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文|教育知識匯

圖|網絡配圖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而現實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做不了。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放大自己的無能。

而真正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孩子小,而是因為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把一件事做好的能力,更是不願意去給孩子做好事情的一次機會。

01

家長要學會把握塑造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兩個關鍵階段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當中,其實都會經歷這兩個獨立性和自主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是2—4歲時的幼兒期,還有一個是12—15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青春期。

在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都能夠意識到孩子青春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問題,但是卻始終還是有90%的父母卻意識不到孩子幼兒期獨立性的問題。

因為我覺得,如果孩子在這兩個時期中,要是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展受到阻礙的話。那麼孩子在成長的時候肯定會受到影響的,而如果嚴重的話可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那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呢?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大膽的去探索,甚至允許他們去嘗試一些從未做過的事情。

並且指導孩子學會控制自身的行為,那麼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種獨立感和個性感,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主性。

但相反的是,如果父母一味的只知道把孩子過分的保護起來。為他們代辦了一切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麼此時的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如果我們按照教育心理學的觀念來做的話!比如:那些用健康方式解決了這個階段問題的人,會把做一個獨立的人需要的勇氣和自主的能力,然後順順利利地帶到一個人的成年期。

因此在我心裡,我一直認為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如果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都會以逆反的心理表現出來的話。

那麼這就是一個孩子的正常現象和有積極意義的態度。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這也是一種個體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過程。因為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去改變以前一切聽從父母的觀念。

而生活中父母凡事都去為孩子包辦的話,那麼所謂的青少年就可能會沒有逆反的心理。而這樣的結果我覺得往往只會導致這些青少年長大以後,完全會沒有一種自己能夠獨立生活的能力。

現在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加,還有可能會導致父母的影響逐漸削弱,而有一部分也有可能會被十幾歲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而被代替掉。

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強烈地需要自己的同齡夥伴和他做朋友,甚至是“喜歡”他或者“愛”他。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們就會對異性產生所謂的愛慕了。

而同齡夥伴之間的友誼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更是覺得和這些同伴在一起會是非常的自由和隨便的。

為此孩子心裡會有一種感覺,因為這種感覺是和自己的父母不曾有的。而孩子的朋友要他去嘗試一些新的體驗,但往往這個要求,都會被自己的父母否定掉。

所以,如果說家裡有孩子處於青春期前後的父母,那就應該避免對孩子的行為去加以過多的限制和約束等等,而是應該學會正確的去理解和尊重孩子。

或者是說跟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去平等的對待他們。然後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自己渴望的自由,或者還可以鼓勵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為此,這樣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問題。而作為家長的我們,還可以鼓勵他們去發展一些健康的人際關係,為自己長大以後真正的獨立做好一個準備。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02

父母需要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上文講到了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會在成長的時候經歷兩個關鍵的過渡時期,也就是獨立性和自主性。

但除了這兩個關鍵的時期之外,我們還需要具備兩種能力就是:自我主張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為此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兩種能力在我們的身上也是同樣重要的,並且我認為這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說一個人只具備其中一種自我主張能力,或者是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話。那麼我覺得都只能說是擁有了一半的能力,而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說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那麼還需要教育孩子養成一種自我控制的能力。

而所謂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實指的就是隱藏在我們每個人心裡和從不外露的一種能力。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也都存在著兩種美感的表現:一種是產生於外在的表現,還有一種則是產生於內心深處的表現。

當然,如果說孩子在10歲左右還不具備這種能力的話,那可能就是孩子自己從小就沒有接受任何良好的指導了。因此才會導致孩子失去了具備這種能力的機會。

而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能夠堅持自我主張和明確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好事。

但也有那麼一部分的孩子,我覺得他們的表現太過於偏激了,而且說話的方式和自己的行為更是表現得太過於極端。所以我認為他們所考慮的東西還是不具備全面性的。

因此導致他們自己總是在片面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慢慢的就會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入了一個所謂的“牛角尖”。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上文說的是那些具備自我主張能力孩子的一些情況。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那些只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他們具體又有哪一些情況呢?

或許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都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比如:讓孩子去上學就好像讓他去上刀山一樣的困難。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實我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原因,就是孩子具備了自我控制能力,但又不具備自我主張能力。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主張能力,才會出現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更是不願意去直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總是將心裡的事情悶著。

往往這樣的孩子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的。他們總認為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被逼無奈的,因為他們自己其實也並不願意去這樣做。

其實學校是孩子與外界聯繫的主要紐帶之一,因此學校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一些刺激。

所以在這種刺激之下,自我主張能力差的孩子就只會選擇去忍讓,然後默默的忍受別人的欺負。

而又因為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對付那些欺負自己的人,所以在他們的腦子裡面,就會慢慢的冒出這麼一個念頭出來“自己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為此,他們和那些只具備自我主張能力的孩子其實是一樣的,只具備了一半的能力。

所以,這兩種孩子肯定都是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因此我覺得不管是哪一類孩子,他們長大之後都是無法成為一個棟樑之才的。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覺得那些獨立自主的人如果同時具備自我主張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那麼我認為也只有他們才能夠成為真正樂觀的人。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03

