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一提到它,不知從何時起,大家的反應就是它是算命、算卦、測字、起名…用的,這本書就是《易經》。
自秦漢以降,在中國的官方和民間,易經好像就是用來占卜的,只不過在官方層面,有所謂的“天師”、“國師”等來使用,在民間則是所謂的“大仙”、“算命先生”來使用。普通人一聽到它,就是感覺很神秘、很玄乎,感覺有用,但又說不清楚、高深莫測……
然而《易經》就真的只是算卦占卜用的麼?它的起源是什麼?它是否被後世誤用了?
易經的起源
其實,華夏民族的始祖和先賢們,在上古時期,就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大量的經驗總結,掌握了天地日月運行的規律、季節與節氣以及其後變化的規律,早早地就進入了農耕文明。
而農耕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天時,按照天地節氣的週期交替變化來進行農業生產,按時播種、按時收穫,這樣才能有好的收成,來養育華夏族群,繁衍生息,不斷髮展壯大。
在遙遠的上古時期,聖賢們掌握了天地運行、節氣變化之道,掌握了天地運行之數,以天文定人文、以天數定時運之數,這就是《易經》的起源。《易經》就是通過觀測天文,來確立曆法,對農業生產進行觀象授時的天文曆法典籍。
後世對易經的濫讀濫用
可能是《易經》產生的年代過於久遠,它內部所傳承的天道天數,隨著後世文明的衰落,已經無人能準確解讀;也可能是隨著天地運行的變化,華夏先民們後來採用了別的曆書來指導農業生產,漸漸不用易經作為指導。
自周以降,尤其是孔子從儒家人文角度解讀《周易》,做《繫辭》之後,易經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有的應用。後世對易經從讀不懂、不會用,走向了濫讀濫用。
看過《周易》的朋友,應該知道乾卦的爻辭,比如“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按照當代某某來自臺灣的所謂大師的解釋是這樣說的:
“一般人稱皇帝為“九五之尊”,以為就是《易經》上的這個“九五”。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是依據數中的陽數來做表達的符號,奇數為陽,九是到了陽數的極點最高位,五是陽數的最中位,二者代表了至中至正,九五之尊意義在此。《易經》乾卦九五爻也非常好,和第四爻不同,九五爻的飛龍在天,像一條龍在空中飛,遨遊自在,也是利見大人。整個《易經》研究完了,利見大人的卦爻並不多的,這裡利見的是什麼大人?假定我們以漢高祖為比方,當他打敗了項羽,自己創業的時候,正是飛龍在天了,他還要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是誰?是指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對他有幫助的人,看漢高祖的一生,正是一個乾卦,最初倒黴當一個亭長,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潛龍勿用,後來到了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時候,他所遇見的人個個都是好人,個個都有用處,個個說他好,都幫助他。”
看完是不是有點道理?九五之尊、真龍天子,利見大人,遇到好人輔佐他,很神奇嘛,很準嘛……
其實上面這段來自“某大師”的解釋估計蒙了不少人,這其實是“六經我住、師心自用”的解讀,或者乾脆說就是一派胡言、誤人子弟、騙人不眨眼的胡亂解讀,純粹是為了迎合市井流俗,趣味低級,算命的當然挑好聽的說了。這解讀離原意估計差了十萬八千里。
正確的解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根據天文曆法解讀“飛龍在天”,龍是指蒼龍七宿。它不是指某種具體的動物,而是指天上的星宿,什麼真龍天子那都是後世根據自己的需要衍生出的人文誤讀。
蒼龍七宿就像一條龍,是華夏先民觀象授時的重要依據。蒼龍七宿的運行規律,是易學裡的重要構成部分。易經講飛龍在天,便是說,蒼龍七宿在天空中循行,具體就是指夏天時候,蒼龍星宿高掛在南方的天空,它告訴人們,這正是莊稼成長的好時候,夏天照看好農作物,秋天就會有好的收成。
為什麼《易經》中,通篇都在講龍,諸如“潛龍勿用”、“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因為通過對蒼龍七宿運行的觀測,就可以確立節氣,可以指導農業生產。比如,過了農曆新年,到了播種的季節,第一個時節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蒼龍七宿的角,升出地平線的時候,萬物復甦,開始萌發。這是提醒人們真正的春天要來了,要準備春耕播種了。這才是易經的本源。它真的不是用來擺地攤算卦的,是用來講述天機的。
易經在當代的作用和指導意義
有人會說《易經》確實是講授天機之書不假,可現在也不需要用它了啊。農業生產有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天氣預報,再也不用看星象來種地了。的確如此,但是通過研究《易經》,瞭解和掌握《易經》,首先可以讓我們重溫並重新掌握宇宙天文規律,未來人類文明的制高點,在天文學話語權上的爭奪將會十分激烈,不能只聽西方一昧之言。更重要的是,《易經》可以讓我們迴歸華夏民族的本源,讓我們知道華夏文明源頭和歷史演變,重新找回文化自信,重建文化正朔。
華夏文明代表的是天道文明,華夏文明不同於西方那種野蠻低級的掠奪毀滅型文明,我們自古以來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以天文定人文、以天倫定人倫,是最符合最體現最匹配宇宙大道、天地自然的文明。
在當前這個時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也應該有能力讓華夏文明的精華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