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關於《周易》和《道德經》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應該先從兩者的歷史淵源開始討論吧。

《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第一、《周易》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說法是:伏羲氏創造的八卦,而後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八其八,六十四。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礎上發揮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孔子晚年才注意到《周易》的意義和巨大價值。所以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並且有“行止在囊,韋編三絕。”的典故。以上是《周易》從創造到定型的基本歷史脈絡。《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太史公司馬遷的這個說法,肯定是得有所據和考證過的。儘管後人有爭議,但是沒有別的說法比這更可信了。畢竟,司馬遷接觸的史料,古籍,拜訪過的漢代宿儒(前身是大秦朝的博士)。絕不是今天的史料和所謂的專家教授能夠相與並論的。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問題有必要先行討論。

1、八卦是伏羲氏創造的,這點古來很少有異議的。伏羲氏在炎黃之前,那個時候有無文字無從考證。但是,畫八個卦的符號。完全是有可能的。總比什麼河出圖,洛出書可信,畢竟八卦總是人畫的,不像河圖,洛書說什麼神龜負圖,麒麟載書之類的。至少前人說八卦是人創造的,這個說法已經很科學,很難得了。我們的陰曆曆法,百姓稱為農曆現在還與西曆並行而用。在夏代那個時候,人的認知侷限性和自然條件下,先民就能測度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算定日月歲差,以從事農時的種收。由此來看,在遠古伏羲氏能畫八個卦的符號,應該不難。

2、關於周文王羑里演《易》的說法。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把人皇伏羲的《易》之八卦發揮集成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千多字,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商末周初,已經有簡書的存在了。所以,司馬遷說文王演《易》為六十四卦,我覺得不應該有問題。

《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3、關於三《易》之說。得何古人所授,出誰人之口,我不知道。但是根據《易經》的內容,演變史和各家的《易經》著作來看。我認為根本沒有什麼《連山易》,《歸藏易》。最大的可能就是《易經》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稱呼。“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只是《周易》在夏、商、週三代的不同稱呼,並不是什麼夏商周三代原本各有一部《易經》到周代殷商之後前兩部失傳了。因為《易經》不同於小說,文章,戲曲劇本,這些你可以創作或者另起爐灶。《易經》它本於陰陽八卦,以周文王至純大德,也不過做了《易經》的發展推演工作;以孔子之至聖,也不過在伏羲,文王的基礎上做了下《周易》的解釋工作。孔子,刪《詩經》,訂《尚書》,作《春秋》。唯獨於《易經》孔子不曾增減,更改一字,只作註解。以周文王至純之德,孔子至聖之資,都不能捨伏羲氏而另創《易經》。夏,商二代,有何能人?能捨伏羲氏而各創一《易經》哉?因此,“古有三《易》之說。”我不敢信。“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是伏羲氏一《易》而三別名而已。哪裡來的什麼古有三《易》之說。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哪個古人,所受於何人之說。後人不察,轉而附會,正所謂道聽之而途說之,德之棄也。

(至於什麼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伏羲氏卦位,文王卦位,數派,理派,義派云云的。對於這些穿鑿附會,讖緯小術,何足以登君子之堂?遑稱與之辯論了,所謂君子不屑與辯者,正是這類小人。拿著聖人的《易經》自封大師,招搖撞騙,占卜禍福,妄言吉凶,煽惑無知百姓。兜售其小智術,以達斂財邀譽之目的。是故,孔子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遠離這些《易經》大師,遠離這些《易經》算命騙子,就是最大的逢凶化吉。)

第二、《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但是和《易經》相比《道德經》的歷史比較清楚。雖然,近代很多國學大師,包括梁啟超等。懷疑派,考證派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代學者編輯拾綴的格言警句。並且說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甚至於懷疑老子,歷史上沒有其人,而是《史記》杜撰的一個人物。以飽學之士,而有此疑,誠是令人費解。《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清末民初,這些大師和懷疑一切古籍的人士。之所以會那麼的激進和凡古皆疑。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受西方治學者的影響,說什麼以客觀科學的方法,以西方的治學方法研究中國史;(典型的一時醉心西方厚於彼,必薄於此。)

