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今年將在是9月22號的21時31分迎來秋分節氣,也就是今晚。秋分神奇的一個地方在於,晝夜在春分之後又一次平分。過了這一天之後,就變成天短夜長。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稱秋分。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詩意秋分

秋分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氣。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大國,不同朝代的詩人都在這一天寫下詩詞。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秦朝的周文吟道:“轉徑白雲近,迴風清磬殘。霜花欺客眼,江雁怯秋翰。”

唐朝的元稹寫有:“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宋朝謝逸:“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宋朝楊公遠:“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宋朝黃裳:“九十秋分今夜景,銀色界中秋意靜。”

清朝紫靜儀:“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清朝顧太清:“吹來何處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

古人的詩意,流淌至今。原來,古人們和今人擁有同樣的時令輪迴,卻年年不同。

豐收秋分

秋分是一個收穫的節氣。秋分是我們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秋分”在現代,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自2018年起,國家為了頌揚農民群眾勤苦勞作,傳遞豐收的幸福感,就把秋分定為全中國農民的節日。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在很多民俗諺語中,提到秋分這一天與之相關的農事:“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秋收、秋耕、秋種,這“三秋”大忙,讓人們的生活節奏顯得分外緊張,也提醒我們,時間寶貴。

你我皆農民,在不同的田地裡耕種。秋分,一半耕耘,一半收穫。人生,一半在我,一半聽自然。

美景秋分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秋分是一年裡最宜人的節氣。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大地披上了溫暖的色調,一派風清月明的景象。此時天氣不冷不熱,是北京旅遊的黃金季節。爬香山看楓葉盡染,遊覽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月壇公園,欣賞古典園林藝術;逛故宮博物院看蘇軾書畫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等,看銀杏映襯黃瓦紅牆。

秋分這一天,古往今來都有哪些民俗文化?

在詩意秋分的部分,我們通過詩人元稹的詩句,能感知到秋分時節所特有的天氣現象。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在古人看來,雷因陽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始盛,故而不再打雷;隨著天氣漸涼,就連蟄蟲(土鱉蟲)也開始藏入穴中,並用細土封住洞口防寒;此時雨量漸少,天氣乾燥,河湖沼澤水量變少而乾涸。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秋分,除了自然現象的變化,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也在這一天留下來很多應景的文化習俗。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君王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就是明清時期帝王們祭祀的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後來可能是因為這一天不一定都是圓月,後人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傳統的祭月節就演變成了如今的中秋節。

秋分,各地有各種豐富多彩的習俗。有的地方會玩巧豎雞蛋的遊戲,來慶祝秋分的到來;在嶺南地區這一天要吃秋菜,熬秋湯,用來祈禱家宅安寧、身體安康;有的地方沾麻雀,保護豐收的果實;還有的地方有送秋牛,表達豐收的喜悅和感念之情。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秋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秋天在這一天平分為二,溫度變低,秋老虎不會再出現,北方晝夜溫差變大,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這個時候要開始添加衣服了。老話常說“春捂秋凍”,秋凍的正確姿勢是什麼?秋凍,應注意凍下不凍上。這是因為秋分之後,地氣仍熱,但天氣卻很涼。

同時,防止你心中的悲秋情緒出來搗亂。秋分之後,氣溫降低,體燥的不適感,人的心情容易變糟。再加上豐收過後,自然界滿目蕭索,本就有些糟糕的心情會轉換成遲暮、悲傷的情緒。不必悲,一切可期。

秋分:詩意的豐收的,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秋分,祝你碩果累累,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