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召喚
4年前,陝西省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教師沈瑩抱著一摞卷子邊閱邊聽一場“沐春閱讀共同體”成員帶來的分享會。但是沈瑩最終沒有閱成卷子,因為分享者的精彩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她。
沈瑩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近20年了,對業務有著執著的追求。她曾致力於維護“真理掌握者”的權威,但這讓她心力交瘁。與沈瑩的感受相似,石朝豔是一位入職幾年的小學低年段班主任,也曾在考試成績和生命教育中感到焦慮、迷茫。
這種焦慮與疲憊感,“沐春閱讀共同體”發起人趙清風深有感觸。“在教學一線摸爬滾打20多年,酸甜苦辣樣樣嚐遍。當我教得好時,課堂就像瀑布,感受得到思想、知識的氣勢之美;當我教得差時,教室就像沉寂的空曠之地,學生因為恐懼而集體沉默”。
多年從事一線教學、身為西安市灞橋區語文教研員的趙清風注意到:課堂的關鍵在於教師,決定教師工作狀態的關鍵在於他們的心靈狀態。現實中許多教師卻是孤軍奮戰的,職業與生命、心靈的聯繫不斷分離,職業倦怠損害著教師的職業角色和內在生命。要幫教師增加心靈力量、激發生命活力、催生優秀教學,就有必要為他們的職業成長提供一個“有心靈參與”的共同空間,組建一個閱讀共同體,以回應教師內心深處的渴望,讓教師在共同探索中理解教育的真諦,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因此早在2013年,趙清風就發起成立了“沐春閱讀共同體”,以灞橋區中小學教師為主,吸納了藍田、長安、蓮湖等縣區的教師參與,輻射帶動了灞橋區內外100多名成員。如今,“沐春閱讀共同體”的骨幹成員多已成為領讀者,各自都成立了讀書會。
2019年7月初,為精準促進灞橋區內教師成長,趙清風再次發起成立了“沐春·吾鄉”讀書會。
“沐春”,如沐春風的交流,溫暖而理性;“吾鄉”,取“此心安處是吾鄉”之意,表達讀書會成員在共同體中安放心靈的願景。這個讀書會成員多為灞橋區的中小學教師:一場演講比賽發現的苗子,一次活動中認識的有強烈求知慾的青年教師,或者一次區外讀書會分享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通過電話、微信圈消息公示,趙清風召集了從小學到高中、從語文到不同學科的教師、教研員,還特別邀請了酷愛讀書、關注教育的系統外成員。
勇氣的種子
“沐春·吾鄉”讀書會成立之初就設定了基本的方向:通過共讀經典,喚醒教師的心靈力量,催生優秀教學。在這個年輕的閱讀共同體中,文本解讀與心靈關懷交相輝映,職業故事與靈魂風景相伴前行,勇氣與覺醒的種子在生命的原野萌動。雖然距實現“催生優秀教學”的最終使命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讓人欣喜的是大家已經開始觸及彼此的心靈,並獲得力量與成長。
讀書會成員在工作、家務、進修考試、外出旅行等繁忙的事務中開闢出“讀書的清涼地”。主動、真誠的領讀人在對文本提供見解的同時,根據討論話題分享新的信息和引證,維護了共讀主線;輪值夥伴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梳理為引子,開啟每天的討論交流;大家共同啃讀文本,撰寫分享筆記,熱烈中不乏理性,瑣碎中時見真章,爭論中彼此欣賞。成員之間彼此召喚、回應,一次次在面向公眾的分享中為自己、為千百教育同行“點燈”,一步步走向職業認同。勇氣的種子在漸漸萌動,教學也在靜悄悄地發生變化。
在一次次分享中,沈瑩覺察到內心對“失去權威”的恐懼,她放下“做完美老師”的執著,嘗試用信任、期待、寬容的心態發現學生的潛能,把自己的真實感悟分享給學生。“共讀讓我的工作更遊刃有餘,課堂教學視野更廣闊了,內容更有深度了,教育方式也更貼近學生實際。能帶給學生榜樣的力量,自己的心靈也在不斷成長,每天過得充實愉快。”愛思考的石朝豔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斷更新對生命、對教育的認識,把童詩閱讀帶進課堂,把她的“小豆豆們”帶進了自然。
入職才一年多的王錦紅是一個善於思考和實踐的青年教師。她能很快在共讀交流中把文本與教學結合起來,她認為自己加入讀書會最大的改變是“開始思索學生的某個行為、課堂教學現象背後的原因,並結合實踐追尋每句話背後的故事。沐春更像是心靈的港灣,是讓我堅信教育夢會實現的地方”。教師韓慧英深深領悟到,學科教研可以更有“生命感”,如共同閱讀一樣“經由火光的碰撞產生神秘的力量,激發更多靈感和美好的體驗”。楊東朋不在教學一線,但總會找機會參與討論,還不時在教育媒體發表文章,把共同體的智慧梳理放大,惠及更多同行。
高中數學特級教師尚向陽對職業有深深的自我認同,他懷著謙卑之心和讀書會成員在閱讀中含英咀華,豐富著自己對“偉大事物”的體驗。《萬曆十五年》領讀人趙曉龍酷愛《道德經》,他深深地體會到:充滿“悖論”的文本、職業、性情,就是共同體生命的力量源泉。“只有把悖論的兩極連接起來,共同分享快樂、探討困惑、滋養心靈才是最佳境地,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也大抵如此吧”!
