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忌(5)陆逊

吴忌(5)陆逊

最后是陆逊,陆逊的身世比较曲折,本是江东大族,但少年丧父,投奔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后来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康坚守两年后,城破病逝,在这之前,让陆逊带着陆康的儿子陆绩前往吴郡避祸。也就是说陆家和孙策是有仇的,孙策死后,孙权对豪族进行了大幅妥协,开始与豪族全面合作,陆逊也就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后面通过救灾和讨伐山越立下大功,取得孙权的信任和认可,然后孙权将孙策的长女许配给陆逊以修复之前陆家与孙策的关系。并经常和他一起商讨治国大策。后陆逊向孙权进言整治吴国内部的山越土匪。孙权就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很快陆逊就将山越击破,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并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到精兵万余人。

后面陆逊和吕蒙一起攻下荆州,在吕蒙死后,刘备率大军攻打东吴,陆逊临危受命,在夷陵和猇亭一线火烧连营,大破刘备,重创蜀汉国力。五年之后,又通过周鲂对曹休的诈降,在石亭与朱桓、全琮一起大败魏军。一年之后孙权为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陆逊到武昌辅佐太子,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十五年后,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下诏让陆逊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并保留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此时的陆逊,也成为三国史上唯一一个出将入相的人。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的为官之路,首先,他出仕的机遇在于孙策孙权之间权力交替带来的政治开放,而他也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步一步取得孙权的认可和拉拢、重用。但他的出身却始终是豪族,所以,在这四大都督里面,出现了一个不同的情况,前三个都督基本上是接管了前任的工作,但陆逊不是,吕蒙死后接管工作的是朱然。而陆逊是在刘备起兵伐吴后,才掌握实权的。也就是说是临危才受命。这里我们擅加揣测一下孙权的心理——吕蒙的死,十分蹊跷,不管这件事是否直接和豪族有关,至少制衡豪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所以无论怎么说,起码从政治安全的角度上来看,是不能让豪族势力继续膨胀了的。所以,宁愿用能力差一些的朱然掌权,也不能再把权力送给豪族子弟。而到刘备真正发兵,孙权对局势也有了全新的研判,此时的吴国在接连失去三大都督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像当年的周瑜那样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了。为了抵抗来势汹汹的刘备,他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用陆逊一方面是确实能力摆在那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豪族势力,能让他们看到继续向朝堂渗透的希望,从而全力以赴与东吴政权共存亡。所以夷陵之战最大的胜利者不是孙权,而是江东的豪族,如果说夷陵之战前孙权对君主专制还有着执念的话,那么夷陵之战后,孙权就知道豪族势力登堂入室全面接管东吴的朝堂已经不可阻挡了。我们再看看后面对魏国的石亭之战,统领三路兵马的陆逊、朱桓、全琮全是豪族背景。至此,孙权已经基本放弃了对豪族的防范和约束,东吴以陆逊为首相的君主立宪式政权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

然而,看似权力将要稳定过渡的东吴政权又平生波澜,赤乌四年(241年)五月,由陆逊辅佐的深得民望的储君孙登逝世,时年三十三岁。孙权获悉震惊悲惋,悲痛不能抑制,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随后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发起两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这里我们先把上面几个人的背景交代一下,支持太子的陆逊、顾谭、朱据是豪族代表,吾粲是陆逊老乡,诸葛恪是避祸江东的侨居大族。而支持鲁王孙霸的步骘、吕岱、吕据同样也都是来江东避祸的,全琮娶了孙鲁班(孙权长女)算是皇亲国戚、孙弘我查了一下,没查到,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

我觉得在孙登死之前,孙权其实基本上已经看开了,一方面多年的政治斗争已经使他心生倦意,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管不住了。加上太子贤明,素有人望。另外陆逊和太子孙登又对脾气,而且陆逊还是太子师,于情于理料想陆逊都难有不臣之心,所以就由他去吧,儿孙自有儿孙福,将来朝堂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去解决吧。然而,孙登这一死,彻底打乱了他的考量。虽然另立的太子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性格都近似于孙登,但是他没有孙登那么高的人望,连皇族内部的孙霸和孙鲁班都不服他。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和陆逊不亲,这点是最要命的,此时的陆逊于民为豪族领袖,于军战功卓绝,于官出将入相,于王为皇亲国戚。无论在哪个阶层陆逊都有恐怖的影响力。所以不是迫不得已的话陆逊是随便动不得的,那么对于将来的嗣主,如果和陆逊合不来,是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的。所以,对于孙权来说,最好的形势是储君能和陆逊产生更多的羁绊,这样于情于理陆逊都难有异心,安心效周公之力,孙登若不死,可能东吴会留下另一个明君贤相的佳话。但现在不一样了,陆逊和豪族虽然支持孙和,但是出发点是为了符合祖制,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而并不是因为真的对太子有感情。陆逊和新太子之间只有冷冰冰的君臣关系。那么孙权要做别的打算了。所以,他没有在孙和、孙霸出现敌对的苗头之时就采取措施化解,而是有意无意纵容和挑起两宫之争。他要在去日无多的时日里,完成最后的壮举,干一件他想了一辈子,但一直不敢干的事——剪除豪族党羽,把原来已经让出去的朝权重新收回来,留给孙氏子孙一个可以放心施展拳脚的舞台。而这次陆逊的格局比孙权低了一个档次,他并没有猜到孙权的心思,只是认为孙权是老糊涂了,所以不断的向孙权写信进言,陈述利弊,甚至还想赶回来和孙权面谈,当面说服孙权。孙权当然不会见他,反而多次派人责问陆逊,你不老老实实在荆州为国驻守,跑来管我的家事,你算是个什么东西?帝王家事是你能过问的吗?你特么把自己当什么了?责问的结果便是陆逊“愤恚而卒”,时年赤乌八年(245年)。

连功标青史的陆逊都是这样的下场,其他的豪族子弟就更加了,顾谭、顾承被流放,朱据被中书令孙弘矫诏处死,张纯、吾粲被处死。张休因中书令孙弘陷害,流放后被处死。这里有点讽刺的是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与陆逊各方面都有些相似的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全面接管曹魏政权。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后改封南阳王。同年八月,孙霸因图谋害死孙和而被赐死,其党羽全寄等被诛杀。十月,孙权改立孙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诸葛恪。。。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理解孙权的焦虑和苦心了,这场政治风波很难评说对错,在孙权的立场如果他不采取行动,陆逊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司马懿。而在陆逊的角度,他抛弃家仇,全力辅佐孙家,深自韬晦,力挽狂澜,鞠躬尽瘁,忠诚耿直,竟换来如此屈辱的结局,我觉得孙家亏欠陆逊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

但是史官却没有刻薄他,在陈寿所编著的《三国志》中,给了他和诸葛亮君王般的待遇——单独立传。

最后

最后了,我不想再多费唇舌了,这个系列的5篇文章写得太长了,篇幅大大超出我的预计,太费力气了。所以,总结我就不码字了,直接一张图表带过吧。

吴忌(5)陆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