,更为艰难的是,大学校园里还在为“大学要不要搞科研”争论不休,不少人甚至反对大学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精力。

幸运的是,当时昆明工学院仍从本就很拮据的经费里硬是挤出700元钱支持戴永年团队做研究。“可700元要购买实验材料仍远远不够,于是我又找到省冶金局科技处推荐我们的课题,最终他们支持了我们10000元的科研经费,用来制作真空炉的外壳,这才有了我们研制的第一台真空炉!”说起曾经为做实验、造炉壳而四处奔走的往事,89岁的戴永年乐得合不拢嘴。

一路走来,戴永年的研究之路并非坦途,但怀着报国之心和一腔热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我研究真空冶金分离铅锡合金持续了近20年,其中失败、或出问题多次,经过近20年才成功,若中途困难时动摇,就没有今天了。”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伴随着云南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也在飞速前进,谈到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戴永年颇为感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真空冶金研究领域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戴永年说,真空冶金还有很广大的前途,需要继续发展,达到世界前列,朝着双一流的方向迈进。

因此,他也激励年轻一代科技人员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幸福了,各项事业都发展得很好!我热爱伟大的祖国,愿意为祖国贡献一辈子!”

云南网记者 高艺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