心靈的共舞
“沐春·吾鄉”讀書會的共讀夥伴一開始就有個簡單的約定:積極參與,接納多元,彼此尊重,自我約束——擁抱“悖論”,實現成長!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行得更遠,這是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對於在行走過程中邂逅的同路夥伴,大家欣然接納。讀書會成員在群裡或主動擔當、積極回應,或靜靜觀察,一切自然隨意。群裡時而高潮迭起,一期交流文字超過2萬字,時而鴉雀無聲,幾天沒有新信息,但大家都感知著彼此內心的溫暖。2019年11月8日晚11點,我在鄭州參加一次活動並觸發了思考,於是在群裡分享:“各位群友,此刻夜已深,我在鄭州參加一個活動……在活動中想到三個問題:教師的職業價值是什麼?教師的職業意義是什麼?教師作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又是什麼?”作為回覆,趙清風用這“三個問題”又一次進行內心探尋,形成了3000多字的“自我畫像”,引發了讀書會熱烈的反思與交流。
讀著讀著,大家感受到共同體成員是一種相互理解、信賴、支撐的關係。2019年8月初,讀書會組織了第一次線下活動——遊學周至,考察“豆村”。共同體成員尚向陽安排大家參觀了村邊小學、關帝廟,引導大家遊豆村,走訪當地民間“陶豆博物館”。大家在行走中感受當地風情,輪流講述自己的故事,探討共讀中的問題。教學、讀書、學生、生活,每一個話題都充滿溫度,“我們圍成一個圓圈,秘密就在中間”,趙清風如是說。
2019年11月21日,“沐春·吾鄉”讀書會成員第一次“走向公眾”——在西安市第五十六中學進行一場由讀書會成員田皎皎主持的共讀分享。為什麼要進行這樣一場分享?這源於第五十六中學校長何志敬,他從田皎皎的課堂上感受到了昂揚而富有詩意的節奏。在這次分享中,一個個平凡樸實的故事,一次次對於“我是誰”的發問,久久激盪在與會教師心中。就像讀書會成員王娟所言,“平靜回應心靈呼喚,力量來自同行夥伴,精神與經典共舞相伴”。也如青年教師王嘉璐所言,共同體的夥伴開始真正審視“作為教師的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大家自覺進行心靈探索,把真性情帶給他人,帶進生活、工作。
2019年12月22日,“沐春·吾鄉”讀書會成員第二次“走向公眾”,這次以“探索教與學的景觀”為主題,主持人是成員徐穎,在她任職的灞橋區東城三小進行《教學勇氣》共讀分享。灞橋區多所學校教師自發趕來觀摩,讀書會成員尚向陽請假從近150公里外的周至縣趕來參加分享。
在分享中,讀書會成員陳立強結合教育的“尷尬”談悖論,沈瑩分享了教學中的愛與寬容,新成員王錦紅結合“兵教兵”分享悖論的張力,文建玲講述了自己“教學計劃與教育契機”的故事,我分享了“悖論與真理、悖論與張力”,並結合電影《攀登者》中的主人公方五洲在課堂上的一段臺詞分析了“偉大事物”與“人類走向未來”的關係……
教師王小曼第一次參加分享,她說:“看到有這麼多一線老師在讀書、在思考,感覺自己前行不孤單,內心更充盈。細細讀書,靜靜觀察,默默思考,不斷走出迷茫,真好!”
遠方的迴響
2020年1月19日,“沐春閱讀共同體”以及“沐春·吾鄉”讀書會10名新老成員接受了《教學勇氣》譯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國珍和“互加計劃”發起人之一吳虹之邀,在互聯網平臺做了“所有的不安和抗拒從屬於偉大事物的魅力召喚”主題分享,線上觀看近4200人次。這次分享是又一次心靈探索,是對更多心靈渴望的回應。此後數日,疫情爆發,武漢封城,國人痛心。部分讀書會成員從1月27日起投入區域疫情防控,群裡特別安靜。在大多數人祈禱、等待、焦慮之時,趙清風“網上逆行”,加入武漢科技大學李牧川博士“教育的大海與星辰”志願者團隊,成為“WE星語”公眾號編輯團隊成員之一。每天群裡伴隨問候而來的是充滿正能量的心語、文章——大家從未分離,是因為勇氣的力量。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優勢特質各有千秋,學科特點各不相同。最好的教育是呈現給學生最真的東西,要讓這種呈現成為教師專業的自覺、生命的自覺,“重要的是把靈魂和職業角色聯繫起來”。閱讀共同體的使命不能止於構建“讀書的清涼地”,更重要的是編織生命與心靈的聯繫,最終把真實完整的自我推向“教育的土地”,這需要開放、信任和勇氣。
對於閱讀共同體發展來說,要有不忘初心、守住主線、引領大家的領讀者,要有用寬容與愛意貫注包容、營建溫情開放場域的組織者,閱讀共同體的主體是共讀成員以及不斷催生出來的“偉大事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沐春·吾鄉”讀書會,這個成長不到一年的共同體,會不會在教育原野萌芽紮根,成為推動優秀教學的又一個勇氣源泉?我們期待!
(作者單位系陝西省西安市灞河新區管委會)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15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