家長要學會讓孩子與怯懦的性格說聲告別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任何一所學校裡都存在著一些校園欺凌的現象。曾經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記得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們都是住校生,學校裡面有一個性格特別內向的四年級小男孩。因為自己實在忍受不了一位6年級男生的欺負,竟然在班上試圖吃安眠藥,以至於來麻痺自己。幸好後來及時發現才沒出什麼意外的。

其原因我相信也是很多孩子都會遇到過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位6年級的男生每天上學之前都會在四年級小男孩上學的路上,攔截這個他要零花錢。

因為這位小男孩自己也沒帶錢,所以就威脅他明天一早一定要拿出10塊錢來。拿不出來的話,就揍你一頓。

其實在這之前,小男孩也曾多次被這位高年級的男生威脅過,有幾次還出手打了這位小男孩。

為此這個小男孩也不敢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和家長。那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高年級的這位男生威脅著自己,而自己估計也怕被打。所以就一直隱瞞了此事。

相信大家聽到我講的這件事情,每個人的心裡都會很沉重吧!所以,孩子如果有怯懦的性格,那麼的確是令人很揪心的!

而我認為這些性格怯懦的孩子,也都有同樣的一些特徵。比如:“內向、不合群、沉默不喜歡講話”等等。

從生活中來看的話,一般性格怯懦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和自己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那作為父母的我們,怎樣才能正確的來糾正孩子的這些怯懦性格呢?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1、作為父母,要學會一點一滴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一味的給孩子包辦。

還有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要去幫助孩子,或者是怕孩子能這個能力去做。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先讓他通過自己的大腦去想辦法來解決。

當然了,我們也不是一開始就對孩子的困難問題不管不問的。在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對孩子做出一些針對性的指導,然後使孩子慢慢的學會自己處理事情。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只知道對孩子一味的溺愛,而是要學會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

2、作為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

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或者是嘲笑的時候,家長可以教導孩子這樣做。

比如:孩子受到被人嘲笑時,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大多數取笑人的行為都是很無聊的,不值得我們去搭理。

但有些過分的取笑傷害了孩子的話。我們作為家長的也不能置之不理。有些取笑明顯的是非常愚蠢和不真實的。

對此,我們可以一笑而過;如果對方的取笑裡有真實的成分在裡面,那麼我們就要教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及阻止對方的戲弄。

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靈活機動地做出一些恰當的反應,不能夠一味的退讓,要讓孩子勇於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04

家長千萬不可以忽視對孩子孤僻性格的糾正

孩子除了內向的性格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致命點就是:孤僻。因為如果孩子有孤僻的不良性格的話。那這將會對他長大以後的人生髮展是非常不利的。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判斷孩子是否有性格的孤僻呢?

首先我們會發現,孤僻的孩子平時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表現其實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說在外面的社交環境或者是在學校裡面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很多異常的不良反應。

比如:在社交環境中的時候,孩子很難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最怕的就是見到陌生人了。所以,往往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會選擇迴避,然後也不敢與人說話等等。

因此,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天性來講,其實孩子是非常喜歡社交環境的。

但為此我也認為那些孤僻離群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大多數也絕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對所導致的。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嬌生慣養,只會讓孩子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都會很差,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將來會難以適應新的環境,並且容易選擇逃避的方式來拒絕。

當然了,歸根到底也不去是家長的問題,有些孩子的孤僻離群也是孩子本身的原因。比如:“內向、不愛說話、不愛集體活動”等等。

如果說孩子本身就具有這些特點的話,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又存在著差異的話,也是很容易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孤僻性格的。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改變孩子的這些孤僻性格呢?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1、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與朋友們正常的交往

我覺得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對孩子太過於嚴厲,最起碼與朋友玩耍的時間要有吧!而孩子經常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玩耍的話,還可以趁機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如果說孩子總是和自己呆在一起的話,那麼孩子必然會對家人產生一種依賴式的心理。而往往這種心理,如果將來到了社會上的話,是很難適應社會上的生活的。

我們還可以從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來看,一般孩子到了4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在慢慢的產生一種社會交往的能力了。

因此,我覺得這是孩子社會交往的一個早期階段。所以,如果說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話,那麼家長就可以多為孩子提供一些和朋友在一起玩耍和交流的時間。

這樣也就做到了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去和朋友們交往。因為在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更容易獲得豐富的與人交往的經驗,然後還能培養社交的能力。

2、父母要有意識地多教給孩子一些社交上的經驗

一般孩子在目前交往的過程中,身邊都是一些自己要好的朋友。因此,孩子和朋友交往時,家長要教育孩子樂於助人。朋友之間更是要學會信賴和彼此尊重等等。

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大膽說出“我跟你玩好不好”等一些比較有禮貌的話語,並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是喜歡和自己玩的。

如果說遇到一些不願意和自己玩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去強求別人和動手去打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自己不能去侵犯他人的自由權益。

還有就是家長也要經常讚美孩子,更是要教會孩子學會讚美別人。因為很多時候,生活中那些所謂的情商高的孩子,往往身邊都會有很多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

在培養獨立性的同時又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這位媽媽是如何做到的

最後,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但要大膽的給予孩子一次能做好事情的機會,而且這時候父母的信任其實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尊重。

因為我們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父母也好。都需要經過兩個重要的支撐點:一個是“獨立性”,一個是“自控力”。

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間接的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PS:@教育知識匯 ,90後教育工作者,熱愛看書、寫作,喜歡旅行、拍照。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留言!瞭解更多教育諮詢。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