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在很多家長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總是喜歡重複做一些自己擅長或者喜歡的事情,對於不擅長的東西而報有強烈的排斥感。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不喜歡學習,他便經常畫畫甚至還在上課的時間畫畫,有的孩子喜歡語文討厭數學,能看到他做語文作業而不去碰數學作業,當孩子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就是陷入了“舒適區”,那麼舒適區是什麼呢?

什麼是舒適區?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提出:舒適區指的就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我們可以把孩子重複和喜歡做的方面看做是他們的“舒適區”。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舒適區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呢?例如,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都習慣用右手刷牙,如果有一天讓我們換成左手刷牙,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不習慣。同理,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用右手寫字,換成左手時我們也會不舒服。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心理舒適區內,我們只會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舒適區”,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比如,有的孩子不願意和陌生人交談只和熟悉的家人交談,也有不願意去室外只想在家裡自己玩的。這些其實都可以看做是他們的舒適區,他們在這個區域內會感覺到放鬆,感覺到有安全感,因此不願意踏出這個圈子,拒絕接納不讓他感到不安的事物。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陷入舒適區有哪些危害?

大家都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讓青蛙感覺到舒適的溫水其實就是隱形的危險。

這裡再給大家講另外一則寓言,有一個富貴人家的孩子,被家裡養得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有一天他來到了一個富麗堂皇、鶯歌燕舞的地方,這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用的是金銀玉器,還有非常多的美女相伴,簡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都不用幹。這個人高興極了,認為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天堂。於是玩得樂不思蜀。可是漸漸的,他的心裡開始有了一些厭倦,希望其他人能夠給他安排一點事做,可是其他人卻說:“這裡沒有工作,只有享樂。”這個人一聽,頓感絕望,就說“那你就把我派到地獄裡去吧!”其他人回答:“這裡就是地獄。”

你以為的天堂,到頭來卻變成了你最想逃離的地獄。

孩子如果過度沉溺於“舒適區”的人,慢慢就會變得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在這個區域裡他們會感覺到非常舒服,感受不到任何壓力,也沒有危機感,安於現狀,因此他們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大的努力。等到長大之後,就會變得更加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這樣的舒適區,其實也是他們的地獄,是在烹煮著他們的溫水。不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區”,是會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怎樣讓孩子走出舒適區?

想要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我們首先要了解為什麼孩子會陷入舒適區不願意改變。

首先,父母的溺愛讓他們沉迷於舒適區。隨著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孩子們已經不用擔心穿衣吃飯,父母提供了非常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完全不用付出任何勞動就可以讓父母為提供想要的一切。而對大多數家長來說,自己曾經遭受過苦難挫折,所以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後代也遭遇同樣的境地,因此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著孩子,像培養溫室裡的花朵一樣,不願意遭受一點風雨。事實上,這樣的行為也促成了孩子舒適區的形成。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其次,未知的恐懼讓孩子們不敢走出舒適區。在面對未知事物或環境時,我們會本能地感覺到恐懼。小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當他們已經習慣了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環境時,突然間讓他去接觸另一件新事物或進入另一個新環境時,就會產生牴觸情緒。這是我們人類保護自己的本能,孩子出現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對成年人來說也是一樣。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最後,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們不願走出舒適區。他們也許認為父母的某些要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教育壓力也很大。家長們之間流傳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小朋友們不得不在小小年紀上各種補習班、輔導班。他們經常還沒到學習這種技能的年紀就要開始超前學習。這會導致課程所需要的技能與自身能力的不匹配,不僅降低了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習的進度非常緩慢。

而有些家長又過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會更加嚴厲要求孩子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無法達到家長預期的要求,他們就會陷入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可能是真的做不到這件事,漸漸地就會產生逃避、放棄的心理。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瞭解了這樣幾個原因,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怎樣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

第一、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提出一些家庭任務。

比如平時掃掃地,吃完飯擦擦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的生活家務,讓他們能夠獲得一些成就感,同時也可以增加責任感的培養,讓他們明白,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家長也需要堅持自己,不要被“糖衣炮彈”迷惑,一時的放縱只會是有害處的。要知道,最讓你不舒服的話,是對你最有幫助的話;最讓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該感謝的人。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第二、鼓勵孩子們做出改變。

毛主席說過一句話:梨子好不好吃,不自己嘗一下怎麼知道。所以,我們要鼓勵他們做出改變,不踏出第一步怎麼知道行不行呢?當孩子踏出舒適圈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讚揚,讓他們有勇氣去做更多的改變,知道未知也不全是迷茫恐懼的。家長的陪伴和鼓勵會帶來更多的信心和安全感。在做出努力之後,不管結果如何,家長都應該對孩子的努力給予肯定和表揚,並且幫助他們總結正確的經驗。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第三、正確對待孩子們的學習。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先設立一些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的小目標,而不是一上來就定個考清華北大這樣過於遙遠的目標。設立一個比較容易實現的小目標,不僅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激勵他們迎接挑戰,走出舒適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間,但是也要注意引導,不要輕易滿足現狀。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陷入“舒適區”,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另外,家長也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不要心急。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保持平穩的心態。

正如村上春樹的比喻:拋舍不下這份舒適愜意的溫暖,就像寒冬早晨不敢鑽出熱乎乎的被窩。孩子如果不走出舒適區,又怎麼能看到發光發亮的自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