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18|华红林:带领贫困村民种咖啡,期货市场有了定价权

获取视频信息失败

距普洱市思茅主城区大约30里路,有一个叫做大开河的村子。这里家家户户种植咖啡,村民有了可观的收益,这让靠救济粮过活的家乡彻底甩掉贫困帽子,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而这个华丽的嬗变,与一个叫华红林的人分不开。他从咖啡农场苗圃管理者的位子上大胆转身,成为当地第一个以个人形式种植咖啡的人。

在华红林的带领下,大开河村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也见证了村里咖啡种植规模从几十亩扩大到了上万亩。“种植咖啡的幸福就如同咖啡的味道,本是很苦的事情,但是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香醇的滋味。”华红林说。

也许一些省外朋友会感到奇怪,怎么“高大上”的咖啡竟与一个边疆省份的贫困村有了联系?


请回答2018|华红林:带领贫困村民种咖啡,期货市场有了定价权


其实,云南是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产量占全国95%以上。云南种植咖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在位于大理境内的朱苦拉村试种咖啡成功,自此开启了云南咖啡香飘百年的历程。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云南与世界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结。越来越多的省外朋友、国外朋友喝到了来自云南的咖啡。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彩云之南还有这般天赐醇香。

大河村正位于云南咖啡核心产区普洱市,它与全球著名的咖啡产地牙买加、哥伦比亚等处于同一纬度区,当地种植咖啡可谓天时地利皆具,只欠人和。而这时,华红林来了。

“1988年,雀巢和北归公司来到大开河与村委会开始协商咖啡种植。”华红林回忆到,那时他刚完成学业回到大开河,开始在种植园里学习咖啡种植技术和管理。7年后,华红林眼见咖啡价格逐年提高,从中嗅到商机,于是果断说服全家老小一起以个人形式种植咖啡。最开始15亩,慢慢变成了200多亩。他笑着告诉记者,每一亩都是自己和家人一颗一颗种出来的。

当然,种植咖啡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种咖啡最怕自然灾害,要是遇上连年的霜冻灾害,产量低、价格也低,那时候真的想过不种了。”华红林说,就在自己萌生退意时,树上挂满的红果子教会了他别放弃。他不断安慰自己,相信来年一定会好起来的。“这是每一个农民内心对于一个自己喜爱的作物的期盼。”


请回答2018|华红林:带领贫困村民种咖啡,期货市场有了定价权


第一个吃螃蟹,华红林大胆;长年累月挥汗,更是可贵的坚持。华红林明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更时时警惕行百里者半九十,因此他持之以恒地扩大种植规模,更新技术手段,追求上乘品质。终于,不仅自己种出了好咖啡,更带领全村人一起种,赢得了好口碑。如今大开河的咖啡远销国内外,在北京、上海、深圳、四川、重庆等地都有特销点。


请回答2018|华红林:带领贫困村民种咖啡,期货市场有了定价权


“种植咖啡给我和我们村里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在申请欧盟有机认证,咖啡的价格可以达到30元、40元甚至120元每公斤,我们在期货市场也有了定价权。”华红林骄傲地说,现在全村人都对咖啡产业抱有美好的期望,相信它会给大开河带来更多的财富。

云南网记者 龙彦 李星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