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忌(5)陸遜

吳忌(5)陸遜

最後是陸遜,陸遜的身世比較曲折,本是江東大族,但少年喪父,投奔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來袁術派孫策攻打陸康,陸康堅守兩年後,城破病逝,在這之前,讓陸遜帶著陸康的兒子陸績前往吳郡避禍。也就是說陸家和孫策是有仇的,孫策死後,孫權對豪族進行了大幅妥協,開始與豪族全面合作,陸遜也就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的幕僚。後面通過救災和討伐山越立下大功,取得孫權的信任和認可,然後孫權將孫策的長女許配給陸遜以修復之前陸家與孫策的關係。並經常和他一起商討治國大策。後陸遜向孫權進言整治吳國內部的山越土匪。孫權就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很快陸遜就將山越擊破,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到精兵萬餘人。

後面陸遜和呂蒙一起攻下荊州,在呂蒙死後,劉備率大軍攻打東吳,陸遜臨危受命,在夷陵和猇亭一線火燒連營,大破劉備,重創蜀漢國力。五年之後,又通過周魴對曹休的詐降,在石亭與朱桓、全琮一起大敗魏軍。一年之後孫權為讚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徵召陸遜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十五年後,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下詔讓陸遜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群臣百官,並保留原來擔任的荊州牧、右都護兼武昌留守等職。此時的陸遜,也成為三國史上唯一一個出將入相的人。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他的為官之路,首先,他出仕的機遇在於孫策孫權之間權力交替帶來的政治開放,而他也憑藉自身的能力,一步一步取得孫權的認可和拉攏、重用。但他的出身卻始終是豪族,所以,在這四大都督裡面,出現了一個不同的情況,前三個都督基本上是接管了前任的工作,但陸遜不是,呂蒙死後接管工作的是朱然。而陸遜是在劉備起兵伐吳後,才掌握實權的。也就是說是臨危才受命。這裡我們擅加揣測一下孫權的心理——呂蒙的死,十分蹊蹺,不管這件事是否直接和豪族有關,至少制衡豪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所以無論怎麼說,起碼從政治安全的角度上來看,是不能讓豪族勢力繼續膨脹了的。所以,寧願用能力差一些的朱然掌權,也不能再把權力送給豪族子弟。而到劉備真正發兵,孫權對局勢也有了全新的研判,此時的吳國在接連失去三大都督之後,已經沒有人能像當年的周瑜那樣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了。為了抵抗來勢洶洶的劉備,他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用陸遜一方面是確實能力擺在那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籠絡豪族勢力,能讓他們看到繼續向朝堂滲透的希望,從而全力以赴與東吳政權共存亡。所以夷陵之戰最大的勝利者不是孫權,而是江東的豪族,如果說夷陵之戰前孫權對君主專制還有著執念的話,那麼夷陵之戰後,孫權就知道豪族勢力登堂入室全面接管東吳的朝堂已經不可阻擋了。我們再看看後面對魏國的石亭之戰,統領三路兵馬的陸遜、朱桓、全琮全是豪族背景。至此,孫權已經基本放棄了對豪族的防範和約束,東吳以陸遜為首相的君主立憲式政權特徵已經越來越明顯。。。

然而,看似權力將要穩定過渡的東吳政權又平生波瀾,赤烏四年(241年)五月,由陸遜輔佐的深得民望的儲君孫登逝世,時年三十三歲。孫權獲悉震驚悲惋,悲痛不能抑制,赤烏五年(242年),孫和被立為太子。隨後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發起兩宮之爭,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這裡我們先把上面幾個人的背景交代一下,支持太子的陸遜、顧譚、朱據是豪族代表,吾粲是陸遜老鄉,諸葛恪是避禍江東的僑居大族。而支持魯王孫霸的步騭、呂岱、呂據同樣也都是來江東避禍的,全琮娶了孫魯班(孫權長女)算是皇親國戚、孫弘我查了一下,沒查到,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

我覺得在孫登死之前,孫權其實基本上已經看開了,一方面多年的政治鬥爭已經使他心生倦意,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管不住了。加上太子賢明,素有人望。另外陸遜和太子孫登又對脾氣,而且陸遜還是太子師,於情於理料想陸遜都難有不臣之心,所以就由他去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將來朝堂的事就留給年輕人去解決吧。然而,孫登這一死,徹底打亂了他的考量。雖然另立的太子孫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性格都近似於孫登,但是他沒有孫登那麼高的人望,連皇族內部的孫霸和孫魯班都不服他。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和陸遜不親,這點是最要命的,此時的陸遜於民為豪族領袖,于軍戰功卓絕,於官出將入相,於王為皇親國戚。無論在哪個階層陸遜都有恐怖的影響力。所以不是迫不得已的話陸遜是隨便動不得的,那麼對於將來的嗣主,如果和陸遜合不來,是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的。所以,對於孫權來說,最好的形勢是儲君能和陸遜產生更多的羈絆,這樣於情於理陸遜都難有異心,安心效周公之力,孫登若不死,可能東吳會留下另一個明君賢相的佳話。但現在不一樣了,陸遜和豪族雖然支持孫和,但是出發點是為了符合祖制,廢長立幼是取亂之道,而並不是因為真的對太子有感情。陸遜和新太子之間只有冷冰冰的君臣關係。那麼孫權要做別的打算了。所以,他沒有在孫和、孫霸出現敵對的苗頭之時就採取措施化解,而是有意無意縱容和挑起兩宮之爭。他要在去日無多的時日裡,完成最後的壯舉,幹一件他想了一輩子,但一直不敢幹的事——剪除豪族黨羽,把原來已經讓出去的朝權重新收回來,留給孫氏子孫一個可以放心施展拳腳的舞臺。而這次陸遜的格局比孫權低了一個檔次,他並沒有猜到孫權的心思,只是認為孫權是老糊塗了,所以不斷的向孫權寫信進言,陳述利弊,甚至還想趕回來和孫權面談,當面說服孫權。孫權當然不會見他,反而多次派人責問陸遜,你不老老實實在荊州為國駐守,跑來管我的家事,你算是個什麼東西?帝王家事是你能過問的嗎?你特麼把自己當什麼了?責問的結果便是陸遜“憤恚而卒”,時年赤烏八年(245年)。

連功標青史的陸遜都是這樣的下場,其他的豪族子弟就更加了,顧譚、顧承被流放,朱據被中書令孫弘矯詔處死,張純、吾粲被處死。張休因中書令孫弘陷害,流放後被處死。這裡有點諷刺的是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與陸遜各方面都有些相似的魏國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全面接管曹魏政權。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和的太子之位被廢黜,後改封南陽王。同年八月,孫霸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全寄等被誅殺。十月,孫權改立孫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諸葛恪。。。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理解孫權的焦慮和苦心了,這場政治風波很難評說對錯,在孫權的立場如果他不採取行動,陸遜很可能就是另一個司馬懿。而在陸遜的角度,他拋棄家仇,全力輔佐孫家,深自韜晦,力挽狂瀾,鞠躬盡瘁,忠誠耿直,竟換來如此屈辱的結局,我覺得孫家虧欠陸遜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

但是史官卻沒有刻薄他,在陳壽所編著的《三國志》中,給了他和諸葛亮君王般的待遇——單獨立傳。

最後

最後了,我不想再多費唇舌了,這個系列的5篇文章寫得太長了,篇幅大大超出我的預計,太費力氣了。所以,總結我就不碼字了,直接一張圖表帶過吧。

吳忌(5)陸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