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園”種出“大夢想”

直播日照4月16日訊 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兩城街道東張家莊村,2015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四戶,其中三戶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這些年來,依託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他們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可僅僅依靠國家“託底扶貧”政策還不夠,從去年開始,村裡開始發展“扶貧家庭菜園”,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也讓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東張家莊村是一個僅有56戶,不到200口人的小村莊,村集體經濟向來比較薄弱,2017年村裡的四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全部脫貧,而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成為村裡下一步思考的問題。

“他們這幾戶主要靠政策扶貧,民政上的低保、五保,還有殘疾人補助,以及扶貧項目分紅收益等這些政策,來保證他們脫貧,這些早就脫貧了,但是村集體經濟沒有收入,工資都發不上,本村還是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東張家莊村第一書記田誠說。

在東張家莊村,除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他村民的生活也並不富裕。如何發展集體經濟,成了田誠上任東張家莊村第一書記後,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真正的扶貧,真正的美麗鄉村,實際上脫貧攻堅首先是產業要有發展,要是沒有產業發展,村集體沒有收入,這樣的情況很難維持下去。”田誠說。

東張家村的蔬菜種植已有數十年,這裡土質優良、地下水豐富,種出的蔬菜品質很好,在當地小有名氣。從去年開始田誠和村委成員開始嘗試“扶貧新模式”,來種植“家庭小菜園”。

“以集體的名義,讓他們年齡大種不動地的,把閒餘的土地集中起來,集體去運營,讓有技術的村民,年齡大點不要緊,只要在家門口能幹活,把技術延續下去。”田誠說。

後來又經過研究,決定進一步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成立了“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東張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種植業提供產、供、銷提供全面服務。

“前期這裡最早種上的是土豆,這邊扣的是芸豆、豆角和黃瓜,先扣上,出來以後再紮起架子來,這一小塊種的是小茼蒿、小青菜,下一步這塊空白區域也是全部種好,因為是根據季節、地溫,再過一個周左右,種上西紅柿、茄子、辣椒,到秋天的時候再種上小蔥小韭菜。”田誠說。

家庭小菜園佔地10畝,菜園中間建設150米葡萄連廊,貫穿其中。趁著天氣晴好,村裡的種菜能手便來到菜園子裡忙活起來,59歲的貧困戶安鬱花就是其中一個。20多年前,安鬱花丈夫去世,她自己一人拉扯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從貧困到脫貧再到現在可以在村集體幹活掙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東張家莊村的“家庭小菜園”,按照蔬菜種類進行統一分類、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村民閒時可以隨時過來打零工,閒在家的婦女和老人也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作為兩城街道首個扶貧式家庭菜園,剛剛推出就受到市民青睞,目前已有三分之二承包到市民手中。

“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500塊錢,我們提供配套的水電,市民自己來耕種,適合距離這裡比較近的家庭。”田誠介紹,如果說離這裡比較遠,平時上班又不方便來回跑,這樣可以整體託管給合作社統一耕種,包含所有的種子、肥料、人工,統統不用管,市民只需要休息日來採摘菜就行了,這種情況就是1500塊錢。

春風陣陣吹過,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一顆顆小小的綠色嫩芽破土而出,再過不久,這裡將迎來幸福滿滿的豐收季。

“在我的概念當中,扶貧一定要把村裡的集體產業扶起來,村裡集體經濟上來了,整個村裡各個基礎事業、福利,貧困戶的幫扶,就都上來了,就像血液已經流通起來,慢慢就能夠好起來了,整體村富了,老百姓都跟著收益了。”田誠說。(日照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記者:媛媛 弘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