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話語是誤會的根源。尤其是幾千年前古人的話,常常會被人們所誤解。

比如,孔子的這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天往往被大家理解為:

人都是不怕自己掙的少,就怕別人比我多;哪怕生存比較困難,但只要周圍的人都一樣,也就心理平衡了。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不患貧而患不安”。兩句話連起來,似乎是孔子在向統治者支招——

不用擔心物質匱乏,關鍵要平均分配(這樣大家就平衡了);不用擔心老百姓窮,關鍵要讓他們安分守己(從而防止造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講的是這個意思嗎?

這聽起來,怎麼像是策士、謀士的權術之言,而不像是主張“仁者愛人”的聖人之言呢?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還是讓我們回到這兩句話的原始出處——

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得知季氏將要討伐顓臾的消息,認為不應發動這場戰爭;他批評自己的弟子冉求和子路沒有盡到責任,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簡單來說,孔子主張用仁、義、禮、樂(修文德)來使遠人歸服,反對發動戰爭。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對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幾句,孔子十世孫、西漢經學家孔安國的註解是:

“國,諸侯也;家,卿大夫也。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乎;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則國富。

東漢經學家包鹹也註解道:

政教均平,則不患貧矣;上下和同,則不患寡矣;大小安寧,不傾危也。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這就是說,“寡”,並非指物質財富匱乏,而是指土地、人民寡少;“均”,也不是指財物的平均分配,而是指“政教均平”,即分配施政管理原則的公平、公道

諸侯、卿大夫(有國、有家者)不必擔心土地、人民寡少,關鍵是要施政公平合理,人民才能安心發展生產,逐步擺脫貧困,過上富足的生活。政通人和、百姓安樂、文明昌盛,就能招撫“遠人”來歸服。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

這,才是孔子這兩句話的本意,也是與其“重仁”學說一脈相承的。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當然,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是有分歧的。

西漢儒學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兩句話寫成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即“寡”、“貧”二字作了互換。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也認為,應該這麼互換,文理才通順。因為“貧”和“均”,是從財富著眼的“寡”和“安”,是從人民著眼的,二字互換,才能上下貫通。《論語》原文應該是傳寫有誤了。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不過,這麼一換,意思就徹底變成了“不怕民貧,就怕民財不均;不怕百姓少,就怕他們不安分守己而犯上作亂”

如此一來,主張仁政愛民的孔子,也一下子變成了維護統治階級、敵視人民的策士嘴臉。可見,一字之易,對於孔子思想的評價,影響有多大!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兩個字互換,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可能天差地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