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可能長期存在 醫療行業或迎重構

疫情對中國社會健康及經濟發展影響深遠,不僅國家陸續出臺各類政策,資本也開始高度關注健康領域。疫情爆發以來,從上游的藥品研發,到中游的醫療物資運輸,再到下游的檢測診斷,都在爭分奪秒地應對疫情。招商網絡的小編最近也看了不少文章,帶著一些自己的思考,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疫情下醫療行業是否“遍地黃金”?

據官方及專業機構得知,疫情在3月下旬才有可能會逐漸進入平臺期,到4月份後才能得以控制。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家的各項政策都要向疫情傾斜,對醫藥行業會帶來直接的影響。我國高度重視醫藥創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等規劃指南均提出醫藥創新的目標,並且設立了專項以推動新藥研發。

從國家科技部啟動的四批應急攻關項目看,重點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檢測診斷、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及疫苗研發等方面進行部署。北京、重慶、濰坊等不同層級的城市積極開展疫情相關的科研項目攻關,在推動近期應急項目攻關的同時,也鼓勵一些長期科研項目的開展。

疫情可能長期存在 醫療行業或迎重構

(我國部分地區科技抗疫政策)

雖然這場“疫情黑天鵝”事件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對中國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方向及前景將會有所改變,甚至是深刻改變。

口罩行業

近五年來,我國各類口罩的產量和產值逐年增長。2019年,我國口罩產量達到50億張,增長10.13%;口罩總產值達到102.35億元,增長12.57%。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不少企業開始跨界轉產口罩,廣汽集團、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子公司、富士康等,都紛紛發出口罩生產的信息。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3月2日消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著力推動口罩企業復工達產,引導支持企業擴能、增產、轉產,我國口罩日產能產量連續快速增長,雙雙突破1億隻。

疫情過後,口罩的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但從重大疫情來看,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等部門下發文件,明確相關醫療保障物資已列入國家儲備。隨著國家物資儲備意識的提高,口罩將逐步由防護用品向生活用品轉變,很可能被列入國家戰略物資。

互聯網醫療行業

這一疫情也推動了一大批互聯網醫院的建立。同時,現有醫療機構和主要互聯網醫療廠商紛紛推出遠程醫療和在線諮詢平臺。疫情中,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訪問度急劇增加,表明其中蘊含著極大的機會,政策方面預計也同樣會推動輕問診、互聯網醫院和遠程診療的發展。

但是,遠程問診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會出現醫患溝通困難和診斷缺乏信任度等問題。如果之後能逐步發展為互聯網實體醫院,用AI輔助醫生高質量的臨床診斷,還需要更多智能化服務的支撐。

醫療廢棄處理行業

作為防疫攻堅戰的最後一道防線,各級各類醫院醫療廢物處理的途徑,因此備受關注。以武漢、黃岡、孝感為例,這三個地方各有一個醫廢處置中心,處置產能分別為50/10/5噸/天,日常接近滿產狀態。根據最新數據,保守測算武漢、黃岡、孝感目前每日將新增0.83/0.16/0.14噸醫療廢物,加之大量的病例門診量,疫情重災區城市的醫廢處置需求將較明顯的增長。從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到一些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紛紛出臺引導、鼓勵和扶持醫療廢物處置的產業政策,以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加大醫療廢物的投運處置能力。

機構預測,2020年全國醫廢產量增幅將超過25%,醫廢處置有望成為疫情後加速成長的產業之一。目前,已有部分環保企業投入到醫療廢棄物處理行業當中。但醫療廢棄物處理行業整體市場集中度不高,企業活躍度不高。醫廢處置總體形勢不樂觀,若從長遠考慮,需要各地政府將加強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的政策扶持。

生物醫藥行業

醫藥生物產業也是此次疫情的短期受益行業之一。比如防護器械、診斷試劑、消殺用品等贏來短期急速擴張機遇,如之江生物和捷諾生物生產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成為首批檢測試劑盒。

更值得關注的是,各地政府在疫情的特定時期出臺相關政策,無疑為生物醫藥企業送來了一場“及時雨”,企業在享受政策支持的同時,加快研發生產步伐,竭盡所能為疫情防控做出應有貢獻。此外,對於血製品疫情使血製品臨床認知程度提升,目前我國的缺口較大資源稀缺,所以發展空間較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對全球影響範圍最廣的事件之一,必將對生物醫藥產業從治理方式、基礎研究突破、成果轉化、政策體制、產業業態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形成影響,併為各地醫藥產業發展塑造新的發展機會。疫情之下,招商網絡開創式為政企搭建起

“雲端招商會客平臺”,通過資源整合與大數據服務,消除政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實現政企之間的精準無縫對接,幫助政企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網絡招商,滿足政府園區招商引資項目需求,達成企業選址發展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