二是、《道德經》的傳世本,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再加上清代考據學的餘緒。最後矯枉過正,不但懷疑古籍本身的真偽。甚至於懷疑作者有無其人。唉,對這種治學方法,我不知道該批評其過激呢?還是該讚揚其認真?《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典型的兩個實際案例:

1、《帛書道德經》的出土,證實了《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並且是出於一人之手。雖然,懷疑派還不死心,但是懷疑派的意見基本是聞者掩耳,視者閉目,沒人聽了。

2、《孫子兵法》被近代疑古派,懷疑是孫臏所做。還說什麼孫武子,歷史上沒有這個人,是司馬遷杜撰的。後來銀雀山《孫臏兵法》的出土,又給了疑古派一巴掌。(幸好那些國學大師逝世了,如果他們還活著,真不知會作何感想。)《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淺說

由此來看,治學者先入為主,先有結論再去找論據和證據。這樣得出的看似壁壘森嚴,天衣無縫,讓他人無懈可擊的結論。有時候卻恰恰與事實真相相反。當然於古人,古事,古史,古籍不應該全信其說,但是也不能無底線的,固執的,自以為是的,憑空臆想式的去隨便懷疑去。不然,會誤人誤己,鬧出笑話來的。辛辛苦苦的做了一輩子學問,到頭來反倒被學問所誤,豈不可惜了。

第三、明瞭《易經》和《道德經》各自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史之後。再來討論兩者的關係就好辦了。

1、《易經》在時間上早於《道德經》。所不同的是:《易經》的完善非成於一人一時,看其六十四卦爻辭可知。而《道德經》是出於一人成於一時,今天來看這是定論,這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2、從理解上講兩部經書都很難讀懂。相比較而言《易經》的規定性,邏輯性,還有它的數理工具。應該是一套內在邏輯相當嚴密和完備的體系。《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可見,孔子平時講學授徒,罕言鬼神。但是《易經》卻有多處言鬼神的。譬如《周易·睽卦》的“載鬼一車。”《周易·繫辭》的“知鬼神之情狀。”等。而《道德經》通篇五千多字,就一句涉及鬼神。“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只是圍繞道和德展開論述的。《帛書道德經》不分章節,就兩篇。一德篇,一道篇。《帛書道德經》德篇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無論是《帛書道德經》還是傳世本的《道德經》都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為自然,是最大的,是一切的主宰。並且是先天地而有的。所以說“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誰氏之子,像帝之先,強字之曰道。”

3、《易》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道德經》只論道德人事而不言鬼神。兩者的範圍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但不能因此就說,《易經》包著《道德經》。《道德經》沒有《易經》大。因為兩部經書,不能做這樣的直線比較。因為雖然《易經》號稱包羅萬象,但是《易經》是以乾坤為基礎,再怎麼變化萬千,論的也是天地之間的事物。但《道德經》還有一句“先天地而生。”所以,兩者不能簡單比較誰大過誰。

4、《易經》和《道德經》都具有合理的邏輯以及深刻的辯證法,並且都各自是一套完備的體系。作為個人,兩部經書無論是哪一部只要你能理解其精義,實踐其真理,我想於人生觀的塑造以及個人的修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謂的“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

5、《易經》也好,《道德經》也罷。不能因為什麼它是儒家經典,他是道家經典。去人為的製造界域。畢竟,分派別,都是後人的事兒。而《易經》和《道德經》都是我華夏先民的智慧結晶,不易定理。孔子於衛主蘧伯玉,於周適老子,遊鄭於子產,於齊學樂,之楚接狂與而不得。聖人之量,何有門派之分,家宗之別?“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而已。”為什麼後人分裂為百家九流。這或許就是“聖而不可知者也。”無往而非天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